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第31章 新國民
明朝建立,科舉制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明代對科舉高度重視,科舉方法之嚴密也超過了以往歷代。
當時的德意志,正在做垂死掙扎,政府基本癱瘓,整個國家處於無政府狀態。但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徹底結束,全德意志沒有發生過一起居民違章砍伐無記號樹木的事,每一個德意志人都忠實地執行了這個沒有任何強制約束力的規定。
……馬丁.路德.金
到威廉一世成立德意志帝國,鐵血宰相俾斯麥主政期間,德國的初等教育機構模式已逐漸確定下來。初等學校分初、高兩級,每級4年,計8年,兒童6歲入學,14歲結業,此為強迫實施的義務教育。
認真也罷,嚴謹也罷,其實德意志民族的成功,早已註定。
和季羡林先生一樣,王泰對德意志人民的認真嚴謹、紀律服從,同樣是推崇備註。
德意志的工業品為什麼可以征服全球?
自王泰在河南創立義務教育一開始,他就面臨嚴重的師資質量和數量問題,嚴重缺乏有學識、受過教育的教師。沒有受過嚴格的師範訓練的教師們,或者是那些飽讀四書五經的儒士們,他們中大多數人,並不是王泰心目中的合格教師。
二戰時的德意志軍隊為何如此強大?
「八股取士」定型于明朝,也形成了一股龐大的讀書人群,「東林黨」就是一例。明朝政府試圖通過「八股取士」,將天下知識分子的思想集於一統,維護統治。簡單的說就是讀書人全部教材,用朱熹註解的《四書》、《五經》,考試出題全部在此範圍內,根據題目,在限定文章格式的情況下,大家看誰的文章分高,誰分高誰hetubook.com.com做官。
這便是德意志的精髓:只有非同一般的國民,才是德意志強大的根本。
普魯士時期,為確保義務教育的有效實行,腓特烈·威廉一世父子接連頒布多條法規,但效果差強人意,而經濟貧困則是首因 。父母不願讓孩子去上6至8年的小學,白白把勞動力送走。很多入學的孩子也只是在農閑時到校學習。學校規章中關於上課時間的規定都無法真正實行,遑論按規章去徵收缺課罰金。
他以紀律和服從,提高軍人地位之「軍人優先」,乃至「士兵神聖」,訓練出了一批又一批的職業軍人。現在,他同樣期待著,培養出新一代的國民:認真、服從、奉獻、愛國。
河南的百姓,無論是原住民還是遷來的流民,民生凋敝,嗷嗷待哺,吃都吃不飽,那還顧得上讀書?
主政河南的幾年間,王泰幾乎走遍了河南所有的地方,他曾深入到偏遠山村,兒童輟學率的嚴重現實,讓他時常憂慮萬分。
而今天學堂里的這些年輕一代新國民,就是他的希望。
八股文命題都需要出自四書五經,而且答題必須以朱熹的《四書集注》等程朱理學的觀點為依據,並模仿古人語氣「代聖人立言」,考生不能闡述自己的觀點,禁錮了讀書人的思想,這是科舉用八股文取士的最大弊端。
教育是一國之本,開啟民智則是重中之重,王泰不想再等,他必須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把所有的孩子都招呼到學堂裏面來,誰要是敢跟他作對,他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韙,用強權對抗抵制。
雖然挂名儒學提舉司,但儒學所佔比例大大減少,自然科學大https://m.hetubook.com.com大增加。
另外,八股取才很大的問題就是取出來的人才大多都是教條主義,因為大家都學的同一版本教材,以教材至上,教材之外不會考,自然也不會學,所以造成讀書人手無縛雞之力。
這是腓特烈·威廉三世留給後世的名言。
而這樣強大的國民,不是憑空而來,而是長期以往的教育結果。
基於河南的現實,王泰不再是一省巡撫,並沒不能插手布政司治下,可他依然在河南地面上,有足夠的影響力。
明代鄉試、會試頭場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決於八股文的優劣。所以,一般讀書人往往把畢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
紀律、服從、訓練有素的職業化軍人。
19世紀末期,德國未達到讀寫水平的兒童僅佔0.05%,同期的英國為1%,法國為4%。德國的普及義務教育程度,遠遠領先於歐洲其他國家。德國所招新兵文盲率從2.37%(1875年)降至0.15%(1895年),到1910年時只有0.02%,以至於1899年,德國艦隊訪問西班牙時,當地人驚訝于德國水手們個個都能閱讀懂他們收到的郵件。
八股文真正的弊端不在於」八股「,」八股「只算是一種寫文章的格式,它真正的弊端在於限定了士子們的學習教材。士子們只能讀四書五經,而且還只能用朱熹註解版本,固步自封,無法適應科技發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在中國,只能是普及教育,而不能成為精英教育,中國人幾千年樸素的哲學觀,不患寡而患不均。如果推行精英教育,社會的分級會更加明顯,民族的動蕩和不安也
和-圖-書
在所難免。他需要的是通曉自然科學,學貫中西的實才,用科技來推到歷史的進步。
對於河南,尤其是衛所下墾殖的百姓,對於義務教育,幾乎是一邊倒的支持。全民義務教育,義務性和強制性並存。至於河南義務教育是不是合乎大明祖制,似乎並沒有人擔心。
生命岌岌可危,德意志人卻沒有去哄搶砍樹,而是先由政府部門的林業人員在林海雪原里拉網式地搜索,找到老弱病殘的劣質樹木,做上記號,再告誡民眾:如果砍伐沒有做記號的樹,將要受到處罰。
這也讓王泰莫名地振奮,持續的努力,也讓學堂的問題一一迎刃而解,走上了正軌。
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個部分,文體有固定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組成,題目一律出自四書五經中的原文。后四個部分每部分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起來共八股。
腓特烈·威廉一世於1717年頒布法令,強迫全國實施小學義務教育,這位推行軍國主義政策的普魯士國王在位期間,一手創建了1800所學校。他留給兒子腓特烈大帝的,除了大量的金錢和訓練有素的士兵,還有「一個被訓練得服從政府、敬畏上帝、勤奮和節儉的人民」。
一張白紙好作畫!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則是困難重重。
「關中學堂」和「中原學堂」的師資培訓機構的相繼成立,使得師資力量的奇缺,漸漸得到了解決。一批批新的教師走入河南的各所學堂。也幸好在自然科學方面,有大量的葡萄牙傳教士授業解惑,才能解決目前的師資力量培訓問題。
19世紀初,德國國家主義之父費希
https://m.hetubook.com•com特在法國佔領軍的嚴密監視下,發表了一系列告德國民眾的演講,大談國家以普及教育為第一要義的重要性。他把對德意志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新的國民教育制度上,他暢想到:
不僅如此,八股文更大的弊端在於為選拔少量的不知良莠的文官,卻誘使千千萬萬的士子每天鑽研這種複雜的考試文體。八股文章既與政事無關,也不是一種文學創作。它雖對文學的發展有間接的作用,也確實選拔出一批才智之士,但它內容空洞,更像是一種文字遊戲,耗費了無數士子的心血和光陰。
認真深入骨髓,嚴謹登峰造極,工匠精神流淌于血液之中,工作乃是上帝的恩寵。
八股文章必須四書五經取題,內容必須用古人的語氣,絕對不允許自由發揮,而句子的長短、字的繁簡、聲調高低等也都要相對成文,字數也有限制。
普魯士的崛起幾乎與國家干涉義務教育同步,不是巧合。腓特烈·威廉一世頒布法令的最大價值在於,它使義務教育成為國家的事務,而非教會和地方事務。
更糟糕的是,由於德意志地處歐洲中部,冬季非常寒冷,家裡如果沒有足夠的燃料的話,根本無法捱過漫長的冬天。在這種情況下,各地政府只得允許百姓上山砍樹。
國家都快要滅亡了,即便是百姓砍伐樹木,誰又來執行處罰?
1944年冬,盟軍完成了對德意志的合圍,第三帝國覆亡在即。國家籠罩在一片末日的氣氛里,經濟崩潰,物資奇缺,百姓生活陷入嚴重困境。
衛所下的儒學提舉司成立,雖然驚世駭俗,卻也是理所當然。
德意志的勝利,早就在小學教師的講台上決定了!
「一個國家的繁和圖書榮,不取決於她的國庫之殷實,不取決於她的城堡之堅固,也不取決於她的公共設施之華麗;而取決於她的公民的文明素養,即在於人民所受的教育。這才是真正的力量所在。」
「普魯士要想取得軍事和政治組織結構上的世界領先地位,就必須首先要在教育與科學的世界中取得領先地位。」
普法戰爭結束之後,普魯士大獲全勝,普魯士元帥毛奇說出了上述名言。
而在王泰的理念中,自然不需要這樣的國家「人才」!
義務教育的弊端,便是成本太高,尤其對王泰而言,佔到了衛所收入的一半以上。不過,既然王泰不反對,下面的官員和將領,也是順水推舟。
「正是由於窮困,所以要辦教育。我還從未聽說過一個國家是因為辦教育而辦窮,辦亡國。教育不僅不會使國家貧窮,恰恰相反,教育是擺脫貧困的最好手段!」
義務教育是一個國家的頭等大事。大明王朝要國富民強,走上世界之巔,義務教育的普及必不可少。只有強大的義務教育基礎,才能構建更加牢固的高等教育平台,培養出強大自信的國民,以大明上億的國民,強盛指日可待。
這是普魯士的軍事改革家,沙恩霍斯特將軍所說。
在王泰治下,隨著興修水利、挖井屯田,隨著番薯的引入,衛所治下的百姓,基本上脫離了溫飽問題,民眾雖然還處於貧困之下,但百廢待興,希望叢生。
「從現在起到二十五年後,社會上就不會再有窮苦無依的人,也不會再有流氓和犯罪分子。國家也無須再支出大量經費去建立獨立的軍隊;因為所有人民都是為保衛祖國而生,為保衛祖國而學;國家有了這樣的人民武裝力量,必將無敵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