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評傳》一書以史料為經,嚴謹的考徵為緯,有別於坊間野史式的傳記小說,而以求真之著史精神,重塑蔣氏一生功能及其歷史定位。書中旁徵博引,搜羅大量原始珍貴文獻,揭露出蔣介石殘害民主的真面目。
作者對蔣氏的憎恨,立論是否客觀,或啟人疑竇,但序文中由衷地表白,雖然在情緒上對蔣氏深深痛絕,但在行文上卻有史家的嚴謹,全憑證據「誅奸諛于既死,發潛德之幽光。」全書主旨,已昭然若揭。
《佛法概要》依據北傳漢語系佛教資料來寫佛陀的傳記和言教。
《佛法概要》主要是宣揚大乘佛教,這對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文化傳統,對尊重各族人民的信仰都有好處。 佛教是佛陀和他弟子共同創造的。因此《佛法概要》在佛傳後面,詳細介紹十大聲聞、五大菩薩的生平事迹和修學法門。
我們從這些聖賢應化事迹中,能學到許多寶貴的東西。特別對五大菩薩的系統介紹,在國內外讀物中還是稀有的。如果五大菩薩的思想,能牢固地播種在讀者的八識田中,可以預期,將來一定會鮮花簇簇,碩果累累,福慧具足,依正莊嚴。這對於世道人心、修身養性,都會起到一定的美好作用。
《高僧傳》十三卷。南朝梁僧人慧皎(497年~554年)撰。
《高僧傳》記東漢永平至南朝梁天監間著名僧人257人事蹟,附見274人,又將僧人分為譯經、義解、神異、習禪、明律、遺身、誦經、興福、經師、唱導等10類。書末附有王曼穎《與皎法師書》。《高僧傳》除了歷史價值外,還有文學價值,如卷二載鳩摩羅什對翻譯文字的要求,羅什認為:「改梵為秦,失其藻蔚,雖得大意,殊隔文體,有似嚼飯與人,非徒失味,乃令嘔噦也。」。
《高僧傳》後,又有唐代道宣撰《續高僧傳》30卷,宋代贊寧等撰《宋高僧傳》30卷,明代如惺撰《大明高僧傳》8卷,合稱《四朝高僧傳》。
《徬徨飄泊者》或作《流浪者自傳》(The Autobiography of a Super-Tramp)是英國獨腿詩人戴維斯(W.H.Davies)作,描寫他自身在美國、加拿大和英國到處「飄泊」——做叫化,流氓,竊賊,小物品販賣者的親身體驗。「形式上雖然是痛苦的,其實正充滿著詩樣的情緒:浪漫,奔放,趣味,刺激,自由……」,描寫生動,筆調幽默,值得一讀。
這本書是英國戴維斯(W.H.Davies)作,黃嘉德(林語堂好友)譯,林語堂推薦;一般誤以為林語堂譯,或林語堂作,實是錯誤。
「八十自敘」是林語堂先生的自傳,內容計十三章,自童年故鄉家庭始,中經攻讀于上海聖約翰大學,美國哈佛大學,德國萊比錫大學,在後返國在北京教書,對所經過的三十年代及當時接觸的人物有扼要的描述,最後是專心創作時代。除去生活敘述之外,在思想方面,有論幽默、論老年,皆有獨到的見解。最後是對主要作品的清查精點,讀罷本書,對林先生作品更易了解,對這位情智諧融的哲人也有了概括的認識。
本書為林語堂先生的自傳。他將他的生活娓娓道來,文筆輕鬆靈動,讓您可在一個清閑的午後放鬆悠哉地讀一讀,略微探其一生。
在《林語堂自傳》里,林語堂先生談到他的讀書習慣,說他「不喜歡第二流的作家」。要麼讀孔子、老子、莊子、柏拉圖這些高尚一流的,要麼就讀民間歌謠和蘇州船戶的歌曲。認為那些才是文學思想和生命的源泉。這種見地是有一定道理的。作家余華也曾經提到要閱讀經典,這跟林語堂的閱讀提倡可以說是一致的。作家張煒說有必要重讀四書五經,同樣也是對經典價值的再確認。而經典著作,當然多數出自一流作家之手。林語堂先生還談到他讀書很少,但是讀一本書就讀透它,務必吸取書中自己認為相同或可以接受的有益的思想或觀念。因此他相信自己「讀一本書得益比別人讀十本的為多」。
林徽音(1904年~1955年),胡適曾譽之為「中國第一才女」,哲學家金岳霖曾形容其宛如「人間四月天」,她既是詩人、作家、又是教授、建築學家、設計師。
本書從她在倫敦,與徐志摩相識寫起,當時林徽音之父林長民在官場失意,林徽音隨父至倫敦講學,至於之後,與徐志摩相識,與國學大師梁啟超之子梁思成訂定婚約,以及日後投身於各領域,作者生動又深刻的呈現了林徽音生命律動的全幅面貌,更讓我們形象化的看到她從小我感情世界走向大我理想追求的自我超越,足以為讀者探尋人生哲理、感情真諦的啟示書。
人生有五道關隘,無一不是私心的防護堡壘,人生的意義就在於這些關隘的感受。說是生活的經歷也罷,當作晉階的考驗亦然,真假虛實悉在其中。不論聖智俗愚,也不分六道輪迴,任誰都必須親身歷險,世間清濁遂分。視諸業障也罷,循此善緣也可,渡盡五關,得斬六將,方見得康庄大道。
第一關是由出生起到少年時期,此時身心尚未定型,幼稚嫩弱,完全在環境操控之下,是為人之「災關」。災關若未應驗,或者因社會、親人的百般呵護,將各種災難以人為意志化除。則此人之成長已與現實脫節,等到身心成熟之後,再也不可能體認驚心動魄的悚栗。失去了相對的比較感受,人生將如囫圇吞棗,難以領略真正的幸福、美妙。
第二關則是青年時期的「情關」,此時正當性徵甫現,兩性間的自然誘因,步步導向必然的落點。美滿的婚姻固是人生理想的終站,但人人只顧一己,交往激情,私密繫心,古今中外又曾有幾對無怨的佳偶?情之一關,宛如附骨之蛆,得之愈多,依之愈深。
第三關是獨立自主后的中年,謀生養家,追求地位,唯錢是問,是為「財關」。錢財本為無主之物,朝三暮四,得失不過轉瞬之間。更有甚者,錢少不足保證安全,錢多卻又危險倍增,職是之故,難識其止。待走到鋼索中央,進退不得,求財者往往是人為財縛,喪失自主。
隨著經驗的增進,財關之後,緊接著便是「權關」。這時人已至壯年,雄心勃勃,只知天上有天,卻不顧人下有人。但得大權到手,便自以為萬事由心,為所欲為。不幸權勢人人覬覦,易攻而難守,人生頓成修羅戰場,永無止境。
最後一關為「貪關」,人所得愈多,愈是難捨。尤其到了黃昏夕陽之際,余日無幾,抓之唯恐不緊。
一方面要防人之圖己,一方面又駭大限之到臨,七情六慾,各味俱陳。人生至此,未悉所為何來?
想要安然渡過五關,又期望一己超群脫俗,其難難盡,難於上青天。
本書特以自傳形式,詳述作者對智慧認知之本末。讀者若有機緣,得以從字裡行間領悟到人生真諦,以之作為技術可以謀生。若有大德,空明返照,青苔處處,更不難超凡入聖。
不久以前日本上空迸出一顆「文曲星」,多年後忽然爆出萬丈光芒,照耀整個大日本,至今而不墜——。
赤川次郎出生於日本福岡縣,二十八歲時以《幽靈列車》獲得『大眾讀物』推理小說新人獎。其後全力潛心投入創作,一發而不可收。以一系列三色貓福爾摩斯探案系列叢書蜚聲日本文壇,成為最受歡迎的推理小說作家,年均創作達十七部之多,部部高踞排行前茅,並與西村京太郎、松本清張成為鼎足而三的「鐵三角」。更而全年個人所得高居全國第一,雄霸六年之久,穩坐推理天王寶座數十年,目前作品總量超過500本,寫作系列超過十七種,日本地區總銷量超過兩億六千萬冊,被推理出版界認為是天才型寫作家,至今無人能出其右。
赤川以獨到的寫作能力,開創出「青春派推理小說」,作品中一反傳統推理小說之沉鬱、陰森、恐怖的格調而於肅殺、緊張的氣氛中帶出詼諧、幽默機趣,配著平凡、個性、逗趣的主角人物,使得推理小說進入另一個嶄新的境界和迷人的廣大天地。
「中國頭號大右派」章伯鈞次女章詒和僅僅是把看到的、記得的和想到的記錄下來而已,一共寫了六篇,涉及八個人。這些人,有的深邃如海,有的淺白如溪。前者如羅隆基、聶紺駑,後者如潘素、羅儀鳳。他(她)們有才、有德、有能,個個心比天高、命比紙薄。作者憑借自己獨特的人生經歷,深切的體驗觀察,出眾的文學才華,刻畫了當代幾位著名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為歷史留下了珍貴的側影。如此厚重的文學,實不多見。
這本書是作者對往事的片斷回憶,但它不是完整的回憶錄。書中所描摹的每一個人都非人物史記似的有始有終,對人物的年經事緯也並不是拿著社會價值的尺度來丈量的。此書亦是一群經歷舊社會——新中國的知識分子悲劇命運的真實寫照。本書被外界認為是建國以來中國大陸文壇最好的作品之一,兼具文學與歷史價值,且在台灣、香港等海外華人圈引發強烈迴響。在大陸首先出版時多處被改動,後又更名為《最後的貴族》於海外出版。
回首百年中國,張學良是現代史上一個少有的是非人物。本性最適合做一個聲色犬馬的公子哥兒,可現實偏要壓他一肩的戎馬戰事和國恨家仇。在他名下鬧出的「瀋陽事變」和「西安事變」,改寫了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而他身為這兩件大事的主角,生前若未能留下「第一手」的交代,殊屬可惜。
本書以張學良一九九〇年自述為主體,以史學名家唐德剛論張學良的數萬文字為輔。張氏的口述,隨興而談,隨意而至,流於細碎,卻趣味盎然,更往往於不經意間,透露出遍尋史書也不能得的真實;更兼唐氏的論說精闢而有洞明世事人情的味道。一邊是研究人物的「自白」,一邊是研究者的「審視」,兩相對映,使歷史變得更為真切而生動。
孫中山,這位改變國族命運的革命領袖;宋慶齡,這位理想崇高又際遇不凡的女性,命運教他們相會,情愛讓他們咀嚼、牽掛,而不可替代的死亡就像海浪拍打著礁岸……
一九二四年,偉人駕崩前一年,死亡與分離倒數計時。
孫中山六十歲,宋慶齡剛過而立之年,一邊走向遲暮,一邊青春正盛,老夫少妻,行道天涯中的革命情感。她是他的「羅沙蒙黛」,三十歲的差距,讓他預見一個哀傷的畫面:不久的將來,她必然成為遺孀。
她是宋氏王朝唯一的叛逃者,不向金錢與權力靠攏,只為理想前行。革命尚未成功,同志還需努力。不只年紀輕輕做了遺孀,還成為國母,供奉在政治的祭台上,不能動彈。
革命與愛情是危險的題目,更何況寫的是國父孫中山和他的妻子宋慶齡!
本書分頭寫孫中山與宋慶齡生命中的最後日子,以歷史資料為基礎,加上小說家言,鋪排一個有血有肉的故事。孫中山在民族革命的倥傯歲月以愛情滋潤衰弱的病體,宋慶齡在共產革命的狂飆歲月以愛情填補無盡的空虛,一前一後,冥冥中似已註定。
革命與愛情不能兩全,革命需要霹靂手段,愛情又容不下血與火,因而在孫中山與宋慶齡之間,愛情也只是聊補於無。至於宋慶齡晚年的那一筆,更諱莫如深,欲訴無言了。
讀平路的文字,便讀出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味道。
北洋時代可能並非一個顢頇武夫秉政、人文精神淪陷的時代。也許,它是古老中華步入選票時代的艱難廢始,是一些大人物意欲讓中國融入世界遊戲規則的笨拙嘗試……
本書以人物為經線,以時間為緯線,實地探 訪歷史遺迹,爬梳史料,帶著溫情與敬意親近袁世凱、黎元洪、段祺瑞、吳佩孚、張作霖等北洋時期代表人物,追述他們在晚清民國大變革時代中的升降沉浮,以嶄新的視角,生動的筆觸,還原了北洋時代的風貌,顛覆了人們對北洋的既有認識,呈現出中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期間的政治生態、人物風采。
卡爾.鄧尼茲(德語:Karl Donitz,一八九一年九月十六日至一九八零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納粹德國海軍元帥、先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擔任了潛艇艦隊總司令、海軍總司令、納粹德國聯邦總統和國防軍總司令之職。
鄧尼茲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就擔任潛艇艦長,而後在兩場大戰的戰間期中建設與訓練海軍潛艇部隊,更以自己的經驗加以改良,搭配戰略規劃、通訊與協調攻擊衍生出潛艇「狼群戰術」,在橫亙大戰全期的大西洋海戰中指揮潛艇艦隊,為德國海軍立下赫赫戰功。與海軍水面艦隊表現不佳的情況相對的是潛艇的活躍,因此在注重前者的海軍總司令埃里希.雷德爾請辭後,希特勒任命鄧尼茲繼任其職。由於長久共事所取得的信任以及戰爭末期納粹領導階層的背叛,希特勒在遺囑中任命鄧尼茲為其繼承人,身兼總統與德意志國防軍最高統帥。鄧尼茲擔任其職位約20多天,指揮德軍向同盟國投降。戰後於紐倫堡審判判決十年有期徒刑,於一九五六年釋放。當時盟國許多軍官以及今日一般的意見,都認為將其判刑的理由並不成立(英美也同樣實施無限制潛艇戰,而鄧尼茲在二戰爆發時僅為海軍准將,階級尚低不足以承擔發動戰爭責任,後雖得希特勒信任但他非納粹黨員,僅是軍人服從國家領袖的關係)。
本書為鄧尼茲第一本回憶錄,主要是關於從一九三五年重新回任德國潛艇指揮官及支隊長,從事潛艇部隊組建、壯大,進而任潛艇艦隊司令、海軍總司令直到一九四五年四月的十年歲月,以及希特勒自殺前指定他擔任德國元首的二十多天的經歷。本書對德國潛艇部隊在二次大戰中的作戰及其面臨的問題有深刻的描述。
她是十惡不赦的殺人機器!?
極權國度,教她無法操縱自身命運;
聰明漂亮,令她走上殺人不歸路。
命中注定,她的雙手要沾滿鮮血;
金賢姬,前北韓女間諜的真實故事——
1987年奉命炸毀一架南韓客機,115條無辜生命犧牲。
1989年被南韓政府判處死刑,翌年獲南韓總統特赦。
1993年著《金賢姬自傳》,揭露她殺人的真相及深藏的良知:
「我,一個殺害了許多無辜生命的劊子手,不值得活……我很難過很悔恨……我過去的人生只不過是一個騙局。」
且細聽,金賢姬為你道來她半生的傳奇!
毛澤東,一個無人不曉的名字,有關他的文字記載,有如銀河星星,數不勝數,但這本《毛澤東傳 (1893-1949)》,卻依然有著非一般的意義,因為他是官方編寫的。金沖及,一個研究中共歷史的專家,由他編寫毛澤東的傳記,也是極有說服力的。
你可以懷疑他的觀點與角度,但書中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大量的回憶錄,它的史料價值,卻是無容置疑的。而且,一個建國前的毛澤東,他的偉大,他對中國人民的貢獻,也是無容置疑。
這一本《毛澤東傳(1893-1949)》,對研究毛澤東的人來說,絕對是不可不看的參考書。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