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戰火在六十年代一直是困擾亞洲的最大癥結,一九七五年四月西貢淪陷更將這幕悲劇掀至最高潮。對於那些與越南有血脈相承的國家、人們,這樣的結局無疑是最沉重的打擊。
漫天烽火的苦況,我們容易想像;但戰火結束的後遺症及悲慘處,又非身歷其境者不能體會得到!
「逃出西貢」是「烽火情」的續篇,二者內容一脈相承,而「逃出西貢」更深入地道出那種身處困境、惶惶不可終日的悲慘境況。本書字字血淚,不但是一本動人心弦的時代哀歌,更可茲一切關心越南的人對當時局勢有進一步的了解。
《海權論》以戰略家的理性與史學家的智慧,總結研究了有史以來的海上戰爭及其影響,提出了制海權決定一個國家國運興衰的思想,直接促成了德、日、俄、美諸國海軍的崛起,從而以海軍的「聖經」之譽,躋身於影響人類進程的十六部經典之列。
本書敘述的故事,發生在多年前,由民國三十一年起,到三十四年抗戰勝利止。地點是印緬邊界叢林。主角是藍鷹兵團熱血的中華兒女。故事內容充滿驚險刺激,有血淋淋的事跡,轟轟烈烈的戰爭。有驚心動魄的場面,更有可歌可泣的鏡頭,以及異國風光,兒女情長。還有蠻荒地區的逸聞掌故。尤其難得的是,本書更提供了珍貴而翔實的史料。
本書是歷史學家呂思勉先生生前所寫的惟一一部通俗性的史學作品。作者以豐富的歷史知識為基礎,從文學和史學的角度,對三國史上存在過的與三國文學中塑造的人物、事件、戰爭及地理環境作了細致的區分,對許多重大的歷史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辨析,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見解。呂先生治史,注重對社會的綜合研究,最能融會貫通,評論歷史往往獨具隻眼,是故本書成為易中天先生品三國的重要參考資料。
所有的顛沛流離,最後都由大江走向大海;
所有的生離死別,都發生在某一個車站、碼頭。上了船,就是一生。
向所有被時代踐踏、汙辱、傷害的人致敬
二十世紀人類史最慘痛悲愴的大苦難
跨民族,跨疆界,跨時代的尋覓與追問
全球暢銷經典作品,至今未能在中國大陸出版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是台灣作家龍應台於2009年發表的書,2009年8月天下雜誌出版,從文學的角度細訴1949年國共內戰前後的相關歷史。龍應台經過十年醞釀、耗時400天,走過長春、南京、瀋陽、馬祖、台東、屏東等地,拜訪了許多國共內戰倖存者。
2009年9月18日,龍應台在香港大學舉辦此書發布會。她表示,她發表本書的目的不是為了控訴,也不是為了譴責,而是為了「向所有被時代踐踏、侮辱、傷害的人致敬」。她說,她希望這本書可以達到三個目的:第一,紀念千千萬萬個為了「一將功成」而死去的「萬骨枯」;第二,她要通過這本書,向與她母親一樣歷盡艱辛的一代倖存者說一聲「謝謝」;最後,她希望對這段歷史沒興趣的年輕人了解歷史,避免歷史重演。
本書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法史奇聞笑古今。發掘法律史上鮮為人知的奇聞趣事,對讀者有所啟迪。第二部分:千秋法治誰引領。講述法律史上傳奇人物故事,讀之令人扼腕,一唱三歎。使讀者在獲取歷史知識的同時,或悲天憫人,或感慨莫名。第三部分:叱吒風雲法天下。介紹法律史上的實踐者的所作所為,使人們在輕鬆閱讀中掌握歷史。第四部分:法海溯源踏浪行。刨根問底,生動揭示一些律法的來龍去脈與鮮為人知的故事。
這是作者梁曉聲的文革親歷記,也是他當年的心理歷程和思想歷程。
從「破四舊」開始,到大串聯、批判工作組、揪鬥「走資派」、派性鬥爭、武鬥,一個平凡的孩子,見證了荒謬年代的一切無理冷酷、可悲可笑的世態,而在盲目的顛波奔突後,他的激情也冷卻了,走向成熟反思。
一代人的罪孽,一個民族的恥辱,透過一個當年紅衛兵的「自白」,便足以真切地昭示出來。
《萬曆十五年》後,最受關注的一本歷史類的書。 朱元璋定社稷,用白骨堆砌理想,善惡再評說。
張居正治天下,在死棋局裡博弈,生死兩重天。
朱元璋所創建的的大明帝國,將中國的帝制文化傳統推到了極致,是中國兩千年帝王政治的集大成者。其對於中國政治傳統,文化傳統的影響既深且巨,以至於六百年後的今天依然清晰可見。
本書在刻畫朱元璋其人的容貌與作為上,相當傳神,這裡對其相貌的描述,顯然更接近未經藝術加工的那幅標準像,這兩幅畫所揭示出來的東西,具有重大的現實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作者透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大明歷史,把濃厚的現實情懷和歷史巧妙的結合起來,從浩瀚如海的歷史資料中篩選出大量不為歷史學家重視的情節,重新演繹社稷更迭的歷史故事,透過本書您可以更直接、更真切的重新審視歷史。
北洋時代可能並非一個顢頇武夫秉政、人文精神淪陷的時代。也許,它是古老中華步入選票時代的艱難廢始,是一些大人物意欲讓中國融入世界遊戲規則的笨拙嘗試……
本書以人物為經線,以時間為緯線,實地探 訪歷史遺迹,爬梳史料,帶著溫情與敬意親近袁世凱、黎元洪、段祺瑞、吳佩孚、張作霖等北洋時期代表人物,追述他們在晚清民國大變革時代中的升降沉浮,以嶄新的視角,生動的筆觸,還原了北洋時代的風貌,顛覆了人們對北洋的既有認識,呈現出中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期間的政治生態、人物風采。
《戰略論:間接路線》在西方戰史研究中具有崇高地位,是軍事理論的必讀書。因為此書,李德.哈特被西方奉為「軍事理論教皇」。在《戰略論:間接路線》中,李德.哈特以深厚的軍事理論和戰史研究功底,通過分析世界歷史上自希波戰爭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30場戰爭、280多次戰役,得出一個結論:間接路線戰略是最具效果、最為經濟的戰略形式。看似最遠和最彎曲的路線,往往才是真正的「捷徑」。在任何競爭中,只有擊敗對手才能獲勝。而在未克服對手的抵抗之前,應首先減弱他的抵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將其引出自己的防線之外。這就是間接路線戰略的精髓所在。因此,「間接路線」不僅是戰爭的定律,更是一個哲學上的真理,在戰爭之外,於人類生活中的政治、經濟活動等各個方面,都有著廣泛的應用。
卡爾鄧尼茨(一八九一年九月十六日~一九八〇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海軍潛艇司令及總司令。
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開始德國海軍生涯,在一九一八年,他指揮的UB-六十八號潛艇被英軍擊沉,鄧尼茨被俘。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他是德國潛艇部隊的司令,發展出著名的「狼群戰術」,用潛艇戰封鎖大西洋航道,擊沉大量運補英國的運輸船,幾乎使得倚賴外界輸入物資糧食的英國危在旦夕。一九四三年一月,鄧尼茨以海軍上將身份繼埃里希.雷德爾元帥之後擔任德國海軍總司令,並在盟軍發展出反潛新技術(如雷達)和新戰術(如以護航航空母艦為核心的潛艇獵殺特遣隊)的不利情勢下,繼續領導德國潛艇部隊一路作戰到最後一刻。希特勒在一九四五年四月三十日自殺,其遺囑任命鄧尼茨為希特勒的繼任者。自一九四五年五月二日至二十二日,鄧尼茨擔任了二十天的納粹德國臨時政府首腦,並於一九四五年五月七日,向聯軍無條件投降。一九四六年九月,鄧尼茨在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上被宣判為一級戰犯,許多人(包括英美海軍高級將領)認為他被判刑是不公正的政治決定,因為他在二戰爆發時僅為上校,只能服從上級作戰命令;而且在他指揮之下,從未有違反人道或日內瓦公約的行為。他被判刑,主要因為蘇聯的堅持,但蘇聯從來都不是德國潛艇戰的對象!他被判刑懲罰監禁十年,釋放後定居西德。
本文是鄧尼茨在一九七〇年對法國記者提出的四十個問題的答覆,其內容主要是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海軍戰略的回顧與總結,其中提供的有關材料可作為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的參考。作者以親身經歷強調在現代戰爭中制海權的重要性,認為制海權對第二次世界大戰起著最後的決定性作用。
卡爾.鄧尼茲(德語:Karl Donitz,一八九一年九月十六日至一九八零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納粹德國海軍元帥、先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擔任了潛艇艦隊總司令、海軍總司令、納粹德國聯邦總統和國防軍總司令之職。
鄧尼茲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就擔任潛艇艦長,而後在兩場大戰的戰間期中建設與訓練海軍潛艇部隊,更以自己的經驗加以改良,搭配戰略規劃、通訊與協調攻擊衍生出潛艇「狼群戰術」,在橫亙大戰全期的大西洋海戰中指揮潛艇艦隊,為德國海軍立下赫赫戰功。與海軍水面艦隊表現不佳的情況相對的是潛艇的活躍,因此在注重前者的海軍總司令埃里希.雷德爾請辭後,希特勒任命鄧尼茲繼任其職。由於長久共事所取得的信任以及戰爭末期納粹領導階層的背叛,希特勒在遺囑中任命鄧尼茲為其繼承人,身兼總統與德意志國防軍最高統帥。鄧尼茲擔任其職位約20多天,指揮德軍向同盟國投降。戰後於紐倫堡審判判決十年有期徒刑,於一九五六年釋放。當時盟國許多軍官以及今日一般的意見,都認為將其判刑的理由並不成立(英美也同樣實施無限制潛艇戰,而鄧尼茲在二戰爆發時僅為海軍准將,階級尚低不足以承擔發動戰爭責任,後雖得希特勒信任但他非納粹黨員,僅是軍人服從國家領袖的關係)。
本書為鄧尼茲第一本回憶錄,主要是關於從一九三五年重新回任德國潛艇指揮官及支隊長,從事潛艇部隊組建、壯大,進而任潛艇艦隊司令、海軍總司令直到一九四五年四月的十年歲月,以及希特勒自殺前指定他擔任德國元首的二十多天的經歷。本書對德國潛艇部隊在二次大戰中的作戰及其面臨的問題有深刻的描述。
她是十惡不赦的殺人機器!?
極權國度,教她無法操縱自身命運;
聰明漂亮,令她走上殺人不歸路。
命中注定,她的雙手要沾滿鮮血;
金賢姬,前北韓女間諜的真實故事——
1987年奉命炸毀一架南韓客機,115條無辜生命犧牲。
1989年被南韓政府判處死刑,翌年獲南韓總統特赦。
1993年著《金賢姬自傳》,揭露她殺人的真相及深藏的良知:
「我,一個殺害了許多無辜生命的劊子手,不值得活……我很難過很悔恨……我過去的人生只不過是一個騙局。」
且細聽,金賢姬為你道來她半生的傳奇!
毛澤東,一個無人不曉的名字,有關他的文字記載,有如銀河星星,數不勝數,但這本《毛澤東傳 (1893-1949)》,卻依然有著非一般的意義,因為他是官方編寫的。金沖及,一個研究中共歷史的專家,由他編寫毛澤東的傳記,也是極有說服力的。
你可以懷疑他的觀點與角度,但書中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大量的回憶錄,它的史料價值,卻是無容置疑的。而且,一個建國前的毛澤東,他的偉大,他對中國人民的貢獻,也是無容置疑。
這一本《毛澤東傳(1893-1949)》,對研究毛澤東的人來說,絕對是不可不看的參考書。
《西潮》是蔣夢麟的自傳性作品,記錄了1842年至1941年中國的百年歷史,前半段是作者親聞的,後半段是作者親歷的。蔣夢麟先生的人生歷程(童年私塾、新式教育、留學美國、報效祖國)與激蕩的百年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以及建立在作者深厚學養上的精闢反思熔於一爐,歷歷如在眼前。用作者的話說,本書「有點像自傳,有點像回憶錄,也有點像近代史」。這樣的「近代史」比教科書上的近代史要豐富得多,有趣得多,深入人心得多。
英文版出版后,受到廣泛重視,被哈佛大學遠東研究所定為重要參考書。之後,蔣夢麟將此書譯成中文,在台灣出版時,台灣青年幾乎人手一冊,被奉為「人生教科書」。
作者季羡林是中國一名出名的翻譯學家,亦是世上現存少數懂得梵文(古印度文)的人,曾為不同國家翻譯出古印度的書籍,為世界進一步了解印度歷史貢獻不少。既為知識份子,當然逃不過文革時期被扣帽子清算的日子,本書說的正是作者於北京大學任教時期遇上文化革命後的種種遭遇及心路歷程。作者用了憤慨又幽默的手法去寫出被稱為《黑暗十年》的非人生活,牛棚就是作者於那時期住和工作的地方……
「文化大革命」已落幕多年,種種瘋狂、野蠻、愚昧和扭曲人性的悲劇,於不少國人心中仍留存難以磨滅的傷痕。 本書記錄的,係一代文化宗師季羨林教授用血和淚來的煉獄人生。 書中內容不啻蘸滿懾人心魂的奇情怪象,暴露諸式玷污文明社會的「非人」與「變色龍」;其可貴之處顯見於作者將親身經歷的原委和盤托出,讓你我從中得到深度啟迪,並引為後事之師,有助偵緝社會潛在的癌細胞,免中華民族再遭浩劫蹂躪。
書末附錄四輯:《我的心是一面鏡子》、《一個老知識份子的心聲》、《季羡林自傳》和《季羡林年譜》,是進一步瞭解季羡林教授的家世、學術研究及成困的參考資料。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