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新宋3·燕雲

作者:阿越
新宋3·燕雲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附錄 風俗志之二

附錄

風俗志之二

對於小市民來說,除了以上的體育、娛樂八卦,還有一樣,也是生活中極為重要的。這就是魚蟲花鳥、吃喝嫖賭。而一本專業的八卦雜誌,是絕不應當忘記這些的。
於是,真實的歷史上,宋代既有沒命社、霸王社、亡命社這樣帶黑惡勢力性質的武術社團,也有弓箭社、忠義巡社這樣受到官方支持的武術社團,更出現了英略社這樣的商業性武術社團……武術的確也算得上普及性相當高的群眾運動了,嚴格來說,相撲也與武術有關呢。
所以,身為一位大宋朝的小市民,在他的生活當中,必然離不開以下「事業」,即便他不喜歡以下全部的項目,他也一定會熱烈地喜愛著其中的某幾項,而他也免不了要和街坊鄰居們八卦其餘的內容。
我們報道的,應當是讀者有興趣,能夠製造出話題,有強烈的競技勝負感,可以最廣泛吸引眼球的對象。
不過,比起還在早期的戲劇,雜技在宋代,卻是處於一個大發展期。對我們而言,雜技的變化,最最重要的,是雜技表演的重點,在宋代,終於由宮廷走向了民間。可以這麼說,宋代以前的雜技,主要是達官貴人們的;而在大宋,雜技則是屬於普通市民的。
說到這裏,忍不住說點題外話,我其實是非常想在小說中描寫這位張山人的,只可惜打破腦袋也編不出他的十七字詩來……
不過,一千年前的寵物飼養,還處於初級階段,尤其是對市民階層來說,應當還是比較簡單的。真正能吸引市民的,一是鬥魚、鬥蟋蟀、鬥雞,鬥鴨、斗鵲,斗蟻;一是賞花與斗花。
我們知道,女子相撲運動,相撲手穿的是短袖無領的服裝,只要略略回想公元20世紀80年代,我們便應當能理解,為何這種裝扮會被視為「袒胸露腹」,也應當能理解,為何司馬光會將這種運動視為「戲」!畢竟那只是1062年。
所以,像瓦舍那使棒的朱來兒,雖然不及燕青、黑四姐們討百姓喜歡,但是絕對也是響噹噹的知名人物,有他自己的一票粉絲。
因此,賽前預測、對手分析、賽后評析……像這樣的熱門話題,若不把每個參賽者的祖宗十八代的根底都翻出來,又怎對得起「八卦」二字?
因此,每年總有三個月,我們冶遊版能夠揚眉吐氣一陣。
鼓子詞——由一人又說又唱講一故事,一些「歌伴」們跟著和唱及用器樂伴奏;
至於娛樂版第三大版塊,則是留給戲劇的。但這絕不是說,戲劇不如曲藝受歡迎。《東京夢華錄》這麼說:「每日五更頭回小雜劇,差晚看不及矣……」而汴京城東角樓街坊一帶,大小勾欄有五十多座,較大的能容耐數千人的規模!
在宋代,體育版的頭條新聞應當屬於哪一類運動呢?阿越做過一個小小的測驗,沒看過拙作的讀者,大部分會脫口而出——蹴鞠。但是,讀過拙作的人,則會猶豫一下——也許,也許是……沒錯!在天水朝,體育版的頭條,永遠是屬於相撲的。即便高太尉是以蹴鞠明星從政,而身為相撲明星的燕青卻只能浪跡江湖,但是,實際上,在大宋,因為相撲而陞官的人,可遠遠不是蹴鞠可以相提並論的。只不過,史書很少記下這些人的名字,他們也沒有高太尉那麼臭名昭著。請注意,阿越這麼說,絕不是無憑無據的,如《宋朝事實類苑》之《祖宗聖訓》中,就明確指出,禁軍中相撲比賽的勝者得以「漸增俸祿,遷隸上軍」。這一軍隊傳統從北宋一直延續到南宋,據《雲麓漫鈔》記載,韓家軍、岳家軍就以相撲來選拔人才,優勝者甚至有升為副將的記錄!而著名的「背嵬軍」,更是全部是由相撲高手組成。
但是,事實是,宋代「重文輕武」的說法也許並不算錯,但是,它指出的,只是歷史的一個面;而歷史的另一個面則是,宋代,尤其是宋朝的北方地區,民間習武之風,非常盛行。歷史就是這樣,乃是由無數個看起來互相矛盾的面組成的。一方面,有陳堯咨這樣的神射手被他老媽連打帶罵,只恨他不能做個純粹的文臣;另一方面,也有岳飛學藝于周侗,他老媽卻只是在他背上刺幾個字鼓勵他的故事廣為流傳——也不見得岳母與陳母一樣https://m.hetubook.com.com,非要連打帶罵逼他棄武學文考進士。
斗禽蟲是自古以來有閑階層的傳統。只不過在宋代,不僅富人喜歡,窮人也不甘落後。有錢人提著個銀絲籠養蟋蟀,窮人就用板籠養——當然,窮人做這個,是因為有利可圖,一隻蟋蟀只要斗贏兩三個,就能賣一兩貫錢,更厲害的能賣一兩銀子。有了這利益驅使,自然鬥蟋蟀成風。在南宋亡國之前,著名的賈似道相公,人送外號「蟋蟀相公」,甚至在襄陽城被圍的時候,這位「蟋蟀相公」還和小妾們大鬥蟋蟀。此公治國無方,帶兵無能,但鬥蟋蟀倒的確是―把好手,他的《促織經》乃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研究蟋蟀的專著,時髦一點說,賈相公也是著名的昆蟲學者,鬥蟋蟀斗出了境界。
至於僅次於相撲的第二大體育運動,那自然就是與相撲一樣,可以進入「春秋聖節三大宴」、可以出現在重要的外交禮宴上的蹴鞠了。
至於其餘的,像商謎那是猜謎智力遊戲;像生是口技;雜扮則是專門扮成山東、河北「村人」來取笑的喜劇;吟叫是由商販叫賣聲發展而成的一種藝術;嘌唱是用打擊樂器伴奏的比較市民品味的令曲小詞;小唱是用拍板唱曲子——李師師、徐婆惜便是箇中高手;而唱賺則是融合了多種聲腔、唱法的說唱藝術……
佔據著娛樂版的另一片主要版面的內容,便是所謂的「曲藝」類新聞。在大宋的城市裡,曲藝藝人們,擁有著相當龐大的觀眾群體,造就了一大批城市明星——他們不像著名的詞人、歌伎、舞隊,享有全國性甚至是國際性的知名度,但是,任何一個在城市裡生活的市民,生活中若缺少了他們,則必然會失色許多。
如我們在小說中看到的,捶丸是一種類似於高爾夫球的皇家、貴族間的體育運動,與本刊所針對的小市民這一讀者群比較隔閡。而角球是兒童體育運動,投壺、毽子、鞦韆雖然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但將心比心,如果沒有特別的人物或事件出現,一本《八卦周刊》是沒有道理盯著那些乒乓球國手不放的……
之所以將戲劇放在曲藝之後,實是因為宋朝的戲劇還處於戲劇的早期。論種類,主要只有兩種:雜劇和南戲。就算加上傀儡戲,也不過區區三種。雜劇雖然獨立出來,而且也有專門的失意讀書人組成「書會」,專門作賺、編雜劇,但雜劇的內容還是以譏諷、滑稽為主;而且可能因為是新生事物,所以主要流傳範圍只限於都城附近與四川。
而南戲就是所謂的「溫州雜劇」、「永嘉雜劇」,雖然相比而言更加成熟,但它出現時間不早於兩宋之交,盛行的地區也主要限於閩浙沿海。
我們的宗旨是什麼?興趣、話題、競技、眼球!
至於最後那一個「弈棋專版」,看起來和我們「八卦」的定位,是有那麼陽春白雪了一點。的確,自古以來,「雅人」們都喜歡下棋,在大宋朝流行的,無非是三種棋:圍棋、象棋、雙陸棋。象棋還在草創階段,主要屬於司馬光、晁補之們的愛好,尋常市民固然搞不清君實相公的七國象棋之複雜繁瑣,晁補之先生那九十八枚棋子的象棋,只怕也不比君實相公的好到哪裡去。而雙陸棋,則主要是李清照們的愛好,號稱「深閨雅戲」,玩法之多,普通市民聽了名字就會暈了,居然還有啥回回雙陸、廣州雙陸、大食雙陸、真臘雙陸、日本雙陸……真是國際化的棋類。不過,除非李清照再婚又離婚案與雙陸棋有什麼關係,否則我們的弈棋專版,還是只能以圍棋為主。
音樂、歌舞

1.體育版

不!
許多人都很喜歡說,宋朝是文人的時代。
除了以上兩項運動的八卦外,如果涉及皇家秘聞、宮闈風波的話,我們不介意辟出專版來報道「捶丸」;若有天才兒童的出現,角球也並非不可考慮;若與才子佳人、私通幽會、三角情變、負心薄倖諸如此類事件有關,那麼投壺、毽子、鞦韆……一切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體育新聞,皆在本版報道範圍之內——各位細心的讀者一定早已注意和*圖*書到,大凡宋詞中文士們春心蕩漾時,多半會與鞦韆有關。據泰西來的弗先生投書本刊所言,這是因為鞦韆與出牆有著強烈的心理暗示……
合生——以說話為主,中間穿插歌舞表演的曲藝;
太宗皇帝的「天鵝獨飛勢」、「對面千里勢」、「海底取明珠勢」,其中究竟包含多少棋藝多少馬屁?道君皇帝昨晚和宮女下棋勝負如何?還有文登縣的黃旦,自學成材,成為國手級的高手這樣的傳奇故事……
所以,在大宋朝,朝中貴戚大臣,自然少有人不懂射弓;民間又有弓箭社等組織,軍中那更是必學的本事,箭術之普及,不必多說。連契丹的射柳,在東京也一樣流行。
沒錯,那就是八卦!
在這裡有必要特別指出的是,儘管自宋代至今日,都有許多人堅信「蹴鞠」與「擊鞠」是一回事,將蹴鞠與馬球混為一談,但阿越卻相信它們並非是一回事。這些運動最早的淵源的確可以追溯到霍去病,它們在歷史上的確也曾經是同一種運動,這導致了有時候人們會混用這些名詞,然而,有相當多的直接或間接證據表明,最遲不晚于熙寧年間,這些體育運動已經出現了細分。正如沈括所指出的,最遲在北宋中期,「蹴鞠」這種體育運動,已經是特指那種踢皮球或者「氣」的運動。嚴格一點說,到了這個時代,蹴鞠運動,至少在使用球的外形上,的確與今日的足球,已經比較相似——《事林廣記》中有一幅圖,異常生動地證明了這一點。而在這個時代,擊鞠所用的球,卻是木球。所以,在《權柄》卷中所描寫的那場比賽,請千萬不要誤會,那並非是蹴鞠比賽,而是一場擊鞠比賽。
此外還有一件有趣的事情,就是宋代不同時期的蹴鞠高手,在各種史料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讓我們今天依然還能夠知道他們曾經是技冠一時的高手,這個數量也異乎尋常的多,也許是除了箭術高手以外的第二多。不僅如此,史料中甚至還留下了諸如「四海齊雲社」這樣的著名「蹴鞠俱樂部」的記錄,其中還包括了詳細的社規,以及蹴鞠的各種訣竅。至於有關蹴鞠比賽的規則,更是記載詳細得「過分」。
下面,就讓我們來假想一期宋朝的《八卦周刊》,看看上面會有哪些經典內容。
因此相比而言,雜劇與南戲的確不如說書等曲藝那樣普及,甚至也遠不如傀儡戲和皮影戲風行。皮影戲從北宋開始就極為風行,傀儡戲則似乎主要在南宋風行全國。
更何況,不僅只有宮中朝中,達官顯貴們愛圍棋,圍棋還有另一大主力——僧人、道士、妓|女!
其餘象鬥雞、斗蟻,也是一般市民所愛,甚至還出現了一些斗蟻名家。
在此,我們必須嚴正聲明:我們嚴厲譴責賈似道先生在工作時間斗禽蟲的薪水小偷行為,並對因此造成的嚴重後果表示遺憾。但是,我們必須指出,斗禽蟲本身是正當無害的。做為小市民,有權光明正大地喜歡斗禽蟲,任何人不得橫加指責。本刊歡迎一切有關斗禽蟲的新聞、心得、名家專訪等稿件,稿費從優……

之二 小市民時代

擊鞠遠比蹴鞠要血腥激烈,歷史也更加久遠,論其地位也更加「尊貴」,但可能是因為缺馬的原因,擊鞠在宋代民間並不盛行,主要流行於宮中、軍中與貴族之間。在南宋孝宗時代,這位銳意進取的皇帝,為了倡導講武之風,曾經大力推動擊鞠這一運動,但在民間,卻畢竟受客觀原因的制約,難以成為風尚。
因為在《新宋》中,已經描寫了如爬竿、幻術等相當多的宋代雜技,限於這篇《風俗志》的篇幅,這裏我們就不再多說了。
大宋百姓對歌舞的喜愛,由此可見一斑。因此,毫無疑問,相關的一切八卦、明星、事件,都是我們《八卦周刊》的重中之重。
諸如此類,難道這不正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話題嗎?

2.娛樂版

涯詞——相對文雅的說唱;
大宋朝共有開封、洛陽、杭州、成都、蘇州五個賞花重鎮,也是五個愛花成痴的城市。而這五個城市中,又以洛陽賞牡丹、杭州重陽斗菊花,成都二月十和圖書五青羊宮趕花會最為著名。
如相撲有角抵社、蹴鞠有齊雲社、舞隊有清樂社、這些曲藝藝人,許多也自有成熟的社團,講小說的有雄辯社,唱賺的有遏雲社,吟叫的有律華社……
在《權柄》中,阿越也提到司馬光對於這一運動的抨擊與他所受的挫折。但是,我卻沒來得及告訴大家,司馬光是為何會憤然上表抨擊女子相撲運動的——那是因為,在公元1062年的正月,發生了一件大事——女子相撲做為最受群眾喜愛的體育運動,堂而皇之地在宣德門前,當著宋仁宗皇帝,以及後宮所有的嬪妃、公主,還有汴京所有達官顯貴的母親、太太們,亦即所謂的「內外命婦」們的面,進行了一場精彩的、廣受好評的表演!
就以前面所羅列的曲藝來說:
可以肯定,一千年前,電影電視電台是沒有的,CD、VCD、DVD也是沒有的,但是,無論如何,即使沒有這些工業時代的技術,若沒有發達的娛樂事業,也是沒有資格被稱為小市民時代的。
北方弓箭社的百姓們「帶弓而鋤,佩劍而樵」,而在城市中,為了迎合市民的需要,以往以講究實戰為主的武術,開始漸漸分化出一些更為注重表演套路的流派。這些全新的武術明星,絕對是大宋朝的小市民們喜愛、追逐的對象。
至於射弓,自周漢以來,這箭術原本就是華夏族或者漢族男子一生下來就必然要學的本事,自周至宋,華夏在軍事上始終傲視四夷的本領,便是「弓弩強勁」四個字。雖然文明漸漸發展,分工慢慢細化,但至少終北宋一朝,這箭術可還沒有沒落。若只看史書上記載的文臣事迹,或許會誤會蘇軾、歐陽修之輩,都只是些不會武藝的書生——但千萬別誤會了,列傳中不說他們會箭術,只是因為這隻是最基礎的本領,生來就應當會的,不會才值得一提,所以去翻《宋史·列傳》,文臣中武藝高強的,箭術能百發百中,叫契丹人也自愧不如的神射手級別的,所在不少,因為出類拔萃了,史書才給他們記上一筆。但各位可不要因此誤以為大宋朝的文臣不會武藝則罷,凡是會的都是頂尖高手……若是不肯相信這簡單的概率學,那還可以去翻翻詩詞,蘇軾的詩詞里,沒少提到他挎弓縱馬打獵的事,歐陽修閑著無聊,還發明了一種「九射格」,以箭術來行酒令——這算得上發燒友級別了。
戲劇、雜技
諸宮調——用不同宮調的曲子編成一部敘事歌來說唱;
歷史上熙豐年間普通市民生活物價簡表(見附件表3)
這些藝人們,混得好的,在瓦子勾欄里,有固定的演出場所,收入穩定,過得差一點的叫做「路歧人」,只管在「要鬧寬闊」之處做個場子「打野呵」,也能討個生活。
但是,我們都已經知道了司馬光那份奏狀的下場。
請千萬不要誤會,我們有這個弈棋專版,主要原因絕不是因為圍棋在小市民中間是如此的普及。
而除了斗禽蟲外,冶遊版的另一重要內容,就是賞花、斗花。
所以,在開始這一篇《風俗志》之前,我必須要問每一個讀到此文的讀者——什麼最能代表小市民的精神?最能代表小市民精神的是什麼?
我知道,當看到「武術」、「射弓」這兩個詞的時候,一定有相當的讀者把眼鏡掉到了書上。你是不是在開玩笑?!
有歌必有舞。音樂如此盛行,商業性的舞蹈團出現在城市中,那也不奇怪了。以南宋的臨安城為例,據《夢粱錄》記載,城中的「舞隊」不下數十個,大一點的舞隊,如清樂社,下又分成數社,每社不下百人,表演的內容,也是極為豐富。士大夫們的品味,且不去理它,只說說尋常市民們喜歡的幾種。那其中比較流行的,如花鼓舞(秧歌)、腰鼓舞、獅子舞,流傳至今,不必多提。其餘像最流行的舞鮑老,看過《水滸》的,應該還記得三十三回宋江看舞鮑老看得哈哈大笑的那場戲。須知,宋江雖然勉強算個公務員,但其實就是一個典型小市民階層出身,《水滸》寫他愛看舞鮑老,那是極合他身份的。這一種舞,就是專門逗人笑的,或是一群真人扮成傀儡的樣子,引人發笑——www.hetubook.com.com宋江看的便是這個;除此外,也有扮成鬼神來搞怪的。
所以,在相撲與蹴鞠外,我們《八卦周刊·體育版》的版面,一般情況下,會平均分配給武術、射弓、弈棋專版這三塊。
這七樣雖不像前七樣能影響世道人心,操縱輿論,但我們也可以發現,其中一大半與歌舞密切相關,這些個表演雖然是偽道學們所不屑一顧的,但他們受到廣大市民的歡迎,那幾乎是不言而喻的。
李師師的棋藝難道不是值得深入研究、細緻討論的話題嗎?
小市民是什麼?小市民就是有錢的時候虛浮,沒錢的時候羡慕虛浮的那群人。無論是安樂富足,還是朝不保夕,對於小市民階層來說,惟有八卦才是永恆的。
在一個被後世的史學家們形容為「市民音樂」空前發展的時代,音樂歌舞是無所不在的。田間有田歌,山中有山歌,船夫有船歌,軍隊有凱歌,南方風俗,還有所謂的「踏歌」……所謂「宋詞」本來就是音樂的一種,那些個大詞人們,說白了,在當時不過就是「著名作詞家」,按著譜子,寫寫歌詞。所謂「有井水處,必有柳詞」,大宋朝上至皇帝宰相,下至勾欄妓院,便沒有不唱曲子詞的地方。因此但凡詞填得好的,曲子唱得好的,那才正兒八經是頂級的明星,那相撲、蹴鞠,什麼燕青、高俅,全不能比。
說書——包括講史(講歷史故事)、說經(講佛經)、小說(講胭粉、靈怪、傳奇、公案四種故事);
因為在大宋的城市裡,曲藝的種類是如此之多。隨便舉舉,說書、鼓子詞、諸宮調、合生、商謎、說諢話、像生、涯詞、雜扮、陶真、吟叫、嘌唱、小唱、唱賺……
因此,曲藝明星們毫無疑問是我們娛樂版的第二大重點。
在《新宋·權柄》中,我們已經看到相撲在瓦市之風靡。想必大家還記得呂淵在瓦市看女子相撲的情節……阿越一直都認為,女子相撲的流行,是一件很能促使懂得思考的人們重新考慮自己對宋朝觀感的案例。
這些個社團、曲藝藝人,可是絕不能小覷了。對於讀書不多的小市民階層來說,他們可不僅僅是生活的消遣而已,大部分小市民的歷史文化知識,便都是從他們那裡得來。倘若尹常賣、楊中立們若要說你是奸,管你是忠臣賢相,老百姓也將你恨之入骨;倘若尹常賣、楊中立們若要說你是忠,你便是喪盡天良,老百姓也當你菩薩轉世。若是不信,盡可去查查歷史上潘仁美、龐太師的原型,究竟是好是壞!又是從哪朝哪代開始,曹孟德開始被老百姓們恨之入骨!
不過,之所以會在體育版上給射弓一塊版面,可不僅是因為它普及。最重要的,還是射弓一樣有它極其特別的一面。大宋與北面的契丹,素來是死敵,西北的西夏,也是明為臣屬,實為敵國。既然是這種關係,那各種各樣的明爭暗鬥,便不可避免。但這時既沒有奧運會,也沒有全運會,使臣往來,也沒有帶著一堆相撲手(契丹人也很喜歡相撲)、蹴鞠社的道理,所以,各國間這明爭暗鬥,便常常是比箭術。
關於人類生存的意義,一向是個爭論不休的話題。因此,對於《風俗志》的第二篇,幾乎可以肯定的是,這必定是一個讓韓非子以降的所有法家人士或者軍國主義人士深惡痛絕的話題,同時也是一個令所有的偽道學先生、道德家們痛心疾首的時代。
要特別提及的是,不要以為大宋各城市的市民們只會唱柳三變的曲子詞,宋朝這邊有什麼好詞出來,固然一個月內,就可傳到遼國盡人皆知,但大宋的市民甚至士大夫,也照樣「多歌蕃曲」,什麼《異國朝》、《蠻牌序》、《蓬蓬花》,都是唱遍宋朝的「蕃曲」。這個就叫「音樂無國界」。
比如到了元旦朝會,南郊御苑射弓,就是每年的餘興節目。到時官家會故意挑一群箭術好的武臣,和各國使臣一道,前往南郊御苑比箭術,明裡當然說是友誼第一、比賽第二,但實際上,大家心裏都明白。要知道,南郊御苑射弓,那是露天,對汴京市民們開放的,每年這個時候,靶場周圍都被市民們堵得像個圍牆似的,只要是我大宋的「伴射」們射中,立馬便是呼聲震天,要是誰在這裏露了和*圖*書個臉,不僅官家、朝廷有重賞,汴京的市民們也能把這話題從元旦一直說到上巳節。
但凡有點歷史「常識」的人,誰不知道宋代重文輕武?!
宋代的中產之家,比較常見的寵物有金魚(南宋)、烏龜、貓、狗、鴿子、鸚鵡、倒掛雀。值得一提的是,在東南沿海,養鴿之風非常盛行,宋代海船出海,都會帶上信鴿,但這些信鴿主要是用來傳遞噩耗的,如果海船沉沒,船主就會把信鴿放飛,讓家人知道自己已遭不測。

3.冶遊版

所謂「蹴鞠場邊萬人看」,蹴鞠在宋代乃是一種不折不扣的群眾運動。不要以為高俅的事迹只是小說家言,也不要誤會那只是亡國之前的特殊現象,事實是,蹴鞠在宋代,一直便堪稱是最受皇家喜歡的體育運動之一。從記載來看,宋太宗應當是宋代皇帝中第一位蹴鞠愛好者,他曾經組織親王、宰相、大臣們,在大明殿舉行過蹴鞠比賽。而遠在高俅發跡之前,高俅有一位「前輩」,便曾經因為蹴鞠技藝出色,而得到宰相丁渭的賞識,因此混了個小官。
想知道為什麼那是一個小市民時代嗎?且看八卦的範圍有多少。
我們必須要明白,我們八卦一件事,有時候並不需要我們很懂那件事。
想知道那是一個怎樣的小市民時代嗎?且看八卦的內容是什麼。
頭盤之後,正菜上桌。自古以來,所有的八卦報紙、雜誌,體育版都只是餘興節目,真正的主打節目,必定都是娛樂版。
陶真——以七字句為主,用琵琶或鼓伴奏的說唱。
以上這六種,簡而言之,便全是變著法兒講故事,而小市民的是非,往往便由聽這六樣而來。而此外的說諢話,雖然是專以滑稽諷刺為主的十七字詩形式進行類似於單口相聲的表演,但這些說諢話的藝人,往往是直接針貶時事,對輿論的影響可比以上六者更加直接了。據記載,就在《新宋》所描寫的時代,有一個叫張山人的說諢話藝人,因為譏諷得過於一針見血,竟導致他「所至皆畏其口,爭以酒食錢帛遺之」——竟然讓被他譏諷的人不得不賄賂他以求平安!
但是,無論喜歡與否,它都在那裡,不容忽視。
雖然,相撲最終因為蒙古人的禁止漢人習武政策,在蒙元受到毀滅性的打擊,到明代幾乎銷聲匿跡,但是,在北宋的時代,倘若真有一本《八卦周刊》的話,那麼請相信,燕青的消息,一定在體育版的頭條,享受小貝級待遇。而如果是在南宋的話,體育版頭條,則應當是囂三娘、黑四姐這些著名的女相撲手。
而蹴鞠在民間也同樣深受喜愛,汴京瓊林苑宴殿的南邊,有一條路邊栽滿柳樹的橫街,便是汴京市民專門蹴鞠的地方。宋話本《錢塘夢》中這般說:「有三十六條花柳巷,七十二座管弦樓。更有一答閑田地,不是栽花蹴氣。」喜愛蹴鞠的人,更是遍布各個階層,宋人在詩裏面這麼寫:「散拽禪師來蹴鞠。」而在湖南省博物館收藏的「宋蹴鞠紋銅鏡」中,我們更可以清楚地看到,兩個女子正在與兩個男子進行著蹴鞠攻防。
那絕對是一種誤讀。因為,那是一個屬於市民的時代,準確的說,那是屬於小市民的時代!
順便提起,《新宋》的讀者,對王韶想必不會陌生。但是一定很少有人知道,這位熙寧朝的名將,還創製了一種在宋朝非常流行的訝鼓舞——據說這是他為慶祝戰勝而創製的一種化妝舞,不料問世之後,大受歡迎,竟然成為民間迎神賽會的表演節目。
曲藝
另一項支持相撲才是宋朝第一體育運動的證據是,據《宋史·樂志》記載,在宋代所謂的「春秋聖節三大宴」中,只有蹴鞠與相撲兩項體育運動登了這「大雅之堂」,但這兩大體育項目,蹴鞠只是排在第十二項,而相撲則在第十九項,做為壓軸大戲出場!而這並非孤證,在《東京夢華錄》與《夢粱錄》中,也分別記載了相撲做為皇家重要宴會時壓台節目的地位。而這些能在皇家宴會上進行表演的相撲手,其身份也並非尋常之人,他們被稱為「內等子」,都是從虎賁郎將中選拔|出|來,隨時都有機會外放到地方擔任「管營軍頭」。
武術?開什麼玩笑?!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