退出閱讀

大故事

作者:高陽
大故事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紫禁城蒐秘 六、香妃的真面目

紫禁城蒐秘

六、香妃的真面目

此圖「引首」用藏經紙,御書行楷「威弧獲鹿」四字,右上鈐「乾隆宸翰」朱文方章。照圖中的御容並以他圖比較來看,乾隆時年五十餘歲,而容妃則三十上下,約當由貴人封為容嬪以後五六年內,兩者年齡相合。按:乾隆即位時二十五歲,照楊先生的分析,此圖中的情況,應發生於乾隆二十七年容妃封嬪以後,至乾隆三十五年,六十萬壽以前。
第一,我在日本昭和四十四年(民國五十八年)出版的鈴木勤所編之「中華帝國之崩壞」(日文)一書中,看到一張彩色圖片,是一片象牙的鑰匙牌子,共有四塊。第一塊牌子上寫「皇上鑰匙」,第二塊牌子寫「皇后鑰匙」,第三塊牌子寫滿文「皇太后鑰匙」,第四塊牌子寫「香妃鑰匙」。若果真「容妃」即「香妃」,何以不寫「容妃鑰匙」?這些牌子,現存日本,不可能是偽造。
一、香妃之名不見官書,實為乾隆的容妃。亦非回部王妃,而是回教中掌教之女;掌教在回語謂之「和卓」,逐以為容妃之姓,清史稿后妃傳及唐邦治所輯「清皇室四譜」,皆作「高宗容妃和卓氏」。
我所獲得的有關「木蘭獲鹿圖」畫像的資料,是郎世寧所繪,並非永瑢所繪,其全名是「秋獮木蘭御妃扈蹕獲鹿圖」,與「春蒐大閱愛烏罕恭進四駿圖」,同裝裱為一卷,統名之曰:「西鄙歸化圖」。
其一:香妃確有其人,為回人小和卓木霍集占之妻,體有異香,為乾隆平定回疆時俘獲,乾隆十分喜愛,欲納為妃子,但香妃懷有國破家亡之恨,堅決不從,且身懷利刃,隨時準備自殺,以保名節,乾隆帝為討好她,特築「寶月樓」,造「回回營」,仍難獲其芳心。最後,太后恐其有害於乾隆,乃乘乾隆去祭天時,賜白綾命其自盡,此一故事十分悲壯動人。一般小說家、戲劇家,均以此為劇本題材。
按:寶月樓在瀛台之南,原是一片長約二百丈,寬僅四丈的狹長空地,逼近皇城,建寶月樓以後,乾隆復命在京的回部移居西長安街,稱為「回子營」,並有清真寺一座,亦是為了容妃在寶月樓上,朝夕禮拜之便。民國初年,袁世凱設公府於中南海,建新華門為正門,寶月樓適當孔道,因而拆除;此一艷屑流傳的高樓,成了歷史的名詞。
六十五年又有征鴻先生,在大華晚報發表「乾隆艷事話香妃」一文,也贊成第三種說法。
第三,我看到收藏家李鴻球先生擁有的一幅郎世寧所繪的「武列行圍圖」,上有「高宗純皇帝偕香妃山莊行圍」之文字,係用金線繡在包裹該圖之龍緞上,絕非偕「容妃」山莊行圍。
乾隆做過一篇「寶月樓記」,也在這座樓上做過許多詩,從那些詩中可以發現:第一、寶月樓是他的避囂之地,常在這裡思考重大的問題;第二、如果說他有寵妃,容妃應是其中之一。
其次,大小和卓木叛亂時,正是初藏容妃於寶hetubook.com.com月樓時,回部的消息是封鎖的,所以她不會有甚麼家國之恨。兆惠平回部,前後只有兩三年的工夫,清朝自康熙至乾隆,將在外必受君命,否則斬於軍前的情況都發生過。乾隆常自詡「指授方略,萬里如見」,這必須對用兵之地的山川地理、風土人情,非常熟悉才行;回部為中國極西之地,輿地書中,有關的記載極少,乾隆在這方面的知識,很可能來自容妃口中。就此層意義而言,則容妃不僅為妃嬪,亦是助乾隆成「十大武功」的功臣,她的圖像應該出現在紫光閣中才是。
其二:說香妃在清史並無有關的文字記載,清史上只記載乾隆有一回人「容妃」,經過正式之冊封,她並未被太后賜死,是太后死後十年才死的,由此證明「香妃」的故事,是違背史實,無中生有的,歷史權威學者孟森先生首創此說,一般學者也認同此說。
據清「皇室四譜」,容妃先為貴人,至乾隆二十七年五月始冊封為容嬪;三十三年十月進位為妃;五十三年去世。而皇太后崩於乾隆四十二年,享壽八十六歲,太后卒於容妃之前十一年,則所謂「賜香妃死」之說,不攻而自破。
三、容妃入宮,約在乾隆二十二年,不能再早,亦不能再遲。因為「寶月樓」建於乾隆二十三年,而容妃初入宮的封號為「貴人」,尚未擅寵,乾隆不可能特為她建金屋;推測容妃之入宮,乃其兩兄為感激皇恩而進獻。及至擅寵以後,由於容妃的語言、宗教、生活習慣,皆與滿漢蒙不同;尤其是飲食方面,宮內雖不用牛肉,但豬肉則為主要食料,每年正月初二在坤寧宮「吃肉」,為祭祀大典之一;皇后率妃嬪在東暖閣受胙分嘗,容妃如居住東西六宮,豈能例外,唯有移居別苑,才有豁免的理由。
我希望「香妃」「容妃」的說法,不再繼續錯誤的「傳播」下去,因為是非,總要有弄清楚的一天。
楊伯達先生是從一個題名「威弧獲鹿」的手卷中發現了容妃的真面目。此圖在清宮書畫著錄中,未見記載,據楊先生在一篇題為「清代回裝嬪妃像」中的記述是:仿宋錦卷套,貼香色紙簽,題「威弧獲鹿」四字,除夔鳳青玉別子。白綾裡,繪仿黃公望淺絳山水,右下題「子臣永瑢恭畫」,楷體墨款。下鈐「子臣瑢」,自文篆印;「敬畫」朱文篆印,共兩方。右上鈐「乾隆御覽之寶」,橢圓篆朱文鑑賞章。
姜龍昭
我最先看到主張二人不能混為一談的文章,是六十四年二月在「藝文誌」雜誌上胡旦先生寫的「香妃——究竟有無其人?」一文,他提出容妃是容妃,香妃是香妃,不能因二人同為回人,就認定是一個人。
其三:說香妃,確有其人、確有其事。因有香妃的畫像,墓塋可資證明,清史沒有文字記載,https://www.hetubook.com•com是因她未從乾隆,且被賜死,故沒有冊封。至於容妃,亦確有其人,也是回和卓氏之女,霍集占之妻,因回人採多妻制,她從了乾隆,受到冊封,故清史上有其名,二人並非同一人,不能混為一談。
此圖中,香妃全副戎裝,一人騎馬疾駛,伏身張弓,追射小鹿,其奔追之狀,躍然紙上。此圖後有乾隆親題之七言律詩一首,後有東閣大學士三等誠毅伯伍彌泰題詩,詩中提及畫中之女子為「聖妃」,及繪此畫者為郎世寧。
十四年前,民國六十四年,我在中國電視公司策劃製作了「香妃」的國語連續劇,當時,對「香妃」的故事,曾翻閱了不少有關她的書籍、文章、劇本,以及郎世寧所繪的不同的「香妃」畫像,其中有中文,也有英日文,發現有三種不同的說法。
「香妃的真面目」一文中,特別提到「臣永瑢恭畫」的「威弧獲鹿」的手卷,高陽先生認為發現了「容妃」的真面目,文中對於該畫之裝裱,以及圖章印記,及大小均有詳細之記述,並引述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楊伯達先生的研判:「這是乾隆木蘭秋獮,一次獲鹿的真實記錄,宮內所藏乾隆獲鹿之圖尚多,但由妃嬪陪同射獵,尤其是回裝的妃嬪,僅此一件。」
為了證實「香妃」確有其人,我花了三年再繼續多方蒐羅資料,於六十九年元月在「幼獅文藝」發表了「香妃之畫像」一文,據我所獲之資料,證實郎世寧身前曾為香妃畫了十一幅畫像,香妃單人的有五幅。一幅「戎裝像」為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一幅「漢裝像」,為蔣夫人宋美齡女士所收藏,一幅「採花圖」,為日本人收藏,一幅「宴居圖」,為香港張姓收藏家所有,一幅「種花圖」為台北某一收藏家所有,聞現已遷往美國居住。
他曾寫過一篇文章,大意是他親口問過曾在「小朝廷」的內務府工作過,民國三年成立古物陳列所時,曾經首到瀋陽及承德,承辦起運文物,後來並擔任該所古物保管科科長的曾廣齡先生,這幅香妃戎裝像,是承德避暑山莊運回來的一幅油畫,畫上甚麼標籤都沒有,原帳上亦只寫「油畫屏一件」。然則何以定之為「香妃戎裝像」呢?曾先生的回答是:「總之是『官大表準』,當時文物運到北京後,內務部朱總長看見這幅畫像,就說『這大概就是香妃吧!』其實他也沒有甚麼根據,只是順口一說而已。」所謂「官大表準」,我記得是清末軍機大臣張之萬的故事,他的表上的時刻,與他人都不同,但以他的官大,時刻就以他的表為準了。「內務部朱總長」即朱啟鈐;我友秦羽是他的外孫女。朱啟鈐另有一個外孫叫章文晉,曾任中共駐美大使。
更在五十一年二月的「暢流」雜誌上,讀到陳作鑑先生寫的「香妃與容妃之辨」,陳先生廣徵博引,肯定證實了「香妃」與「容妃」,絕對和*圖*書是兩個人。
楊先生的研判是,這是乾隆木蘭秋獮,一次獲鹿的真實紀錄。宮內所藏乾隆獲鹿之圖尚多,但由妃嬪陪同射獵,尤其是回裝的妃嬪,僅此一件。
故宮首次開放於民國三年,只限於包括三大殿及文華、武英兩殿的「外朝」;乾清門以北的「內廷」,則仍為溥儀的「小朝廷」。當時「外朝」是由袁世凱政府的內務部管理,成立「古物陳列所」,陳列品包括由「盛京」(瀋陽)清宮及熱河行宮所藏的文物,其中有一幅「香妃戎裝像」的油畫,懸於武英殿側的浴德堂,並有一篇「事略」,原文為文言,譯成語體如下:
拜讀高陽先生「紫禁城蒐秘」——「香妃的真面目」,讀後卻感失望,為免以後再有人把香妃忠貞愛國殉節的事蹟否定,以訛傳訛,特寫此文,以向高陽先生就教。
北平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朱家溍先生,浙江蕭山人。他是清朝同治年間體仁閣大學士朱鳳標的玄孫,今年我去北平,初次識面時,曾敘世交;但先前我曾聽李翰祥談起過他,因為他曾任「火燒圓明園」一片的顧問,做學問很紮實,絕不妄言,亦不輕下結論。
高陽先生說,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那幅「香妃戎裝像」大有疑問,他說:「明顯的破綻是,所著戎裝,是歐洲古代武士的甲冑。」而我看到的那幅畫像,乾隆與香妃並轡出獵,香妃穿的也是那套服裝,當時回疆因有「絲路」,穿歐洲式甲冑去打獵,並非是不可能的事。
香妃即容妃,身世雖已明白,而所謂戎裝像則大成疑問。這幅像現藏外雙溪故宮博物院,但北平故宮亦有一幅,是民初一位名叫俞滌凡的畫家所臨摹。此像在稍明歷史者,均表懷疑,明顯的破綻是,所著戎裝根本為歐洲古代武士的甲冑;因此有人說,很可能是高宗最幼之女,嫁和珅之子豐紳殷德的和孝公主的肖像,但此說並無足夠的證據支持,無法成立。
最重要的,當然是畫的本身,楊先生記述手卷畫心是:絹地彩繪,長一百九十五點五公分;寬三十八點五公分,無鈐印款識,全圖以楓柞松柳,坡砣山崖為背景,描繪乾隆皇帝馳騎扼弓而射,矢中鹿肩,即將倒斃,一回裝妃嬪騎馬緊追乾隆,並遞上一矢。
此外,我更找到了三項鐵證,為前人所未發現的。
秋彌,是秋天打獵之意;木蘭是滿州文Muran一字音譯,漢文意譯為「哨鹿」,即以哨聲仿鹿鳴,以引來雄鹿的一種獵法。此處之木蘭,係指木蘭園場,該園場成立較避暑山莊為早,康熙皇帝時造,每年陰曆七八月間,均由漢蒙王公隨侍到木蘭園場去打獵,乾隆時,此一位於熱河省之木蘭園場,是他最喜愛的獵場。
五年以前,北平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楊伯達先生(可能便是楊新先生,楊先生是中國繪畫史專家),發現了容妃的真面目;這樣便聯帶發生了一個問題,那相傳出於郎世寧手筆的「香妃戎裝像」又是hetubook.com.com怎麼回事?在介紹容妃的真面目以前,先讓我來澄清這個問題。
當然,最重緊的是,容妃的服飾和容貌。原圖彩繪,照楊先生的描寫,容妃頭帶紅絨纓冬冠,身穿正黃色地「拜丹姆」紋長袍,外套立領褙子,胸前掛一長方形盒。衣服形式花紋,均出自回部,即維吾爾族。至於容貌的描寫是:面白淨,前額稱凸、目深陷、翹鼻頭、高額骨、唇厚。照局部放大的側面像來看,容貌並非太美,但維吾爾婦女面相的特徵,則很明顯。如果說,乾隆後宮別無來自回部的妃嬪,則此回裝妃嬪像,可以確定為容妃,也就是俗傳為「香妃」的真面目。
可惜的是,未有任何文字記載,說圖上回裝之妃嬪是「容妃」或是「香妃」。
我曾於英文之「郎世寧宮廷畫專集」一書中,見過此畫,下注明現為法國居美博物館Musee Guinet所收藏。
我又去國立中央圖書館求證,究竟孰是孰非,意外發現,早在民國五十一年,即已有湖南先生在中央日報副刊發表「香妃事蹟考異」一文,說明以容妃為香妃是:「將蝦蟆帳算在田雞譜上,完全錯誤的。」
光是一個手卷的套子,便如此講究,楊先生據此判斷:「可知弘曆還是比較看重此卷,並妥善保存的。」信然。
至於這幅油畫像中的人物到底是誰,為何會出現在熱河行宮?我認為可以不必深考,視作當時「供奉」宮廷的西洋畫家的一幅習作好了。不過,我認為不可能出於郎世寧之手,郎的畫筆細緻,遠逾此像。清朝自康熙至乾隆,傳教士而以畫名者,除郎世寧、王致誠以外,還有艾啟蒙、賀清泰、潘廷璋等人,由於流傳的作品不多,所以能明確分析他們的畫風的專家,少之又少,所以這幅香妃戎裝像的作者是誰,亦無從查考了。
這樣過了數年,皇太后亦知道了這件事,告誡乾隆不可再赴寶月樓,乾隆不聽。於是太后有一天趁乾隆為有郊祭大典,住在齋宮時,召香妃入大內,賜死。
香妃與乾隆及其他侍從人員畫在一起的畫像共有六幅,其一為李鴻球先生所收藏,二幅為日本收藏家所有,一幅「木蘭獲鹿圖」為法國巴黎居美博物館收藏,一幅流落在海外,一幅下落不明,可能為國外博物館所藏。
真理是越辯越明的,我首先要說的是清史上,從沒有文字記載:「容妃,即是香妃。」硬將二人混為一人,是錯誤的,因為香妃不從乾隆,未被正式冊封,清史上無其名,但絕不能因而否定這個人。
容妃得寵的原因,細看這幅「威弧獲鹿」圖,便思過半矣!乾隆好武,精嫺騎射,「火器」則等於是他的祖父康熙所親授;他的生日是八月十三,常常在熱河做壽,大宴外藩,行圍打獵。他的最寵愛的幼|女和孝公主,十歲即曾跨「果和圖書馬」隨父行圍,而妃嬪中相從者,只有容妃,那就自然另眼相看了。

附錄:容妃不是香妃

但是,香妃雖受殊寵,並不感恩,曾經從袖中抽出一把利刃對人說:「國破家亡,死志早決,但絕不願如弱女子,徒受委屈,死得不明不白;一定要挑一個最值得的死法,以報故主。」旁人無不大驚,乾隆亦知香妃不宜接近,但心終難捨,只是嚴加防範而已。
第二,我找到一張容妃陵寢掛在墓前饗殿的一幀遺像,這是民國三年徐相國之女,親至皇貴妃陵寢拍攝,與香妃戎裝像上的相貌,並不相同,證明二人絕非一人。容妃葬在皇貴妃陵寢,香妃因被賜死,葬在北京南城下之陶然亭東的「香塚」,後又被移葬至新疆喀什噶爾,香妃之故鄉。此處回人稱之為「香娘娘廟」,如今被中共修築成一觀光古蹟名勝。
六十五年十二月,此間「雄獅美術」月刊,曾派記者赴法國該博物館採訪,並拍攝該館珍藏此圖之照片在月刊上刊出,據該館表示,此珍藏之畫像是法國胡雷將軍逝世前,立下遺囑贈給法國政府的。最初收藏於羅浮宮博物館,一九四五年,始移交給該館,我猜想,當年一定是英法聯軍之役時,被法人所奪去之戰利品,此圖當較高陽先生所看到的那幅「威弧獲鹿圖」珍貴多矣,二圖不同的是打獵的均是「回妃」,一著回裝,一著戎裝,一未見文字注明,為容妃,一種見文字題詩為「聖妃」,前者為永瑢所繪,後者為郎世寧所繪,而戎裝與香妃個人打獵之戎裝像相同,顯見二人非同一人也。
這段事略,是根據多少年來民間的傳說所寫成;稍明史學,並了解乾隆性情、作風者,都知道其中大有疑問。其後北大教授、名史學家孟森先生作「香妃考實」一文,澄清了「委巷荒唐之語」。茲就孟文的主要論據,稍作引伸,概述如下:
二、和卓或作和卓木,回部叛亂的大小和卓木兄弟,大概是容妃之兄。兩和卓木先屈服於準噶爾,失其故土;乾隆二十年平準噶爾後,兩和卓木照共產黨的說法是「解放」了,不意復國以後,旋即叛亂,此種忘恩負義的行為,自不容於乾隆,遣大軍討伐,於乾隆二十四年平定回疆,為乾隆「十大武功」之一。
香妃原為回部的王妃,貌美而生來體有異香,回部稱之為「香妃」。乾隆皇帝聽說以後,在討伐回部叛亂時,特為叮囑將軍兆惠,探究真相。回疆平定,兆惠俘獲了香妃,獻入深宮,乾隆特地在西苑建寶月樓,供香妃居任。樓外亦即紫禁城外的西長安街,造一座回子營,一切建築,俱如西域,藉慰香妃的鄉思。又武英殿之西的浴德堂,仿土耳其式建築,相傳亦為香妃沐浴之所。
上述三種說法第一種與第二種一說從、一說不從,但各有所本,而第三種,則同時承認了上兩種說法,且解開了其中的矛盾,比較之下更合情理。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