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大明匹夫

作者:浮沉的命運
大明匹夫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六卷 第32章 驚人的相似

第六卷

第32章 驚人的相似

岸上,青煙裊裊,橫七豎八的屍體,斑斑的血跡,顯示著,這是一場並不怎麼激烈的戰鬥。
哈魯斯上尉過來,畢恭畢敬說道。
日本海軍不宣而戰,突然襲擊俄羅斯駐紮在中國旅順口的艦隊,日俄戰爭爆發。
西班牙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后,需要運載大批貨物和士兵橫渡大西洋,舊的海船無法勝任這樣的任務,西班牙"蓋倫"船應運而生。
對於荷蘭人來說,香料貿易日衰,他們需要新的貿易產品來攫取利潤,而日本的金銀、大明的絲綢、瓷器、茶葉等,則是國內急需,以及吸引整個歐洲權貴的緊俏產品,也讓他們垂涎三尺。
西班牙人窮兵黷武,殖民地提供的金銀被用於國王和上層貴族揮霍,而沒有投入生產,改善民生,,以至於日不落帝國西班牙已經是與日劇下,想和荷蘭爭奪東方的利益,顯然力不從心。
而另一個殖民地大國葡萄牙,也于兩年前,也就是1640年,剛剛脫離西班牙的統治而獨立。
「將軍,明國的戰船!」
一年之後,荷蘭人又來了,只用了一天,就一舉擊潰了西班牙人,佔領了聖薩爾瓦多城(雞籠),西班牙人在陣亡數位士兵之後,放棄抵抗,舉手投降,西班牙人控制台灣背部的歷史,也壽終正寢。
由於對馬海戰的慘敗及國內革命的爆發,俄羅斯已毫無獲勝之可能。此後美國出面調停,日俄雙方在美國朴茨茅斯正式舉行和談,簽訂《朴茨茅斯和約》。
「俘虜被全部運到巴達維亞,讓科奎拉拿銀元來換!」
東番,後世的台灣,漢朝和三國時期稱「夷洲」;隋朝與唐朝時稱「流求」;宋朝時稱「流求https://www.hetubook.com.com」或「琉求」;明朝洪武年間稱「小琉球」,明朝中期以後民間對台灣的稱呼很多,如「雞籠山」(指台灣北部)、「北港」(台灣西部沿海的通稱)、「大員」、「台員」,而 1558年的明朝官方文書《明神宗實錄》中稱台灣為「東番」。
不過,此時大明正在和滿清進行松錦大戰,無暇顧及,鄭芝龍雖然勢力到了澎湖列島,台灣中部的大肚王國,不過是落後的土著部落,實際控制台灣的,則是如日中天的「海上馬車夫」荷蘭和江河日下的西班牙人。
相對於東方大陸動輒數萬,數十萬將士的大規模戰役,這場雙方加起來也不過2000人的「搶灘登陸戰」,無疑要寒酸的多。
而當時大明王朝需要的白銀,便是西班牙在墨西哥的殖民地採掘而來,以及日本的銀山。
俄軍由於補給困難以及指揮無能,屢遭失敗。日軍接連佔領大連、旅順、瀋陽;接著,日本海軍在對馬海峽擊潰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
事實上,崇禎初年,台灣北部一些地方,已經為西班牙人控制,但富庶的南部平原地區,卻一直為荷蘭人所佔有。而台灣中部山林地區,則是為大肚王國佔有。
東番,自古以來為中華之地,卻被兩個來自遙遠的歐洲大陸的兩個小國佔領,互相攻擊。
荷蘭人來到東亞之後,首先佔領了爪哇,進而控制了整個東印度群島,不過這些島嶼並不適合充當貿易的中轉基地,於是荷蘭便設想奪取澳門或澎湖作為和中國、日本貿易的基地,不過卻屢次被鄭芝龍擊敗,功敗垂成。
兩個hetubook.com.com強鄰在自己家裡打架,清政府根本不敢對日俄任何一方有所微詞,權衡利弊之下,做出了一個讓自己更為尷尬的決定,在這場戰爭中保持「局外中立」。
拉莫其冷冷一笑,這些個西班牙蠢豬,他們也配和荷蘭人來搶奪遠東的貿易!
不要忘了,近些年崛起的英國人,也在海上虎視眈眈。
西班牙人和荷蘭人向東方殖民,幾乎是同時進行。1571年,西班牙人在呂宋島的馬尼拉建立殖民地,並以為東亞貿易的中心,向周圍輻射。
大航海時代,葡萄牙人率先挺進東方,15、16世紀紅極一時,西班牙和荷蘭隨後紛至沓來,而此時的荷蘭人,正是鼎盛之時。
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相繼被日本人驅逐,而日本幕府則是禁止除了荷蘭以外的所有國家和日本貿易。當然,那些以鄭芝龍為首的中國商人,日本也不會拒絕。
16世紀中葉,英國造船家開始發展輕型蓋倫船,使之更適合遠距離炮戰,改善操作性能。伊麗莎白時代的約翰.霍金斯爵士設計降低了艏艉樓,尤其是艏樓的高度,同時還用方形的船艉代替原來圓形的船艉。這樣的新設計船型相對狹長,航速較快,在逆風中操縱性極佳。西班牙帝國無敵艦隊的「卡拉克」型帆艦因為操縱性不佳,在 1588年 7月的海戰中敗給了英國以噸位較小的「蓋倫」型風帆戰艦為主力的艦隊。這次海戰標志著西班牙海上霸權的衰落,以及英國的崛起。
1633年,崇禎六年,荷蘭人為爭奪與大明的貿易壟斷,發動了料羅灣大戰,派了 11艘戰船,外加 50艘中國海盜船;和圖書大明王朝出動了近 100艘戰船,其中包括大明水師和鄭芝龍的 50艘戰船,荷蘭人大敗,明軍取得了勝利。
拉莫其不由得一驚,抬起頭來,向著北方的海平面上看去。
崇禎十一年,公元 1639年,荷蘭人再次入侵,又被鄭芝龍打敗,奪取澳門與澎湖列島的計劃化為泡影,但荷蘭人還是佔據了台灣南部。
後世國民所不知的是,這並不是第一次兩支外國軍隊在中國的國土上開戰。荷蘭、西班牙殖民者先後佔領台灣南北,並於崇禎十四年,即公元 1641年 8月,展開爭奪台灣的爭奪。
而諷刺的是,由於清政府在之前保持所謂「局外中立」,日俄便以此為由,拒絕了清政府參加這次談判。清朝便只能眼睜睜看著兩個強盜戰後分贓,未經中國同意,便把俄羅斯在東北的所有權利,轉讓給了日本。
17世紀,英荷戰爭中的主力帆艦均為清一色的低舷、橫帆、兩舷裝備加農火炮的蓋倫戰船。多艘這樣的艦隻排成一個長列,以發揮兩舷的火力優勢。這也是「戰列艦」這一名稱的首次被使用。
荷蘭人在亞洲殖民,基地則是印尼爪哇島的巴達維亞。
聽說大量的葡萄牙人去了大明境內,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大明那些人,精的跟猴一樣,以天朝上國自居,唯實而不信教,他們在明國又能傳播些什麼?
蓋倫帆船一般有4桅,前面兩桅掛欄帆,后兩桅掛三角帆。標準長度為46米-55米,排水量300-1000噸,有數層統長甲板,尾樓很高。大型蓋倫船尾甲板有7層,排水量達2000噸,吃水8米,有較好的續航力,在很長時間內是和圖書世界上最大的海船。
崇禎十年,1637年,呂宋島馬尼拉總督科奎拉決定削減台灣軍力,毀掉了北部淡水的聖多明哥城,僅留聖薩爾瓦多城(雞籠),猶豫觀望。
日俄戰爭中,東北無辜慘死的民眾超過 2萬人,損失超過 6900萬兩。但在整個談判過程里,清政府卻甚至連一句話都沒有插上。
西班牙人後發而至,佔據了台灣北部的雞籠灣內的小島,並建立聖薩爾瓦多城作為統治中心,此島也連帶被命名為聖薩爾瓦多島。
如今,擊敗西班牙,便可以以台灣為基地,獨代日本和中國的貿易。
不過,荷蘭人滅西班牙人之心不死,崇禎十四年,1641年,荷蘭人攻擊西班牙人,大勝而歸,但未能摧毀西班牙人。
1904年-1905年,日本為貫徹其「大陸政策」,實現稱霸亞洲的野心,需要東三省作為跳板;而俄羅斯則夢想佔領滿洲,作為其實現「黃俄羅斯計劃」的第一步。最終利益衝突不可調和之下,日俄為搶奪滿洲,在中國東北發動了一場大戰。
葡萄牙人熱衷於貿易時傳教,以至於日本國內受教者與日本幕府發生戰爭,從而被驅逐出日本。荷蘭人則專註于貿易,避免一切的傳教行為或宗教衝突,受到日本人的青睞。
西班牙人的腐朽沒落,從葡萄牙和荷蘭相繼獨立,可見一斑。
而葡萄牙人的主要貿易據點;波斯灣進入印度洋的必經之地霍爾木茲,連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重要水道馬六甲,這兩大貿易據點的陷落,葡萄牙人的衰落,已經是板上釘釘。
說起來,諷刺意味十足,如今的荷蘭,還是西班牙的內部省。荷蘭人一直謀求獨立,自和_圖_書1568年起,和西班牙打了長達80年的抗爭,也最終在1648年,西班牙國王菲利普四世簽訂《明斯特條約》,承認尼德蘭(荷蘭)聯合共和國。
兩個歐洲殖民大國,沒有想到,後世 200多年後,相似的一幕在中國的東北上演。
雞籠港灣處,停滿了蓋倫戰船,4桅,前面兩桅掛欄帆,后兩桅掛三角帆。長度 50米,排水量 500噸,有數層統長甲板,有較好的續航力,是當時世界上最好的海戰船。
崇禎十五年,公元 1642年 8月 27日,東番,北部,雞籠,薩爾瓦多城。
荷蘭人佔據的台南是平原地帶,民風溫和,適合開發;台灣北部則是化外之地,西班牙人佔領了台灣北部,和土著摩擦不斷,又被荷蘭人不斷針對,退回菲律賓的意願日漸強烈。
日俄在中國的國土上交戰、燒殺搶掠,清知府卻不敢進行干預,喪權辱國、寡廉鮮恥,可謂是到了極致。
一排排解除了武裝的西班牙俘虜,被荷槍實彈、虎視眈眈的荷蘭士兵押著,在海灘上集結。
不過,即便他們和明國能貿易往來,能販運大明的貨物出來,他們的大明-馬六甲-果阿-霍爾木茲-里斯本的狹長航線,又如何躲避荷蘭人的海上攻擊?
「將軍,這些西班牙俘虜怎麼處置?」
科奎拉是西班牙人在呂宋島馬尼拉的總督,西班牙在美州殖民地的白銀,便是通過呂宋島的馬尼拉源源不斷流入大明。
拉莫其正在浮想聯翩,忽然哈魯斯上尉指著遠處的海面,大聲喊了起來。
薩爾瓦多城的一處炮台上,荷蘭軍的統帥拉莫其,看著遠處的俘虜,還有波光粼粼的海面,很是有些得意洋洋。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