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第19章 和議
萬一是抄家滅族,豈不是太冤了些?
「陛下保重龍體,臣等告退!」
「大人,桌上的塘報,小人昨夜已經交給塘報官傳抄於六部各衙門了!」
「陛下,西安府的西安府守備王國平部撤出了陝西,退往河南,看來是不願意和官軍發生衝突。」
「非是氣數,乃是人禍啊!」
魏藻徳等閣臣一言不發,崇禎臉色難看,怒火攻心。
閣臣魏藻徳、謝陛、陳演,蔣德璟,兵部尚書陳新甲,禮科都給事中葉高標,兵科都給事中張綏彥,寺馬都尉冉興讓等人,臉色各異,神色黯然。
「陛下,都是臣無能,請陛下責罰!」
倔強倨傲氣憤過後,總要屈從於現實。
這一下,麻煩可大了。
主辱臣死,天子操勞,國事如此,他們這些人,新區也好不到哪兒去。
與糟糕的天氣一樣,北京城內人心惶惶。自年初開始,便有大量的人群南逃,數月不輟,以至於京師十室半空,官府懈怠,治安奇差,偷盜搶劫層出不窮。
陳新甲上前,肅拜行禮。
崇禎心頭一驚,臉上一寒。
「陳卿,國家危難,內憂外患,朕授你秘密與建奴和議,可款則款,不妨便宜行事。」
不止滿朝文武百官如此嘀咕,即便是病卧在床的大明天子崇禎,也是暗自垂淚,心頭惶然。
「其實皇帝和議,朝中早已經是沸沸揚揚。言官屢屢上疏,捕風捉影,你們以為,這是空穴來風嗎?
河南已形同公然反叛,陝西戰事再起,再加上山海關突告失守,朝中人心惶惶,許多人暗自嘀咕。
崇禎拿起一旁的和議文書,看了起來。
閣臣蔣德璟連連磕頭,垂淚不止。
吳三桂引領建奴攻陷山海關,天下震驚,通往關內的大道一片坦途,被建奴荼毒數次的京師及北直隸百姓,除了南逃,似乎並無選擇。
江南春暖花開,百花爭艷,但京城依然是寒風呼嘯,飛沙裹塵,即便是大半天,濃密的沙塵鋪天蓋和*圖*書地,遮天蔽日,城內長時間看不見東西,晦暗不明,白天像夜晚一樣。
崇禎擺了擺手,看著下面的一群臣子,心灰意冷。
「河南那邊,有沒有什麼動靜?」
陳新甲額頭冒汗,大聲喊了起來。
崇禎冷笑連連,咳嗽不斷。
一眾臣子紛紛引罪,跪了一地。
雪上加霜的是,李自成攻佔隴右,隨後又佔領了河西走廊,兵強馬壯,其和朝廷大軍之間,必是一場惡戰。
建奴奪了山海關,虎視眈眈,如今這局面,已經是兇險萬分。
貪官污吏乘機巧取,加耗鞭朴,日為爾苦,朕深居九重,不能體察,朕之罪也。
「他是要揮軍北上,弒君篡位嗎?」
崇禎坐了起來,靠好身子,沉思片刻,忽然開口。
陳新甲暗暗鬆了口氣。
「大清國皇帝致書明國皇帝,向來排兵,蓋因爾國無故害我二祖,乃爾國反肆憑陵,奪我土地。我皇考太祖皇帝昭告天地,親征爾國。其後每欲致書修好,而爾國不從,事遂滋蔓,以至於今。……我軍每入爾境,輒克城陷陣,然予仍願和好者,特為億兆生靈計耳。若兩國誠心和好,自茲以後,宿怨盡釋,尊卑之別何必較哉!古雲:情通則明,情蔽則暗。若爾國使來,予令面見,予國使往,爾亦令面見,則情不至壅蔽,而和事可久,至吉凶大事,當遣使交相慶弔。每歲貴國饋黃金十萬兩,白金二百萬兩,我國饋人蔘千斤、沼皮千張;以山海關以西為貴國界,以東為我國界,關牆適中之地兩國於此互市。倘願成和好,速遣使責和書及誓書來,予亦責書以往,否則再勿遣使致書也。」
暖閣中,崇禎目光幽幽,問出一句和魏藻徳幾乎一樣的問題來。
下人上來稟報,陳新甲目瞪口呆,癱坐在了椅子上。
「陳卿和眾閣臣留下,其餘諸卿,都退下吧。」
魏藻徳幾人面面相覷,一時語塞。
「各位,你們說和_圖_書,王泰這廝,既不隔斷漕運,這個時候又召了水師回來。他到底是要作甚啊?」
崇禎侃侃而言,到動情處,一時聲淚俱下。
「魏大人,你說,皇帝到底是個什麼意思?」
堂堂閣臣,國家重員,無人敢替君王分憂,傳播流言蜚語,倒是爭先恐後。大明朝廷,可謂是危矣。
「陛下乾坤獨斷,臣等唯陛下聖命是從!」
這是春節前,多爾袞派人送來的和議文書,氣勢洶洶,盛氣凌人。
「調了南洋水師回來!」
而對於大明天子崇禎而言,勤勞國事、心力交瘁之下,終於病倒了。
崇禎微微點了點頭,欲言又止。
閣臣蔣德璟看向謝陛,心裏七上八下。
身處乾清宮東暖閣卧榻之上,崇禎搖搖頭,發出一聲苦笑。
魏藻徳等人汗流浹背,爬了起來,紛紛退出了暖閣。
「……索金五萬、銀一百萬。願為國討賊,揮兵南下……」
魏藻徳趕緊上前稟報。
大明戰事連連,九邊精銳喪失殆盡,而流寇之禍正張,崇禎之意,欲以金銀緩清軍,專力平寇,閣臣蔣德璟和兵部尚書陳新甲都是贊成和議。
幾人都是點頭稱是,謝陛也是滿口答應。
崇禎二十年,丁亥年,四月,京師,紫禁城。
一覺醒來,陳新甲來到書房,想要帶文書進宮面聖,卻發現文書已經不見。
他們自然是贊成和議,但一旦朝中非議,皇帝不得已秋後算賬,他們這些說話的臣子,又豈能獨善其身?
下人的聲音響起,陳新甲把文書放在桌上,走了出去。
「回陛下,王泰調了南洋的水師回來,山東海岸人滿為患。但王泰並沒有隔斷漕運,北上的漕船還是源源不斷。如今怕的是建奴隨時南下,斷了漕運。」
「朕承天御宇以來,二十年于茲矣!日在冰兢,思臻上理。東人方張,流寇又作,調兵措佝,實非得已之事。乃年年征戰,加派日多,本欲安民,未免重累,朕之罪https://m.hetubook.com.com也。
一國之君,利益當先,危難之際,還是要顧及任何方對朝廷的任何善意,即便是來自叛臣王泰。
崇禎在病榻上嘆息痛恨,引咎自責,旁邊的一眾大臣都是慌了手腳,紛紛上前勸慰。
絕密的和談文書當塘報發出,等於昭告天下,朝廷與建奴和談了。
這一下,對君王也算有個交待了。
「陛下,保重啊!」
「天災不斷,此氣數所致,與陛下何干啊!」
「朕御極二十年,國家多事,復遇飢荒,人皆相食,深可憫側。近且流寇攻陷隴右,寇犯河西,肅王被害。夫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百姓與藩王不保,皆朕不德所致,真當愧死。」
幾位閣臣出了宮門,人人都是吐了口氣,面色也都紅潤了起來,和剛才暖閣時的愁眉苦臉,截然不同。
「大人,用飯了!」
魏藻徳話鋒一轉,看向了其餘幾人。
最重要的是,幾人沒有就和議發表任何意見,不用擔驚受怕。即便是皇帝要和談,也不需要他們任何一人前來背鍋。
寺馬都尉冉興讓跪伏于地,也是淚流滿面。
閣臣們面面相覷,一時無言,只顧磕頭。
去年召各地兵馬討伐王泰,居然悄無聲息。如今赦免天下,召各部進京勤王,若是毫無建樹,難道真的要與建奴議和嗎?
閣臣謝陛滿臉輕鬆,不屑地說道。
「建奴的和議,閣部有了章程沒有?」
如能與建奴和談,先集中精力對付李自成,內外交困之下,不失為一時權宜之計。秘密進行,也是怕那些個一根筋的大臣們死抱住《春秋》大義不放,以祖制倫理來干擾和議。
「陳卿,你說,王泰這廝,既不隔斷漕運,又召了水師回來。他到底是意欲何為啊?」
「陛下,你得保重龍體啊!」
君王鄭重叮囑,陳新甲連日操勞,這一日下朝,剛剛回到府中,兵部立刻派人送來了和議使者馬紹愉和多爾袞和談的書信。
「傳朕旨意m.hetubook.com.com,調各路兵馬倡義勤王,各項錢糧剿餉皆免,如再有私征濫派,定將嚴懲!一切不便於民之事盡行革去,以與天下更始。希望李自成等人伺隙反正,一概赦免其罪。天下事平之後,用賢治國,改革從前之敗轍,與爾等維新。」
祖大壽、吳三桂,關外託付給這些豪門世家,當真是國家不幸。
「都起來吧。陳卿留下,其他人退下吧。」
崇禎面色微緩,輕輕點了點頭。
「此次和議乃絕密,不可讓外廷知曉。諸臣阻撓,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故深秘之。」
「陛下,此系氣數,陛下不必自責!」
「陳福,桌上的文書何在?」
崇禎擺了擺手,一大群臣子退了下去,暖閣只餘下陳新甲、魏藻徳等寥寥幾人。
崇禎臉色一板,鄭重其事。
「那與建奴的和議……」
謝陛這個大嘴巴,唯恐天下不亂,也不知道,他能不能替朝廷守住這個秘密。
「魏卿,你們閣部,是個什麼決議?」
各位,「和議之事,還是不要妄言,需守口如瓶,以免讓言官們發難,讓陛下憂心。」
不過,南洋水師這個時候回來,到底是意欲何為?
將懦兵驕,莫敢用命,焚灼淫掠,視爾如仇,朕任用非人,養毒致潰,朕之罪也。」
天下四分五裂,處處天災人禍,難道說,這就是所謂的亡國之兆嗎?
謝陛的話,讓魏藻徳點了點頭,眉頭一皺。
大明臣子都是這般,貪生怕死,賣國求榮,這大明朝廷,還有救嗎?
「陛下,臣無能,請陛下降罪責罰!」
「吳三桂,好一個忠孝節義的吳三桂啊!」
「陛下對王泰有恩,又有翁婿之情,王泰怕是顧及舊情,不忍和朝廷刀兵相見。」
崇禎看了一眼面色各異的眾人,暗自嘆了口氣。
陳演看了看周圍,向首輔魏藻徳低聲問道。
「臣等以陛下馬首是瞻!」
魏藻徳幾人臉色煞白,又是跪下,磕頭碰腦。
崇禎壓低了聲音,陳新甲滿頭大汗hetubook.com.com,連連點頭
王泰還是有自知之明,並沒有助紂為虐。
要是王國平來個釜底抽薪,孫傳庭就是腹背受敵,得同時對付李自成和王國平兩部了。
無人肯為君分憂,為國分憂,百無一用,滿朝文臣,皆可殺之。
難道說,大明國的氣數到了?
崇禎的內心深處,還是挂念著自己那位叛臣女婿。
「這還有什麼可猜的。內憂外患,上意主和,天日昭昭。」
革新變法,談何容易,若是能推行下去,自己何苦和王泰翻臉,朝廷又怎會有今日之局面。
崇禎的目光,轉向了內閣首輔魏藻徳等一眾大臣。
暖閣之內,只剩下了崇禎和陳新甲君臣二人。王承恩出去,親自守住了閣門。
大明朝廷,如今可就只剩下孫傳庭這一副家當了。
崇禎二十年春,兵部尚書陳新甲私自與建奴和議,被朝廷下令捉拿下獄。陳新甲在獄中向崇禎上書請求寬恕,皇帝毫無通融餘地,以「人臣無境外之交,不告君父而專擅便宜,辱國啟悔,不能持廉,才不堪用,屢誤國事」之罪,身首東市。大明天子崇禎發「罪己詔」,大赦天下,號召各地軍馬入京勤王,以衛京師。
崇禎喃喃自語,忽然正色道:
陳新甲心驚肉跳,朝廷到了如此地步,難道還要和建奴決一死戰嗎?
剛才不發一言,這會卻可以暢所欲言。
崇禎看著和議文書,臉上肌肉抽動,手指哆嗦。
「眾卿欲安享其成,成則分功,敗不及禍。當真是老成持國,打的一手好算盤啊!」
難道說,大明必須和建奴,簽署城下之盟嗎?
兵部尚書陳新甲上前稟告,小心翼翼。
魏藻徳微微一笑,並不言語。
百姓如驚弓之鳥,對於大明朝廷的文武百官來說,更是人心惶惶,但尚不至於惶惶不可終日。
「陛下,我使者見憨,奴索金三十萬、銀二百萬,許金一萬、銀一百萬,建奴不肯,要金十萬、銀二百萬,不從,即發兵京師。」
陳新甲斟酌一下,說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