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急行軍
第23章 中國國防高級技術研究院
「老錢,這是我9月份遞交給總理和主席的核工業和核武器工程發展意見書,請示過總理了,我們可以在這個屋子裡討論。」
「名稱可定為『國防高級技術研究院』,隸屬於國防部,為絕密性質的、研究各軍兵種尖端和前瞻性技術的機構。」
唐華:「在我們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時候,完成中程導彈的研製定型,遠程和洲際導彈的研製項目啟動,就可以。」
錢學森在用紙筆記下了幾個時間節點,先不說話托腮思考。
「這計劃總算是快寫完了。」錢學森活動了一下手指關節,「這麼長的報告,主席和總理你確信會親自看嗎?」
和唐華的報告所描述的相對應,錢學森的報告書里對國防高級技術研究院有了更詳細的規劃:
……
唐華:「以我這幾年的經驗,一定會。」
《國防工業與尖端技術研究體系調整的意見書》
從1950年開始,到現在三年多的時間,唐華做的導彈好像確實大部分是固體導彈。
「我看到112B廠在搞兩種導彈的改進版發動機了。」
不僅如此,錢學森在瀋陽112B廠還看到了下一代野戰防空導彈紅旗-4要用的兩種發動機也在研製,但新固體推進劑和發動機的設計是中蘇合作進行的,在112B廠有幾個大鼻子蘇聯人在工作,據說在蘇聯的研究所也有幾個中國人。
錢學森:「你的花樣繁多的衛星,肯定不輕吧。」
辦公室坐著的另一個人是唐華。唐華是在計算機前面寫報告,題目是:
「如果幾年之後鋼鐵、有色、重化工、機械、電子這些行業有了大變化,那麼我們現在定的計劃也要做出調整,或者說,在計劃中為未來可能發生的變化預留出調整的空間。……但不管怎樣,中程彈道導彈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我覺得並不是很難逾越的技術瓶頸,難的是遠程和洲際導彈。1958年,中程彈道導彈定型,我先這樣定計劃吧,以後隨時做調整。」
……
……
唐華在一張紙上m•hetubook.com•com畫了個圓,再畫上衛星軌道。
唐華:「戰術導彈,火箭固發或者火箭固發+噴氣發動機的道路是要堅持走的。但戰略導彈就不一定了,在當前可能液體推進劑的方案更好實現一點。」
「如果說建立一個可自循環的大致完整的工業體系,確實我們正在朝這個目標大步前進。難的不是建立一個工業體系,而是實現全國的工業化。」唐華說。
戰略導彈和戰術導彈的劃分之前錢學森和唐華聊過,兩人都理解這些概念。
「遠程導彈、洲際導彈,然後你在這裏畫了一條分支奔運載火箭去了,和洲際導彈並列?」
「假設我們發射了一顆在300~500公里的軌道高度飛行的人造地球衛星,它的軌道有足夠的傾角,能夠掠過美國上空。那麼在衛星上裝一台超長焦的照相機,就可以對美國本土進行拍照。然後有兩種選擇,一種是這枚衛星在掠過中國上空的時候,把它的膠捲艙彈出,藉助小火箭返回大氣層,接近地面時打開降落傘,落地之後我們回收膠捲,就能獲得一周之內甚至是兩三天之內的實時地圖信息。另一種選擇,衛星將膠捲記載的信息數字化,用無線電向地面傳遞拍攝到的圖形信息,這能獲得幾小時以前甚至半小時以前的地面實時信息。」
……
「彈道導彈與運載火箭研究中心可以設立7個研究室:第一研究室是總體設計室,第二研究室是結構強度研究室,第三研究室是空氣動力研究室,第四研究室是火箭發動機研究室,第五研究室是是化學推進劑研究室,第六研究室是材料研究室,第七研究室是測試研究室。」
第二天唐華將核武器的意見書副本拿了過來,
「唐華,你好像對固體推進劑和固體火箭發動機有特殊的偏愛。」研究討論的第一天,錢學森就問了這個問題。
「老錢,計算機現在可以輸入中文了,雖然輸入法還不太利索,但還是比紙筆方便的。」
「鑒於hetubook.com.com當前的形勢和國家需求,建議建立三個研究中心:彈道導彈與運載火箭研究中心、核武器研究中心、先進航空發動機研究中心。」
「但是這會分散科研能力和生產能力,」錢學森說,「太空時代很誘人……但我們現在的狀況,似乎應該有先有后。先保證國家武力的建設。」
……
然後就是鷹擊系列也在研製兩種新的固體火箭發動機。
108火箭炮是固體火箭發動機,紅旗-1和紅旗-2也是。紅旗-2的發動機還分助推器和主彈體兩種型號。
唐華:「人造地球衛星也是國家武力的一部分,而且是作用不亞於核武器的一種裝備。」
「這是亞瑟·克拉克的科學設想論文,我看過,好像叫《地球外的中繼》。」
紅箭-1反坦克導彈是小型固體火箭發動機,鷹擊-1的艦射版有助推器和主發動機,空射版不要助推器,也都是固體火箭發動機。
「我1月中下旬和陳副總理去一趟蘇聯,談談核武器的事情。」唐華說,「把蘇聯到底能提供多大的支持確定下來,再開始做細化的核工業發展計劃。核工業發展計劃確定下來,你的導彈和航天計劃也就可以細化或者調整了。」
《建立我國航空航天工業與戰略導彈工業的意見書》
「我在東北和上海不但看了國防工業,也考察了整個工業體系,」錢學森說,「過去兩年國內的工業建設速度很快,體系化建設的思想特別突出,而且有很強的目的性,比我在美國被軟禁時腦子裡想的最樂觀的情況還要好。這樣發展下去,三五年之後我們手裡的基礎工業就會有很大的變化。」
10月15日,錢學森先去東北、再去上海-南京,再經天津返回北京,整個考察歷時三個月。回到北京后又和唐華討論研究了三個多星期,終於把現在國內的工業現狀、技術現狀整理清楚。
錢學森:「果然和計算機、數字化聯繫起來了。……這確實非常有用,最好是無線電傳輸而不m•hetubook•com•com是膠捲艙。」
「先進航空發動機研究中心可以設立5個研究室:第一研究室是總體設計室,第二研究室是物理力學研究室,第三研究室是材料研究室,第四研究室是是空氣動力研究室,第五研究室是衝壓發動機研究室。」
「核武器、遠程導彈和運載火箭,由於對國防極其重要以及需要高度保密,因此從技術突破到裝備研製到最後的武器系統設計,均由國防高級技術研究院負責。」
「鑒於最近3年以來我們的基礎條件和形勢發生了變化,我認為,現在成立尖端和前瞻性技術裝備的機構的時機已經成熟。」
唐華哈哈一笑,點頭說:「核武器未來會小型化,而衛星會大型化。運載火箭在和平時期發射,導彈發射時必定是大國的全面戰爭。所這就是為什麼要兩條線各自獨立。」
看到唐華調整戰略導彈的發展路線圖,錢學森問。
「偏愛談不上,主要是它更適合用於野戰部隊和海空軍一線作戰部隊的小型導彈。固體發動機有更好的勤務性能,出廠之後維護量小,易於儲存,作戰準備時間短,運輸的時候也更安全和簡便。其中尤其重要的是作戰準備時間短。」唐華說,「另一個原因是朝鮮戰爭爆發得太快,固發可以利用現成或半現成的原料和零件,在最短時間內研製成功。其實我們現在用的幾種固體火箭發動機我都不太滿意。」
唐華畫了一個離地球更遠的圓形軌道,「發射幾顆運行在35800公里軌道高度的人造地球衛星,作為通信中繼站。這樣,近地軌道衛星、以及地面和海面的通信電台,都可以用短波進行遠距離通信。」
「如果他們不是完全了解這個領域,看不懂怎麼辦?」
「你提出這個戰略導彈的概念,把核彈頭和彈道導彈捆綁在一起了。」錢學森說,「這意味著導彈本身的研製還必須和核武器研製的計劃同步起來,這個計劃就要做精密的協調才行了。」
唐華:「亞瑟·克拉克現在改寫科幻小說了,我https://m•hetubook.com•com剛弄到他1951年出版的《太空序曲》。」
……
「在1950年9月的報告中,我提到過建立尖端國防科技和裝備的研究體系的構想。抗美援朝戰爭和台灣戰役再次證明,領先於對手的尖端裝備能在戰場上發揮最大的效用,在一定程度上使我方獲得戰場的優勢。為進行此類尖端裝備的規劃和研發,建議在國防部的裝備規劃局之外,成立一個秘密的、專用於研究尖端和前瞻性技術裝備的機構,從頂層的角度,規劃和研製可改變戰場態勢的下一代武器裝備。」
「老錢,如果難度太高,可以不用在1961年完成洲際火箭,」唐華擺擺手,「戰略導彈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發展中程導彈,以攜帶核彈頭摧毀韓國、日本、沖繩、菲律賓的美軍基地為目標,這需要達到的射程是800至2000公里。第二步是遠程導彈,把核導彈做到可以打擊夏威夷和阿拉斯加,這需要達到的射程是5500到8000公里。第三步才是發展直接對美國本土進行核打擊的洲際導彈。」
「國防高級技術研究院與兵工、艦船、航空等工業部門的研究機構在業務上的區分,主要是國防高級技術研究院負責更具有前瞻性的尖端技術,不一定研製具體的裝備,而可能只是研究和突破基本的技術原理和工程可行性;工業部門的研究機構則可承接國防高級技術研究院取得突破的技術,負責將技術落實為裝備,或者將基本技術裝備落實為完整的可量產的武器系統。」
錢學森拿過地球儀用短線測量紐約到黑龍江的距離,「第三步需要研製射程11000公里的彈道導彈。」
唐華:「這是第一代運載火箭。之後,運載火箭和洲際導彈可能就要各自獨立開分支發展了。」
除了空地-1,這個巡航導彈就是一架縮微米格-15,用的當然是航空燃油和渦輪噴氣發動機。
「就現在修改過的稿子,我可以確信主席和總理都看得懂。」唐華說,「再說了,如果主席有地方沒和*圖*書懂,就會把你揪過去問問題,直到搞懂為止。」
「洲際導彈為了達到上萬公里的射程,最高速度已經接近7公里每秒。第一宇宙速度是7.9公里每秒,再加把勁,我們就能把物體送入近地軌道,成為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錢學森看看自己的洲際導彈規劃,做了個簡單估算,「對於洲際導彈,我之前考慮的目標是把2噸重的載荷投送到12000公里以外。如果運載火箭項目與洲際導彈項目并行,那麼第一個型號的運載火箭是可以和洲際導彈有大部分零件相同的,然後大約可以把500公斤的載荷送入300公里左右的近地軌道。」
「……依據蘇聯的支持程度有多大,一共有三種可能的日程表,」錢學森說,「那我就按進度最快的那種可能性吧。1961年完成第一顆原子彈的核試驗,火箭這邊,1961年完成洲際射程的火箭的試驗。」
錢學森眼睛一亮,航天工程可是他40年代在美國時就憧憬並且認真規劃過的東西。
錢學森抬起筆,在信箋的第一頁寫下了報告的標題:
錢學森:……
「國防高級技術研究院採用院-研究中心-研究室的構架。研究中心的架構和數量不是固定的,而是可根據新技術或新領域的出現而進行調整,如新添研究中心、現有的兩個或多個研究中心合併等。」
「無線電傳輸,我們還可以用另一種衛星做中轉站。」
「當前的重工業部航空工業局可重定名為航空航天工業局,兼顧當前我國航天與航空工業的企業管理、生產監督、體系協調、裝備研發。當前我國南北均已開始建立航空工業體系,已有蘇聯援助的飛機製造廠和發動機廠,並在飛機製造廠設立了相匹配的研究所。升格為航空航天工業局之後,蘇聯援建或我國自行籌建的面向航天和導彈工業的工廠企業,也應如此配備相應的研究所,從而與高級技術研究院相匹配,相互配合工作。」
錢學森:「我知道打字更方便。可是我還不太熟悉這個……簡體漢字。就手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