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雄圖大業
第九百三十八章 不偏不倚、適時入局
想利用大隋的異族多的是,也不差一個新羅了,楊廣聞言,也不生氣,他點了點頭,又問道:「你怎麼看待此事?怎麼看待新羅?」
「步迦可汗的總兵力也就三十多萬,哪有百多萬大軍給我坑殺?簡直就是胡說八道。」楊集終於找到宇宙國喜歡吹牛皮的源頭了,原來一切都是從金德曼這兒開始的。
「館驛到了!」楊集向金德曼說道:「你們舟車勞頓,且先好生休息。相信不久之後,聖人會接見你們。洛陽十分繁華、水陸交通便利,南來北往客商不少,天氣雖然比較寒冷,可是洛水沿岸的風景不錯,你們可以在城內盡情遊玩,也可在星天橋的城樓上登高遠眺,飽覽洛陽城的風景。」
「其他大城的概況,我也不太清楚;我最了解是涼州張掖城。張掖地處大隋西北,乃是連接東西方的樞紐,繁榮的商貿令張掖城繁華無比,每天客流川流不息、絡繹不絕,無論是大隋西行的商人、還是西域東來的客商,多數在張掖停留。而各國商品也在張掖集中,然後由商隊運往各國、各地販賣。」
「家父去年年底原本做好入朝覲見聖人、叩謝聖恩的準備,然而新羅打了這麼多年的仗,導致全國如若廢墟、國民貧困潦倒,更有朴氏、昔氏為了一己之私,企圖顛覆新羅正統。家父受制於勢,只好放棄行程。」
朝廷便將驛館、客舍盡數遷出皇城,設在靠近皇宮裡坊之內,大興城的驛館位於鴻臚寺正前方的善和坊;洛陽則是洛水南岸、星津橋邊的積善坊。
要是某個君王不聽話,換一個便是。比如說前任國君金舍輪,他就是因為不聽話、想要集中權力,於是「和白會議」在鴻濟八年(579年)以很多罪名將他廢黜,改立「膽小懦弱」的金白凈為王。
這番話,說得是面面俱到、滴水不漏:不但回答了楊集的問題、捧了楊集和大隋,還無聲無息的把金白凈不能入朝的過失歸咎於朴氏、昔氏。與此同時,又將話題切到新羅國勢之上。
金德曼心中也越來越震撼,大隋都城比她在城外想象的還要恢弘、雄偉無數倍,看了良久,驚嘆道:「大王,如此恢弘的城池,究竟能容納多少人?」
楊集徹底明白了,用金德曼的意思來說,新羅國的和-圖-書政治體制等於是君主立憲制,權力集中在議會、內閣一般的「和白會議」;金氏王朝之所以能夠傳承這麼長久,主要原因就是歷代君王通常是象徵性的存在,手上沒有多少權力。各大家族雖然都想取代金氏,可是單個家族打不過金氏;聯手的話,又怕被盟友在背後捅刀子,眼看著金氏君王被「和白會議」壓制得死死的,而且「和白會議」還有廢黜君王的權力,所以乾脆就讓金氏一直充當利益分配者、矛盾調解員。
這等情形之下,如果沒有大隋介入,金氏必亡!這顯然就是金德曼在城門前說出那種「蠢話」的原因。不過大隋需要的是一個恭恭敬敬的新羅,至於新羅王是姓金,還是姓朴、姓昔、姓崔……全都不重要。
「原來如此!」聽完金德曼的表述,楊集點了點頭,向她說道:「令尊真平王是新羅罕見的雄主,新羅各種利國利民的官制、禮制都是在他手上建立起來;若非是他,新羅早已亡國。據我所知,他在新羅深得民心,擁戴他的人比比皆是。為何忽然之間有這麼多人反對他?難道你不覺得很奇怪嗎?」
「一百多萬人啊?」金德曼驚呆了,新羅國的總人口遠遠不到三百萬,而這座堅城裡、竟然生活了一百多萬人?
如此一想,金德曼不再把公事公辦、待價而沽的楊集視為救命稻草,而是把改變金氏命運的契機放在朴氏使者的身上。只要辯過對方、贏得大隋支持,那麼新羅即將上演的內戰必將不刃而解。
「還有三萬精兵。」金德曼停頓了一下,又說道:「這個數字對於大隋來說,微不足道,戰鬥力也遠遠不如大隋精兵。不過在新羅其實不算少、不算差。關鍵是除此以外,只有兩三萬民夫一般的後備軍,而且忠誠無法保證。」
新羅這場紛爭、金氏這場危機,很大程度上是由戰爭所帶來的經濟崩潰;之前為了抵禦高句麗和百濟、倭國,金白凈採用了先軍政策,不但強征男丁入伍,還對百姓的物資進行了集中掌控、集中分配,嚴重的削弱了百姓的向心力、擁護力。而失去了民心國家,等於是魑魅魍魎橫行的天堂。故而帶來了如今的一連串連鎖反應。
金白凈本身就是實力強悍的金家
和*圖*書
家主,而只效命於他的核心班子又成為「和白會議」威脅;所以各大家族主導的「和白會議」無法容忍金白凈、無法容忍金氏,他們用割讓漢江中下游平原為名,將民不聊生、貧困潦倒的罪責全部怪到金白凈的頭上,企圖利用沸騰的民意來廢黜金白凈,然後再把金氏連根拔起。眼下也只有等朴氏的使節了,只要對方抵達洛陽,她完全能夠與對方進行一場場辯論,然後在大隋君臣面前分出高下、決出勝負。
念及此處,楊集向金德曼問道:「真平王還有多少軍隊?」
「既然如此,那就多謝大王了。」金德曼知道自己想從楊集身上找到突破口是不可能之事,只好與楊集作別,隨著宇文弼、竇威等官員駛向驛館。
「自然!」楊集應了下來。
而金白凈,他與史上那個楊廣的玩法十分類似,史上之所以沒有亡,或許就是因為高句麗和百濟、倭國間接幫他牽制了反對派,現在沒有了外敵,反對派都出來搞事了。
「新羅的問題要從海東三國國情來看,我們不能將目光局勢于新羅。」楊集說道:「從海東三國的國情來看,它們實際是氏族聯盟,雖然遠比突厥這種部落聯盟文明有序,但是它們的軍、政、財、權,同樣是分散在各大氏族之中。這一點,西域各國也不例外。」
「多謝大王!萬望大王仗義執言。」金德曼也知此理,聽得是大失所望,然而她沒有任何資本與楊集、與大隋討價還價。
「其實我以前也懷疑是以訛傳訛,不足為憑,可是大王去年殺了那麼多高句麗人,於是大家全信了。還有人說大王不是坑殺一百多萬,而是兩三百萬。」金德曼說完了此事,又說道:「張掖是大王揚威之地,一聽大王這麼說,感覺張掖城就像是世上最繁華的天堂一般,真想去那裡看一看。」
楊集坐了下來,將金德曼的言辭大致複述了一遍,再把自己的分析、推測都說了,最後作出了結論:「以我之見,新羅王最大的期望就是請大隋出兵、殲滅朴氏和昔氏等反對派;再通過商貿往來恢復民生,最終實現他權力集中、壯大新羅的終極目標。」
但說得再好,那也是弱者。而作為被求的強者,楊集連分析金德曼種種用意和圖書的心思都沒有,更別說是小心翼翼了,他十分好奇的問道:「朴氏和昔氏反了?」
當然了,她和楊集的「私交」不但不能淡,反而還是趁著入朝之機,竭盡全力去發展、加強,竭盡全力的拉攏。
「歡迎之致!」楊集懶得與她廢話了,順勢說了一句。眼看著車輦已過淳風坊、將近宣風坊,隨口說道:「新羅年前遣使朝賀,且在國書上說新羅要員需要抓緊時間,休養生息。然而過不了多久,你和宰相弩里夫又來了。你們此行目的,難道是國書上說的入朝謝罪?」
她覺得新羅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失去了秩序,如果能夠用兩到三年時間把秩序恢復,國力、民心就能慢慢復甦;但是「和白會議」也知此理,肯定不會給予金氏喘息的時間。
「我知道了!新羅公主說了些什麼?」楊廣雖然沒有刻意關注新羅使節團,卻也通過來報的官員知道發生城門那一幕,同時也知道楊集與金德曼同乘一車的事。他起身走向休憩區域,伸手示意到那兒細說。
說話之間,車隊已近積善坊。而鴻臚寺監管的驛館、客舍多數集中於此,而不是位於皇城內的鴻臚寺。
等到「花郎」們一一成才,再以整頓官製為名、巧借外敵之勢,一一將「花郎」安插到軍隊、官場,最後通過自下而上、「農村包圍城市」的方式,建立了他的核心班子。
「目前還沒有,不過也快了!」金德曼將新羅局勢一五一十的和盤托出。
楊集和金德曼乘坐的無壁車輦過弔橋,駛入建國門。青石壘築的城門洞遮擋了天光,予人沉重壓抑之感。待車駕走出城門洞,眼前豁然開朗,金德曼緊繃的心弦為之一松。然而更加震撼的景緻又湧上心頭:只見寬闊筆直的天街一眼看不到盡頭,遠處的車輛、行人儼然螻蟻一般。天地交接的遠方,一座座高聳入雲、巍峨宏偉、金碧輝煌的建築在煙雨中忽隱忽現,煞是壯美。
「大王說得對!不過一點都不奇怪!」金德曼嘆息一聲,苦澀的說道:「父親效仿中原,制定比較完善的官制、禮制,所有這些,的的確確利國利民,卻與各大家族為主的『和白會議』出現了不可化解的矛盾。用中原的方式來說,就是父親準備削除割據一方、日趨猖獗和-圖-書的軍閥,各個軍閥現在有了煽動民意的借口,於是借勢而起。」
至於帶頭髮難的朴氏,本身是新羅的主人之一,朴氏這次充當分金先鋒,無非就是想建立第二個「金氏王朝」。
新羅百姓在他帶領下,抵禦外敵,全部窮得快活不下去了。此時回過氣來,百姓是不會感激他的,各種怨言必然四起。一旦有大勢力將全國的「怨意」收為己用、並且承諾些什麼,新羅百姓焉能為金白凈賣命?
國書上說的「入朝謝罪」,大隋君臣全部當成客套話來聽,過了就過了,誰都沒有信以為真。
「正是!」楊集介紹道:「在洛陽城,一百多萬人可以通過經商、運輸、務工等等方式生活下去。不過大隋最大的城池並非是洛陽,而是西京大興城;大興城的面積差不多是洛陽城兩倍。除了東西兩京以外,涼州張掖和益州成都、并州太原、揚州江都、荊州江陵全部是足以容納百萬人的大城。」
洛陽城煙雨蒙蒙、春寒初峭,帶著濃濃濕意的空氣透著一股徹骨冷氣,但是城內車水馬龍,行人川流不息、絡繹不絕,呈現出一派繁榮的盛世景象。
「而我們大隋是因為鞭長莫及、無法實際佔領和控制海東半島,這才讓三國鼎立之勢繼續保存下來。要是幫助新羅某一個勢力,等於是養虎為患。所以坐山觀虎鬥、不偏不倚、適時入局干涉才是大隋要做的事。」
……
金德曼知道世上最聰明的人全部集中在大隋、全部集中在洛陽城,謊言騙不了這些聰明人;況且她現在有求於人、又怕朴氏搶了先,怎麼可能有所欺瞞?
「你只管放心!」楊集見她面露欣喜和期待之色,承諾道:「此話、此決議,我會如數傳聖人。」
楊集進入皇宮,在仁壽殿找到了楊廣,見無外臣在,便行了一禮道:「阿兄,已將新羅使節團迎入積善坊驛館。」
「這次與伊飡(宰相)前來拜見聖人,主要還是奉家父之命入朝請罪、解釋不能入朝的緣由,以免聖人和大隋諸多賢良有所誤會。」
這也是吸取了西京的得失所致,以前的驛館就是設在大興宮的鴻臚寺內,這麼安排的目的是為了保障來使的安全,同時也是便於大隋官員與之溝通。但是各國使臣前來朝拜之時,往往會帶來很多親眷和-圖-書、隨從、護衛。尤其是到了年終之時,包括鴻臚寺在內的皇城亂成一團,不僅朝官辦不了公務、皇城的安全無法保障,而且使臣在禁衛的監視之下,也住得不自在。
「金氏和朴氏的用心,其實一樣。不管我們幫哪一邊,新羅都會發生巨大的蛻變,一旦權力高度集中,就能以整體之勢攻擊、打敗派系林立的高麗和百濟,實現海東半島的統一,下一步,便是向安東都護府進軍。」
況且她本來就打算先對楊集說一說新羅局勢,這才冒昧請楊集同乘一車;聽到楊集主動詢問,可謂是正中下懷。不過金德曼聰明過人,自然不會否認「入朝謝罪」之說,而是藉此機會,把想要說的全都說了:「大王,我新羅飽深漢文化影響,全國上下對大隋有著天然好感與敬意,尤其是大王率領百戰雄師縱橫遼東、殲滅高句麗的風采,更讓新羅上下發自內心的崇拜、孺慕、感激,都以能夠身為大隋屬國子民為榮。」
她悠悠一嘆,目光看向楊集,很是鄭重的說道:「大隋若能主持公道、遣鐵血雄師助威,我金氏必然敬獻國書印璽、誠心依附,接受大隋一切要求。此非我一人之言,而是金氏闔族之決議。」
然而「和白會議」的「議員」們瞎了眼,他們所擁立的金白凈足智多謀、善於隱忍,遠非金舍輪可及。即位后,任命弩里夫為伊飡,執掌國政;翌年任命金后稷為兵部令,執掌兵權。金白凈在兩人輔佐下,悄悄把真興王創立的「男團」花郎搞成了忠君愛國、英勇頑強軍官學校。
「你這問題涉及的範圍不僅廣泛,還很複雜,一時半會之間,不好回答!」楊集想了想,又說道:「具體有多少人,誰也說清楚。要是撇開城裡囤積的物資,至少要一百多萬人才能保證朝廷官員、駐軍、往來人員吃穿住行,才能解決大家的溫飽。」
聽到楊集這麼說,金德曼來了興緻:「我知道大王不僅是涼州牧,而且在涼州張掖郡坑殺步迦可汗百多萬大軍,此戰過後,殺神之名,天下皆知。」
楊廣深以為然,心中也有了決斷,笑著說道:「那便這麼辦吧!等朴氏使臣到了,就看他們雙方自己爭去。」
話說到這裏,金德曼乾脆把新羅藏得很深、楊集所不知的內部矛盾全部說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