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回到民國當小編

作者:約翰留著長長的鬍子
回到民國當小編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五卷 急行軍 第12章 96個人的武昌造船廠

第五卷 急行軍

第12章 96個人的武昌造船廠

1953年的夏天,蘇聯的鋼廠設備還沒到位,已經聚集在武漢的建設者已開始預先搭建廠房、道路、宿舍等配套設施。
馬達立刻發出吼聲,震動棒在剛澆築上去的混凝土上亂跑,突擊隊員站在那兒發愣。
「怎麼驚訝成這樣。蔣工,這要是以後主席來武漢視察我們廠,你是不是要當場發心臟病啊。」
……
「除去來搞基礎建設的工人,真正屬於我們廠的員工,現在一共96人。」副廠長兼總工程師蔣大靜看著眼前的武昌造船廠初代家底,感慨道,「船舶工業局又給了我們這麼大的發展目標。咱們現在還真是星星之火了。」
彭敏:「鐵道部、水利部都認為,這種新方法值得一試。哦,另外重工業部的唐部長也支持你的想法。唐部長也是蘇聯的院士,他說,鑒定委員會裡有一個蘇聯院士反對,不算什麼大問題,如果再開鑒定會,會上還出現爭議的話,他會以蘇聯院士的身份支持你一票。」
吳麗:「我也沒見過,反正是澆灌要用的。這震動器用過的工作隊都說好,電鈕一按就突突突突一大片,速度又快質量又高。」
這個軍用船台的第一項使命不是造船也不是造潛艇,而是把蘇聯援助的一艘M級小型潛艇拆掉。
劉玉素舉起手裡的搗釺:「還有能比它好用的東西?」
雖然規模小經驗差,但武船成立之後是馬上就有建造單的:造內河船舶。武鋼的建設和建成后的貨物運輸需要內河運輸船,這算是一個好消息,工廠有活干,工人就可以積累造船的技藝和經驗(雖然造民用內河船舶和造艦艇之間的難度差別很大)。
然而接下來的問題是:怎麼建?怎麼設計?錢從哪來?技術從哪來?
與大張旗鼓的武鋼、武漢長江大橋相比,武漢鸚鵡洲鯰魚套口江段的動靜就小得多。
1949年,西林再次來華,擔任鐵道部顧問。1952年他被挖到武漢時,他正在成渝、蘭新鐵路工程組,負責這兩條鐵路的橋和*圖*書樑設計。
蔣大靜:「啥?!」
原因其他人不知道,但唐華知道。要想讓武漢長江大橋提前通車,只需要做一件事:提前把西林同志弄過去。
在工地,滿臉滿身泥漿的姑娘們看看震動器,再互相看,都覺得這傢伙不好掌握。
這一天,劉玉素帶著婦女突擊隊正在青山區澆灌水平棧橋基礎時,吳麗跑來找她,大聲喊道:「玉素!震動器到了,領導讓我們去建設指揮部領兩台來用!」
1952年初,初步的勘察結束,結論是武漢附近的煤鐵資源可支持建設一個大型鋼鐵廠,交通能夠滿足要求,鋼鐵廠廠址列出了幾個土質地質條件很好的備選方案。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廠長薩本祁順著蔣大靜的話往下說,「是這個道理的。困難當然是有,但咱們不都是這麼克服困難一路走過來的嘛。」
武昌造船廠就快要掛牌成立了。
彭敏:「但好消息是,我方決定在蓮花湖做一個試驗工程,在那裡選一處與橋址地質條件近似的地方對「管柱鑽孔法」的各個工序逐項進行試驗。」
「我們現在建的是重點廠房,指揮部對我們的施工質量和施工速度要求越來越高。咱們拿著棍子捅速度肯定慢,而且不是個個都像你這麼細心,要是稍微馬虎一點,混凝土裡就會有氣泡。所以領導說了,我們一定要用上震動器。」
中方安排蘇聯專家上廬山,在涼爽安靜的環境中工作,但西林執意留在武漢,直奔大橋建設主題。
……
1953年,除了武鋼,武漢的大建還有一個,武漢長江大橋。
西林:「它在蘇聯也沒有用過,因為蘇聯沒有長江。現在在長江上造橋,用得上新辦法,因此我希望得到中國同志的支持。」
「這東西看起來還不如搗釺好使吧,連一個尖都沒有,一堆硬邦邦的鐵零件,頭子還是平的。」
武漢長江大橋,就這樣定下了蘇聯專家組總負責的架構。
按照武漢長江大橋和*圖*書的修建計劃,建造這橋得從蘇聯進口鋼材,因此當然也有蘇聯專家組。
「這個震動器,頭頭……寫了字,是震動棒?這麼粗,還短,能插得進去嗎?」劉玉素髮出疑問。
這些所有的企業,基本盤都是武鋼,或者說武鋼是這些的企業的基本盤之一。
武鋼是新中國成立后,在關內興建的第一個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此前所有的大型鋼鐵聯合企業都在東北興建。
在武昌的湖北省委培訓班,王守珏正在教幹部們使用世界上最先進的(量產的)通用計算機。
將這一片混凝土夯實了,劉玉素拿過搗釺,試著往混凝土裡捅了幾下,果然一點空腔氣泡都沒有了。
劉玉素活了26歲,從紡織作坊到建築大隊工作了6年,從來沒見過震動器。
當時國內的橋樑設計領域技術儲備不夠,就算茅以升上場擔任設計組小組長,他也很撓頭。
薩本祁:「造內河船舶,至少未來一兩年我們只干這個。把內河船舶造熟練了,鋼廠、柴油機廠、其他重型機械也差不多可以出來了。不過在這之前,我們會用蘇聯來料組裝一些中型潛艇,就當是練手吧。另外還有一個大事,9月份我們武船正式成立,唐部長程局長都要來武漢參加成立大會。」
「你知道的,我剛剛被調到武漢長江大橋設計組,就認真研究過大橋所有的設計文件。我基於大量的數據和理論,堅持認為建造大橋基礎不宜用『氣壓沉箱法』施工。但是鑒定委員會裡都是我的前輩,都是技術權威,其中還有一位蘇聯院士,我不好說話。」
唐華結束爭論、提前搞到了資金,讓武鋼比歷史上更早地開工,此外還在武漢布置了依託武鋼的武特鋼、武船、武重。
武漢長江大橋的預定橋址雖然水很深,但卻有另一個優勢,那就是江底地質十分牢固。把不太厚的爛泥層忽略掉之後,下面的岩層非常完整和堅實。西林打算將一根根成型的鋼筋混凝土空心管柱打入河床www•hetubook.com.com岩盤,用大型鑽機在管柱內的岩盤上鑽孔,在孔內灌注混凝土,使管柱與岩層結合為一體,再構築圍堰,修築承台及橋墩。
但按武昌造船廠遠期的發展目標,十年後大概至少得有幾千工人……
武昌造船廠現在確實只有96人。不過還有兩百多從別處抽調的技工、工人、造船實習生、學徒工正在路上,到時候人就會比現在多一些。
武昌造船廠的前身是湖北機器廠和湖北省航業局修船廠。後者成立於1937年,其實只是一個內河船舶修造廠,規模和技術相比同時期上海江南廠都差很遠。
1951年,主席在會議上說「鋼鐵工業不要全在東北,關內也要有,我看武漢那個地方就有可能搞一個。」
管柱鑽孔法可以安全迅速地修起橋墩,而且因為管柱像牙齒一樣牢固地「長」在岩石上,這樣的橋墩超級牢固。
西林:「那就太好了,我可以在那裡試驗管柱鑽孔法的所有關鍵技術,從預製管柱、下沉、鑽孔、清碴,到水下混凝土封孔、鑽取岩芯試壓,從小直徑管柱至大直徑管柱,逐一做試驗。」
唐華本來認為長江流域建造的艦船不需要蒸汽輪機,只規劃柴油機和未來的燃氣輪機企業,但此時電力工業需要在南方建設火電站,因此最終還是需要一個武漢鍋爐廠和汽輪機廠。
西林對鐵道兵第三副司令員兼武漢長江大橋勘探設計總指揮彭敏說。
1950年1月,鐵道部成立鐵道橋樑委員會,同年3月成立武漢長江大橋測量鑽探隊和設計組,開始進行初步勘探調查。
……
連他在內,蘇聯專家組一共有28個人,他們與中國建設者一起承擔建設武漢長江大橋的歷史重任。
西林對這次突然的調動有些納悶,成渝、蘭新鐵路這時候還沒完工呢。當然,這是中國方面提出的要求、蘇聯援華領導部門許可的調動,西林當然遵命。
「管他呢,拿回去試試看再說。」
從1951年起,中蘇勘察和https://m.hetubook.com.com規劃專家在武漢附近考察煤、鐵潛力、做交通和鋼鐵廠廠址的規劃。
氣壓沉箱法就是把一個高氣密性的工作室沉到江中,施工人員在這個工作室內幹活,打橋墩的基礎,工作的時候不用潛水。但40米的深度已經超過了氣壓沉箱法的極限,工人呼吸很困難,甚至會出現氮麻醉現象。
跟著一起來突擊隊的電工師傅把震動器的電線拉到插頭那邊,接上了電源,再打開開關。
1952年7月,時年僅39歲的蘇聯橋樑設計師康斯坦丁·謝爾蓋耶維奇·西林被調到武漢長江大橋設計組。
為了降低工程建設難度,武漢長江大橋必須在選址的時候讓橋總長短一些。但問題是長江江面窄的地方往往水比較深而且水流比較急。現在選定的橋址最大水深40米。
大橋的關鍵技術、核心施工部分,由蘇聯專家負責。中方專家組在其中負責一些輔助設計。與其說是中蘇共同設計,不如說是中國建築、橋樑專家借這個機會向蘇聯學習特大公路鐵路兩用橋怎麼設計、怎麼建造。
初步勘察報告出台後,唐華帶鋼鐵工業局的隊伍再來了一趟,現場敲定武鋼地址定在武漢青山區。再經過幾個月的籌備,1952年10月,武鋼的建設正式啟動,目標是1955~1956年出第一爐鋼。
西林到達武漢時,正趕上長江大水,酷熱難當。
西林:……
蔣大靜:「薩廠長,武船的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反差實在太大,搞得我現在第一步都不知道該如何下腳了。」
在這個城市,某一部分人正在掌握領先於世界的信息化設備的使用方法,另一部分人在為中國補上19世紀就拉下來的課程——工業化。
當然客觀地講,這橋頭堡設計得挺好看的。
1949年9月下旬,第一屆政協會議上就通過了建造武漢長江大橋的議案。
……
劉玉素:「什麼震動器?幹什麼用的?」
人就這麼點。硬體方面,現在一共兩個船台,一個船台是造內河船和圖書舶的,一個船台是軍用船台,剛剛修好基礎。
兩台震動器裝上手推車,突擊隊推著這兩個蘇聯寶貝疙瘩往工地運去。
「怎麼都在傻看著啊?閃開,閃開,讓我來操作給你們看。」
同在武昌,青山區的武鋼建設工地,工人們將紅磚一疊一疊地從車皮卸下來,裝在小推車送到工地。
西林去年來武漢后,閱讀長江大橋附近的地質資料,又再勘察了一遍橋址,提出管柱鑽孔法。
比如蘇聯專家負責設計橋墩和橋樑,中方專家梁思成、唐寰澄設計了橋頭堡。
其實彭敏還有一句話沒說:去年西林被調過來,其實很重要的原因是唐華向陳副總理提了這麼個建議,最後建議轉交到了鐵道部這裏,才決定把西林調去武漢增援的。
彭敏:「是的,兩個月前我就看過了您提出的管柱鑽孔法的理論和技術原理。對這個施工法,我們認為很有希望,但確實也應該詳細地研究和測試,因為此前從未在國內使用過。」
電工師傅雙手握著震動器後面的手柄,兩隻胳膊用力掰住,震動器還是在混凝土上突突地跳,但是不亂跑了。電工師傅稍微把震動器往前推,它就一蹦一蹦地朝前挪動,往左或往右也是稍微改變力道就能夠做到。
電工師傅:「我們工人階級是先鋒隊,代表工業生產力,就應該堅決客服保守思想。要一定相信科技,要能夠接受新事物,不能總是按老規矩老經驗辦事。記住了,施工要想按時保質保量,不用震動器是不行的。」
西林不是建國后才來中國的橋樑專家,他跟中國打交道很早,1948年就在東北,幫助東野鐵道縱隊搶修被破壞的第二松花江大橋。
西林第一次介紹自己的新理論和工程技術時,在場的中蘇工程人員都陷入沉思。新辦法之前沒有任何人嘗試過,誰敢打包票?
勘探調查的結果,如孫中山時期到蔣介石時期的前三次調查一樣:這橋不好修。
所以在中蘇合開的討論會上,西林的方案爭議很大,而且質疑主要來自蘇聯專家。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