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激勵人心的故事,三代女性經歷了無數艱難困苦和政治風暴,始終保持著人性的尊嚴和美。——希拉蕊.柯林頓
走過纏足的時代、封建體制的婚姻、抗日戰爭、國共內亂……直至文化大革命的劫難,她們歷經了人間的悲歡離合,也創造了不平凡的一生。
三代中國女性 一部感人家史 理解二十世紀中國的重量級磅礡史詩
「我享受過特權,也遭受過磨難;有過勇氣,也有過恐懼;見過善良、忠誠,也見過人性最醜陋的一面;在痛苦、毀滅與死亡之中,我更認清了愛及人類不可摧毀的求生存、追求幸福的能力。」——張戎
從滿清王朝到共和體制,從共和政體到共產專政,國家體制的轉換,標誌了三代中國女人的命運。
姥姥玉芳出生於一九○九年。這年,正值滿清統治中國兩百六十年後面臨危亡之秋。天生麗質的姥姥沒能逃過纏腳的痛苦,因為父親希望未來靠著這個女兒平步青雲,有雙三寸金蓮能更快找到乘龍快婿。她的父親心願達成了,儘管姥姥做的是軍閥的姨太太。這年姥姥十五歲。
母親德鴻,出生於一九三一年。這年,日本人入侵東北,占領東三省,成立滿州國,扶植傀儡皇帝溥儀。德鴻的父親在她兩歲時過世,隨著姥姥改嫁,她有了待她如己出的父親,一位滿族醫生。經過日本人統治、國共交戰的年代,十五歲時,德鴻參加共產黨地下工作,在一次面見上級時遇到了令她傾心的終生伴侶——作者張戎的父親。
女兒張戎出生於一九五二年,父親守愚和母親德鴻都在四川擔任共黨高幹,她在成長的過程中,既感覺到接二連三的政治運動帶來的緊張氣氛,也享受了生活在這個家庭的愛與溫暖。然而,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沒有人能逃得掉……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作者,她能一改姥姥與母親的宿命,走出自己的路來嗎?
歷經三個世代的故事,發端於中國東北的偏遠小城義縣,擴展到大城錦州,再隨著母親的足跡跨越半個中國到了四川。一個家族橫跨了一世紀的滄桑,由三代女人的一生刻畫出一段奇蹟,而這個奇蹟,仍在持續發生中……
本書為中華民國海軍軍官的生涯回憶,作者成長於左營眷村,基於對左營的深厚情感,書中對於左營軍區及週邊的環境有相當多的著墨。書中並訪問黎玉璽將軍在內之海軍耆老重現從民國38年4月22日的長江突圍,到民國54年11月13日烏坵海戰,海軍為保衛國家,在台海上歷經十餘場的血戰,在本書中有真實且精彩的敘述,可說是國府遷台後的早期海軍史;亦是相當有趣的竹籬笆(眷村)文學。
如果只有獨立宣言,美國就永遠只是一個理想或理念,而不是一個國家;直到現在,把美國各州統一起來的,是《聯邦憲法》,規範著聯邦政府、美國總統和全體國民的,也是聯邦憲法。可以說,是一部憲法締造了一個國家。這樣一部憲法的誕生過程,怎能不讓身處地球另一面的我們深深反思。
如果只有獨立宣言,美國就永遠只是一個理想或者理念,而不是一個國家。沒有聯邦憲法,就沒有美利堅合眾國,我們甚至還可以說,正是一部憲法締造了一個國家。
在1787年費城會議上起草的《聯邦憲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憲法。據此,美國人創造了一種既民主又共和的體制,並充分地體現了憲政與法治的精神。這樣一個精巧的設計,在二百多年前由一群蠻荒大陸上的鄉巴佬創造出來,實在是令人驚嘆不已。
《費城風雲》再現了美國《聯邦憲法》誕生的過程,在本書里可以看到1787年費城制憲會議的驚心動魄,領略華盛頓、富蘭克林、麥迪遜等風雲人物的智慧與胸襟,以及各州代表在堅守共同底線的前提下進行的針鋒相對的辯論和最終偉大的妥協。
今日的文化超偶來談先秦的文化超偶
二〇〇五年,易中天在中國大陸央視頻道「百家講壇」講了「漢代風雲人物」系列講座,將歷史以深入淺出、平易近人的方式展現給大眾,大受好評,成為中國最受歡迎的學者之一,二〇〇六年的「品三國」系列講座讓他聲望與名氣一路攀升,二〇〇八年的「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系列講座更吸引了愈加驚人的收視人口和媒體佳評。如果說孔孟楊墨老莊商韓是春秋戰國時代的明星學者甚至文化超級偶像,那麽說易中天是今日的明星學者甚至文化超級偶像,一點都不為過。
讓諸子還原為真實的人物,不再死板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是易中天所主講央視同名節目的原稿,不受錄製節目時間限制,所以內容比電視節目更為豐富精彩。易中天在書中一一講述了春秋戰國諸子,不但講他們的學說內容,更將這些思想家的生活、成長背景和性格做了生動的描寫,將原本在讀者印象中只是書本里呆板而死氣沈沈的姓名字型大小和說明文字,還原為一個個有喜怒有好惡、敢言敢行、追求真我的人物。
細說先秦諸子思想,為中國崛起溯源
易中天從先秦諸子的背景、動機和理念,一一剖析了春秋時代儒、道、墨、法各家的思想。這樣的剖析不但幫助讀者了解兩千多年來中國在政治、社會、文化各方面發展的來由,更為理解廿一世紀的中國崛起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如果說《漢代風雲人物》和《品三國》將中國崛起的氣勢和謀略做了歷史溯源,那麽《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就是在思想上為中國崛起溯源。既然中國崛起在全世界已經被毫不懷疑地重視著,這樣一番重新審視中國崛起的思想源頭,其價值顯然更高。
作者運用輕鬆詼諧的語言、獨樹一幟的思維方式及平易近人的大眾視角品讀三國歷史。畫龍點晴說三國,繼往開來說三分。還原真實曹操、為周瑜辯解、正說諸葛亮、重評魯肅。「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為讀者撥開迷雲,重構三國歷史的多重形象,縱論天下,閒話三分,細品是非功過,總結成敗得失。
三國是一個風雲變幻,滄海橫流,英雄輩出,令人神往的時代,不知多少蓋世英雄在那裡大顯身手,叱吒風雲,正可謂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曹操就是其中一位影響歷史進程的重要人物。他生前威震天下,他死後罵名最多,有人說他是英雄,有人說他是奸雄。
在歷史的記載中,為什麼他的所作所為總是自相矛盾,眾說紛紜?曹操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在他前期有著什麼樣的功過得失?作者易中天從平民角度為讀者解讀。雖然書的底稿是來源於講稿,但編者表示,書的內容要比電視播出的豐富,「易中天對自己曾經在電視上講過的內容進行了修補,把原來意猶未盡的話在書里全都補全。」
不論你的政見如何,任何人都不能不承認這樣的一個事實:八十多年前,中國共產黨在上海誕生,中國共產黨不過只有五十多名黨員。然而,如今它已是擁有六千七百多萬黨員的世界上黨人員數最多的政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執政黨。在中國內地每二十個人之中,就有一名共黨員。中國共產黨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正因為這樣,中國共產黨當初是怎麼來的?這是一個眾所關注的敏感話題。
然而,由於遮霧障,多年來竟然沒有一部長篇細細描述中共之初!作者以客觀的筆調,忠於史實,寫出這本《紅色的起點》。本書打破這久久的沉寂,成為第一部以三十多萬言篇幅真實展現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紀實長篇。
本書是比較少見的,從蘇聯的角度來看德蘇之戰的爆發。
大戰即將來臨之際,蘇聯為了給自己換來一點準備的時間,選擇了和最危險的對手希特勒簽訂條約。這是國際外交史上最為複雜也最富戲劇性的事件之一。但希特勒卻是一個根本無法與之做交易的人,何況這個陰謀家時刻沒有忘記他進軍東方的「理想」。因此,雖然史達林作出了當時看來唯一明智的選擇,卻還是沒能改變歷史的進程。希特勒的戰爭機器開動了,他會選擇一個他認為最合適的時間,將所有的條約扔進紙簍,然後用斯拉夫民族的鮮血來擦拭他的刀鋒。
史達林應該知道,希特勒是一個根本無法與之做交易的人,然而他卻被《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迷霧蒙住了眼睛。希特勒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百萬納粹軍隊氣勢洶洶地向蘇聯逼來——蘇軍猝不及防,一時間全線潰敗——
《第三帝國的興亡》是全世界最暢銷的反映納粹德國歷史的巨著。它精彩絕倫地記述了被希特勒稱為「千秋帝國」(即第三帝國)從興起到覆滅的全部過程。在短短的12年零4個月中,不可一世的第三帝國在人類歷史上製造了慘絕人寰的災難,留下了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隨著崩潰的迅速到來,人們繳獲了大量秘密文件,私人日記、發言記錄以及納粹黨領導人的電話錄音!於是,一個極端獨裁政權的全部秘密和罪惡活動就在它覆滅的同時全部公之於世了。這就是《第三帝國的興亡》大量的、真實的資料來源。
「公主柳」是藏人指稱﹐文成公主從中土帶來柳樹樹種﹐栽植於大昭寺前﹐又叫「唐柳」﹔其後遍植藏地﹐是西藏柳樹的起源。此即意味著﹐中土文化移植西藏﹐經過「西藏化」的過程﹐並在西藏生根茁壯發展。
拉薩是西藏地區的首府﹐是藏族吐蕃王朝政府的所在地﹐也是達賴喇嘛的駐地﹔具有神聖美譽﹐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雅礱河谷是吐蕃文化的發祥地﹐藏族族源神話和王統神話﹐都以此地區作為背景﹐比拉薩的歷史文明更為古老。這兩個地方﹐對西藏文化而言﹐具備相當的代表性。令人驚訝的﹐文成公主的傳說﹐在兩地都佔有舉足輕重的分量。而文成公主是沿著唐蕃古道入藏的﹐古道上滿布文成公主的傳說與遺蹟。以這3處範圍為觀察起點﹐引申及於其他。
「變調的文化英雄」闡釋西藏傳說中的文成公主﹐係以「帶來引入」中土的物質文明﹐取代一般文明神話中「創造發明」。「藏族的度母信仰」﹐指稱文成公主為尊勝救度母﹐象徵西藏社會最完美的女性。繼而分析傳說中迎親使者「噶爾東贊的角色與作用」﹐解釋了西藏共妻集團與政教合一制錯綜複雜的關係。藉由「民間傳統與寺院傳承」的討論﹐釐清西藏文化的主傳統與次傳統互為影響融合的過程。最後﹐從歷代檀法關係的實質內容﹐來評論漢藏關係。
總結為﹕公主柳是「文成公主在西藏的文化象徵」﹐象徵中土文化「西藏化」的過程﹑意涵﹐以及在「中土文化西藏化」的文化變遷運動中﹐文成公主所具備的關鍵性作用。
作者在《美國種族簡史》一書中,用大量的史實、數字,深入淺出地講述了各個種族在美國的奮鬥史、文化史,包括愛爾蘭人、德國人、義大利人、日本人、猶太人、華人、墨西哥人、黑人、波多黎各人等。
眾所周知,美國是世界文化的大熔爐。各個種族無論在基因上,還是在文化上都有其本國固有的特質。和其他種族比起來,這些固有的性質也使其在眾多種族共存的環境中凸顯出來。肯遠離祖籍國來到美國的人們,和他們周圍的人相比,更具有進取心,在面對困境時更主動,因此凸現出來的種族特點就更加明顯。雖然個性或者思考方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們所處的階級,但是依然呈現出很多通用的成功必備的品質,比如重視教育、勤奮、積極、重視經驗的傳遞,這適用於所有的行業。
在美國,種族成功的唯一出路是將自身傳統優勢發揮到極致,並堅持不懈地適應和改進。今天美國最富有的猶太人和日本人,無一不是這個經驗的充分實踐者。
本書1981年在美國出版,至今已30年。美國種族史具有超出種族本身的內涵,書中翔實的數據資料、對種族特點的分析和觀點直到現在仍不過時,並且對於經濟和文化越來越多元化的中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書《偷襲珍珠港前的三百六十五天》(日文原名:真珠灣までの365日─歴史の裏側の偉大な物語り)出版於一九六九年,實松讓根據日美雙方的資料,對於一九四一年內日美之間的談判、對作戰的準備,以及日本高層對美開戰的決策過程,有相當清楚的描述——也僅限於描述,實松讓身為日本海軍人員,對於政治上的折衝、以及最後如何引致開戰決定的種種政治、經濟、軍事上的因素,可能也無法深入分析。不過,就跟他的《情報戰》一書一樣,本書也提供了對日本高層決策流程的一覽。
《情報戰》本書從戰略與情報機構的角度,回顧日美兩國之間從日俄戰爭到太平洋戰爭結束為止,約半個世紀的軍事對抗的經過;試圖通過一些彰明昭著的偶發事件,列述兩國情報戰的開展狀況,以及它對戰爭,作戰乃至外交鬥爭的影響。除此之外,他還回憶了整個珍珠港前後以及太平洋戰爭中日本海軍情報工作,並且與美國的情報工作進行了比較,是比較少見的題材。
一般讀者如我自己,總是有個疑問,美國因為破解了日本海軍密碼,對於日軍的動向比較容易瞭解,但是日軍方面又如何呢?基本上日本海軍在戰爭期間未能破譯美軍密碼,又缺乏有效的間諜網,不曉得他們如何進行情報蒐集與研判?實松讓提供了非常詳盡的解答。
實松讓身為日本海軍情報部門之一,當然不免要替自己及同仁辯護,不過他所描繪的,也應該是日本海軍的現實。只不過從他的敘述裡,真讓人懷疑當初日本在開戰時到底怎麼想的,難道日本海軍模仿英國洋化太過,連原來自己文化中從中國汲取的部分都忘了嗎?孫子「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無算乎?」的至理名言,顯然日本海軍是聽不入耳,否則怎麼會像實松讓抱怨的這樣忽視情報的蒐集、處理、與運用?
另外這本書有個特點,在書的第一章把日本二十世紀前半的美日國防政策與作戰綱領做了相當好的總結,讓讀者能夠瞭解雙方為何逐步進入對抗。雖然不是剖析真正衝突原因,至少條列了雙方的對應措施。對於要進一步瞭解二戰期間美日國家戰略的人,是有所裨益的。
1941年上半年,英國仍在北非、地中海、中東和大西洋上孤軍奮戰,損失軍艦和商船共300萬噸之巨,情勢非常危急。羅斯福決定在冰島設立基地,由美軍參与護航。
4月13日,日蘇簽定中立條約;美日間有關太平洋問題的談判卻毫無進展,因為美方堅持日本先從中國撤兵。
6月22日,蘇聯突遭德軍襲擊,頃刻間西部邊界就被全線突破,損失慘重。丘吉爾當初預期德、蘇必將開戰的時刻,終於到來。英國向蘇軍輸送軍火物資,改變了英國孤立作戰的情勢。
7月起,美國大力供應英蘇所需軍火;
8月份,英、美通過「大西洋憲章」,奠定日後建立聯合國的思想基礎。
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三天後德國向美國宣戰,美國正式參戰。
丘吉爾所設想的英、美、蘇三國的偉大聯盟終於實現。邱吉爾舉世公認的文學素養,使《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流暢易讀,因為他「一輩子都在和句子談戀愛」、「本身就是修辭機器」,所以我們有幸讀到一部不以生澀難懂取勝的曠世巨著。他精雕細琢每個人物,營造生動鮮活的印象,既不溢美也不扭曲的評論,始終保持史家客觀立場;他以如椽之筆重塑戰時氛圍,讀者一如親臨現場,感受紛亂緊張的時局。全書可看到邱吉爾雄才大略,如何以言詞懇切的講演撼動人心,如何在危急緊繃戰事統領全局、把握時機,他的自信幽默、眼光獨到,使本套書不僅僅是珍貴歷史紀錄,也可當作領袖成功之道細細閱讀。
作者是前日本潛艇艇長。他在本書中,根據親身經歷、某些日本潛艇軍官的回憶以及日本軍令部的一些官方資料和文件,通俗地敘述了日本潛艇在 1941-1945年期間的戰鬥活動情況。書中列舉了很多事實,來說明日本潛艇的戰鬥行動使美國海軍遭到的損失。美國人在出版本書時所寫的長篇前言中,肯定了其中的大多數事實,同時也否定或訂正了某些事實。
美國版前言的作者寫道:「戰爭開始時,日本海軍共有六十艘潛艇;戰爭期間損失了一百三十艘;到戰爭結束時,只剩下一打左右。美國在戰爭初期擁有的潛艇數量與日本大致相等;戰爭期間損失了五十二艘:但到戰爭結束時,卻增加到二百多艘。」
本書的某些章節敘述了珍珠港戰役,潛艇在東太平洋的活動,潛艇對敵岸的炮擊,潛艇在海洋交通線上的活動,潛艇在溝通日德兩國聯繫上的作用。中途島海戰,瓜達卡納爾島爭奪戰,潛艇在吉爾伯特群島、塞班島、菲律賓群島和硫磺島附近的活動,潛艇在北方海區的活動,雷達的作用,有人魚雷的使用,「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的沉沒以及其它問題。
孫中山,這位改變國族命運的革命領袖;宋慶齡,這位理想崇高又際遇不凡的女性,命運教他們相會,情愛讓他們咀嚼、牽掛,而不可替代的死亡就像海浪拍打著礁岸……
一九二四年,偉人駕崩前一年,死亡與分離倒數計時。
孫中山六十歲,宋慶齡剛過而立之年,一邊走向遲暮,一邊青春正盛,老夫少妻,行道天涯中的革命情感。她是他的「羅沙蒙黛」,三十歲的差距,讓他預見一個哀傷的畫面:不久的將來,她必然成為遺孀。
她是宋氏王朝唯一的叛逃者,不向金錢與權力靠攏,只為理想前行。革命尚未成功,同志還需努力。不只年紀輕輕做了遺孀,還成為國母,供奉在政治的祭台上,不能動彈。
革命與愛情是危險的題目,更何況寫的是國父孫中山和他的妻子宋慶齡!
本書分頭寫孫中山與宋慶齡生命中的最後日子,以歷史資料為基礎,加上小說家言,鋪排一個有血有肉的故事。孫中山在民族革命的倥傯歲月以愛情滋潤衰弱的病體,宋慶齡在共產革命的狂飆歲月以愛情填補無盡的空虛,一前一後,冥冥中似已註定。
革命與愛情不能兩全,革命需要霹靂手段,愛情又容不下血與火,因而在孫中山與宋慶齡之間,愛情也只是聊補於無。至於宋慶齡晚年的那一筆,更諱莫如深,欲訴無言了。
讀平路的文字,便讀出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味道。
二次世界大戰,一場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它對今天的我們來說,影響極之深遠。今天,無論是世界強權的分佈、軍事概念、科技發展、以至世界經濟格局,都是它的延續;對這樣一場影響深遠的戰爭,實在是有必要去了解的。
研究歷史的人都知道,第一手資料,即文獻、檔案、報告和回憶錄等,是所有歷史書的基礎,沒有史料支持的說法,都是沒有說服力的。曼施旦因的《失去的勝利》就是一本很有價值的回憶錄。
英國著名軍事學家李德哈特,在戰後詢問過很多德國將領,他們一至識為,曼施坦因,是他們之中,最有能力的將領。
曼施坦因最膾炙人口的,是他制定了對法國的作戰計劃,這計劃最後亦以他的名字命名,即所謂的「曼施坦因計劃」。這場戰役,對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展,影響最深;沒有對法國的徹底勝利,就沒有「海獅作戰」,也不會有「巴巴羅薩」,「世界大戰」可能也不會發展成「世界大戰」。正因為對法國的大勝,一下子就打破了歐洲、以至世界政治與軍事的平衡,才使得其它世界強權,不得不投入到對納粹德國的作戰,因而使戰爭不斷升級‧‧‧
有人說,希特勒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人,但不要忘記,沒有德軍強而有力的實力作為後盾,軍事勝利又從何說起?而曼施坦因,正是德軍將領的表表者。
馮.曼斯坦——德國陸軍元帥,軍事家、戰略家,與隆美爾和古德林被後人並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的三大名將。他是世界公認的偉大戰略家 ,他不僅擅長運籌帷幄,對於衝鋒陷陣、攻城掠地,同樣表現得出類拔萃,可以說是一個天生的軍事奇才。
在本書中,馮.曼斯坦以其親身經驗,紀錄二次大戰中幾場重要戰役的現場實況。根據其私人日記和其他資料,介紹了德國進行侵略戰爭的經過,詳細敘述事前佈局、戰爭過程及戰後影響。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