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寫中華民國開國之前,國父孫中山先生歷經危難、奮鬥不屈,終底於成的片段信史。故事從夕陽下的帝國開始,寫滿清覆亡前風雨飄邈的詭變情勢,直到孫中山先生以捨我其誰的心志決意革命,歷經幾次失敗仍不輕言放棄,四處奔走只為成就大業。故事裡人物栩栩如生,情節剪裁得宜,對話雋永,我們彷彿看到了在當時動盪的年代,唯有志士的意念堅定不移。
明末四大名妓之一的董小宛,嫁「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為妾。順治七年正月,為攝政王多爾袞部下所擄;同年冬天多爾袞病歿,身後為屬下出賣,以致廢為庶人,董小宛亦涉入「辛者庫」;冒辟疆北上請求發還,已獲孝莊太后允許,不意臨期發生變化,董小宛從此抱恨清宮。
這段史實煙沒不彰,經高陽先生窮經年之力,考證明確,寫成「再生香」,奇情艷祕,不同凡響。
這套《粉墨春秋》,是遠景出版的「高陽作品集」中的第十七冊,是高陽先生最得意的力作之一。
描寫汪精衛粉墨登場,以至悽涼身世的整個過程。人物包羅萬象;背景縱橫萬里,其中若干珍秘的內幕,首次公之於世。
全稿曾經中央研究院院長吳大猷先生,細心校閱,其價值可想而知。
作為一個現代中國人,不論青年、中年、老年,都應一讀《粉墨春秋》,將為您帶來無窮的益處及趣味。
八國聯軍落幕、兩宮回鑾後一年,軍機大臣之首榮祿因病辭世,宮中頓時內鬥不斷。善用權術的袁世凱暗中輔助慶王奕劻討好慈禧,順利接掌軍機處,而袁世凱也因此穩操大權。
光緒三十年,日俄在中國東北開戰。此時慈禧已年逾七旬,卻仍心繫政權,眼見東北戰事吃緊,且袁世凱聲勢日益壯大,慈禧轉而動念支持立憲,企圖穩定內政,並一舉消除袁氏擁兵自重的危機。
另一方面,光緒皇帝因病重至瀛臺安養,慈禧有感於光緒已回天乏術,而她自己也命在旦夕,因此積極佈局,屬意由年幼的溥儀繼承皇位,而這也預告了慈禧太后女主專政四十年的時代即將落幕……
光緒二十四年,皇帝下詔『定國是』,決議變法維新,一時之間新政展佈,新黨氣勢愈盛。但是慈禧怎能容忍自己大權旁落,因此假袁世凱之手先發制人,使得康有為出逃、譚嗣同等人被殺,新政一敗塗地,慈禧重新奪回大權!
面對洋人處處進逼,皇帝蠢蠢欲動,慈禧聽信載漪、徐桐建言,縱容義和團進京,卻闖下幾近滅國的大禍!聯軍不但破城,甚至要深入大內,倉皇之間,慈禧只有帝后出亡的一條路!
但是慈禧立刻又想到珍妃的那張紙條,皇帝會不會乘機重振乾綱,挺身出來問事?看來,只有將珍妃扔入井中,才能去除她的心頭大患……
隨著光緒皇帝年紀漸長,慈禧開始考慮撤簾歸政。然而她為了大修三海及頤和園,備妥未來頤養之處,竟然不惜挪用海軍經費,甚至要李鴻章向國外借款!使得清廷原已窘迫的財政更形拮据,為日後國力衰敗種下了遠因。
光緒十三年,十七歲的光緒皇帝終於親政。雖然他力圖振作朝網,但是慈禧實際上仍大權在握,皇帝有名無實,母子之間漸生齟齬。
光緒大婚後,美貌機敏的珍嬪備受寵愛,卻因此遭忌。慈禧聽信太監李蓮英的讒言,以為珍嬪從中遊說皇上爭權,勃然大怒!在這暗潮洶湧的宮廷內,一場『母子』之間的風暴儼然將至……
同治皇帝崩逝後,兩宮太后再度垂簾聽政。東宮太后慈安的個性溫順,不與人爭,然而慈禧在暗地裡仍視她為眼中釘。某日,原本只是小傷風的慈安在吃了慈禧送來的點心之後,驟然病逝!此後,慈禧更順理成章地獨攬朝政。然而慈安太后的死因,不免啟人疑竇……
繼俄國擾境之後,法國也屢屢進逼越南,中法糾紛四起。慈禧面對法國的挑釁,一心主戰,然而軍機要臣恭王卻主張以和為重,兩人從此有了嫌隙。於是慈禧另指派醇王參政,最後更進一步罷黜了恭王。
慈安暴崩,恭王被黜,慈禧從此再無忌憚,她要趁皇帝親政前,好好掌握這分大權……
兩宮太后聽政以來,溫厚的慈安事事交給慈禧決定,軍機大臣對慈禧的果決明理也不得不心悅誠服。
同治三年,曾國藩平定江寧之亂,立下大功,接著劉銘傳、李鴻章、左宗棠也剿撫捻匪,表面上大清朝似乎國運昌隆,事實上對外割地賠款,對內則爭鬥不斷。
憂心忡忡的慈禧除了日理萬機,還得控制想奪回實權的皇帝,她跟前的第一紅人太監安德海則樂得趁機興風作浪!但天命難測,一心要伸展鴻圖大志的皇帝竟得天花猝死,皇后也跟著香消玉殞,原因不明。宮闈內幕永遠成為秘密,恐怕只有坐在珠簾後的慈禧瞭然於胸……
清咸豐十一年,文宗在熱河駕崩,長子載淳繼位為同治皇帝。因皇帝年幼,文宗派八位顧命大臣輔佐幼主,而這位幼主的母親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慈禧太后!
早在初入宮做貴人、後被封為懿貴妃時,她就野心勃勃,時時想效法武則天!如今被奉為『聖母皇太后』的她,當然不會讓大權旁落大臣的手中,於是決定與文宗最嫉恨的弟弟恭親王奕訢發動政變!
下一步,慈禧當然就是想方設法改變祖宗成法,讓自己統領全中國!為了要做女中的漢武帝、唐太宗,成為獨一無二、空前絕後的聖后,她沒有不敢做的事……
泱泱大宋,水深火熱,朝政腐敗,民不聊生,烽煙四起,外族覬覦。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且看我,憑手中長劍,青鋒三尺;喚世間好漢,鐵血一心。
虎賁三千,復收燕雲舊地;龍飛九五,重開華夏新天!
曹家在南京獲罪被抄沒後,曹雪芹隨母親、叔父北上歸旗,求學於八旗子弟官學。在此期間,曹雪芹的人生經歷更為豐富,見識了上至朝廷軍國大事、下至百姓市井生活的種種情景。其間穿插著稗官野史、風月筆墨、江湖幫派的秘聞和痴情兒女的故事,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蘇州格格》是高陽的最後一部作品,一九八九年八月五日開始於〈聯合報〉連載。
清宣宗繼后鈕祜祿氏,幼年隨父宦居蘇州,溫婉柔順,與姑蘇女兒無異,戚族間稱之為「蘇州格格」,選入宮後,初封全嬪,累進至全貴妃,清宮詞:「蕙質蘭心並世無,垂髫曾記住姑蘇,譜成六合同春字,絕勝璇璣織錦圖。」即為全妃而詠。
全妃入宮,即蒙殊寵。道光十一年皇長子薨逝,皇二子、三子皆早殤,故年已五十的宣宗後嗣猶虛;幸而全妃於是年生子,足慰宣宗喪明之痛,也更突顯出全妃的地位。
本書透過小說的手法,對道光一朝的人物史事,有相當透徹的描述。
隋朝末年,煬帝昏淫無道,奸臣專權朝政,天下大亂,煙塵四起;風塵中自有俠義豪情,患難中當見肝膽相照。楊府歌伎紅拂女冒險搭救被楊素追殺的三原俠士李靖;反隋義軍首領虯髯客亦鼎力相助,三人結下深厚友誼……貞觀年間,李世民已不能容忍當年有恩於自己的虯髯客,於是……
《風塵三俠》是高陽早期的作品之一,寫於1966年。此前,1962年,高陽受邀於聯合報副刊連載《李娃》,因之一鳴驚人,也成了高陽歷史小說創作的濫觴。《風塵三俠》以李靖、紅拂、虯髯客的故事為藍本,已經表現出情節跌宕起伏,歷史氛圍濃厚,人物性格簡煉傳神的典型「高陽風格」。
明武宗為中國有名的「頑童皇帝」。高陽深研明史,所著「明朝的皇帝」一書,為已故名教授戴君仁先生,許為可作明史教材。因此,本書對明武宗性情的掌握,入木三分;而以明武宗平寧王宸濠的故事,貫串全書;兼寫大璫,佞臣的嘴臉,妙到顛毫。
明朝海疆倭寇肆虐,戚家軍喋血抗侮的故事,婦孺皆知,傳誦至今。高陽先生參考中日雙方的史料,用他匠心獨運的生花妙筆,刻畫了名妓王翠翹這樣淪落於草莽之間的英雄,再現了官民戮力抗倭的歷史畫面。
這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名將抗倭史傳,也是一部纏綿動人的江湖兒女傳奇。
明代中葉倭患之平皆歸功於胡宗憲、戚繼光、俞大猷,卻不知名妓王翠翹在其中發生了極大的作用。高陽不僅考了明朝有關的史料,且求證遠及日本的記載,深入揭發漢奸如何勾結倭寇如何肆虐,以及如何被逐。這些歷史秘辛,在高陽的生花妙筆之下,逸趣橫生,令人不忍釋手。
《李娃》本於唐朝白行簡的《李娃傳》,是唐人傳奇中的精品。後人根據此故事而製作的劇本,有元朝石群實的《曲江池》及明朝薛近允的《繡襦記》,李娃稱為李亞仙,鄭生稱為鄭元和。
五姓望族之一的滎陽鄭徽,進京趕考。由於對長安名妓李娃的過分眷戀,最終榜上無名,而隨後的好友之死、李娃的「背叛」使鄭徽竟然淪落為街頭乞丐。看著倒在雪地裡、渾身散發著腥臭味的乞丐--鄭徽,李娃在幾乎昏厥的同時決定重新塑造鄭徽;然而,在鄭徽功成名就、赴任成都府錄事參軍時,李娃卻飄然離去……
1962年,高陽受邀於臺灣聯合報副刊連載《李娃》,此部作品不但一鳴驚人,也成了高陽歷史小說創作的濫觴,爾後發表的《慈禧全傳》及《胡雪巖三部曲》,更確立他當代首席歷史小說家的地位。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