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回到民國當小編

作者:約翰留著長長的鬍子
回到民國當小編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五卷 急行軍 第66章 兩彈工程同步推進

第五卷 急行軍

第66章 兩彈工程同步推進

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科學研究院。
「TK-3探空火箭與D-1彈道導彈,這兩個東西實際上是一個項目。我們現在開始討論它們的具體工程設計和實現方法。」
于敏當然也是核項目的人員,而且是核心圈成員。1926年的他是1951年從北大物理系研究生畢業的,此後一直呆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現在近代所改製為原子能科學研究院,他是核物理方向的副研究員。
……
至於為什麼不是先仿製T50或T51而是直奔PJ-1,是因為蘇聯最想要的是PJ-1。
姚桐斌:「最近兩個月我在重工業部有色金屬局呆的時間比較多,可以確認的是,國內低合金高強鋼、粉末冶金和加工機械兩個月內就位,低合金高強鋼由大連生產,粉末冶金部件由西安硬質合金廠生產。為此我們需要重新設計火箭發動機的噴嘴,以發揮新材料的最大效用。」
「但如果蘇聯能夠繼續向我們提供一部分幫助,我們可以更快形成自己的核能力。」
國家計委委員不會因為多建了工廠、多生產了什麼設備而增加收入。實際上這事兒是增加了他們的工作量。因此除非馬林科夫摁著國家計委大佬們的腦袋,讓他們當做政治任務完成,否則國家計委對此沒太多的積極性。
在101堆的反應堆核心四周的環狀人行過道,錢三強、鄧稼先、蘇聯原子能利用總局代表索洛維也夫三人注視著核心,那裡中間的位置一周前還是一個凹坑,現在已安裝了一個圓柱形基台,基台將要放置的設備就是燃料模組——中子源、濃度4%的鈾235燃料棒和石墨棒。
鄧稼先:「我們的唐華部長也一直想做這件事,如果我們共同努力,或許不久的將來可以獲得學習的機會。」
也就是錢學森工程式控制制論中所推崇的「總體設計部」的本來職責。
鄧稼先:「于敏!」
「雖然D-1隻https://m.hetubook•com.com是個過渡產品,但是按照唐華部長的構想,我們要努力讓D-1向一枚有實戰意義的彈道導彈靠攏,」錢學森說,「整個最簡系統由一輛導彈拖曳發射車、一輛氧化劑運輸車、一輛燃料運輸車,還有一輛什麼定位指揮車構成,能進行公路機動,快速起豎和加註燃料、氧化劑,發射準備的時間盡量短。」
唐華:「那希望最好如此。」
「我這兒在模擬反應堆的工作。」于敏指指自己的腦袋。101反應堆的圖紙運到原子能科學研究院,于敏看了三天,把一切細節都記在了腦子裡。
于敏抬頭看見了錢三強和鄧稼先,揮了揮手。
「他們有充足的製造業工業品出口能力,能夠很輕易就從中國或東歐國家手裡把硬通貨再回籠到國內。比如中國這樣的情況,每年都要從蘇聯進口一大堆不可或缺的商品。」
三人在談話之時,反應堆核心區進來了一隊人。
「這也是很合理的,但是,」索洛維也夫說,「關於核技術的轉讓,一切都要經過蘇工中央主席團表決通過,我們只能提出一些建議,甚至我這個級別的幹部的建議書,可能都不會送達馬林科夫主席的辦公桌。」
錢學森:「你是說D-1的強度要求比較高吧。」
這是一座7000千瓦重水反應堆,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將其命名為101堆。
繼美國空軍和波音公司電子電路部仿製成功二代晶體管后,列寧格勒的加里寧工學院也仿製成功了這種晶體管,並且順便仿製了PJ-1野戰炮兵計算機。
蘇聯陸軍覺得還需要更多的PJ-1,現在他們除了重炮營,諸如76毫米加農炮營和85毫米加農炮營也覺得有必要裝備一台PJ-1。
如果加上漸漸開始燒錢的兩彈工程,那蘇聯方面更加不愁出口額達標的事情。
在3月份,這裏還是一個4https://m.hetubook.com.com0米x40米的大坑,隨後捆紮鋼筋、澆築混凝土,混凝土基台成型后蓋周邊建築,水系管道、電路、外層安全防護牆等等,也依次建起。
于敏身後是六個今年畢業的北大、清華物理系學生。前幾天于敏帶著他們在清華大學的回旋加速器實驗室實習觀摩,觀摩完畢一大早坐卡車穿過北京城,乘車三個小時回到南邊的原子能科學研究院。
的確現在中國如果想要發展快,那秘訣就是不斷從蘇聯進口生產資料,加速完成自己的工業化。即便有的設備國內可以製造,比如瀋陽第一機床廠1954年5月就投產了,但為了更快地新開工廠,1954年底中國仍然和蘇聯簽署了在1955年進口1500台各類機床的訂單。
屠守鍔:「我這裏已經有設計好的新火箭發動機方案。如果材料參數達標,火箭的秒比沖能提高5%。好幾種不同級別的火箭發動機我都有方案了,D-1主發動機,D-2的第一級和第二級發動機還有原理樣級。」
「我前幾天腦子裡已經運行過一次了,」鄧稼先哈哈大笑,「運轉起幾次后,我把它點炸了。」
這在人工銑床加工的時候是不可想象的,要麼根本做不成,調用傳奇級老銑工來加工鋁板是可以加工出來,但加工速度很慢。傳奇級老銑工的費用也是很貴的。
錢三強:「索洛維也夫同志,我們對你們是不隱瞞什麼的。中國啟動原子能研究既是為了和平利用核能,也是希望像蘇聯那樣,用原子武器來保衛自己的國家。」
「所以D-1導彈我傾向於粗短的結構,這就是為什麼TK-2我們已經驗證成功了兩級火箭制,但D-1和TK-3又重新回歸單級火箭的原因。」
錢學森記下了屠守鍔所說的發動機概念指標。「老任,你那邊火箭彈體的設計有什麼新進展?」
……
錢學森主持召開研究中心hetubook.com.com的專家小組會議。
「如果能有學術交流的機會,那就太好了。」于敏說。
唐華把八個機械工業部封印成一個機工部並且設立專家聯席會議之後,原先的國防部第一到第七研究院也就不會再出現了,現在只設一個研究「黑科技」的國防高級技術研究院。
索洛維也夫:「是的,我了解。而且我個人認為,中國發展核武器有足夠的理由,也有足夠的基礎。」
任新民:「是的,那個技術指標說D-1的拖運車要能在土路行進和越過一些溝坎,還要能防禦重磅炸彈幾十米外爆炸的超壓……如果TK-3不需要承受這些,那它可以做得更輕。」
與唐華相比,錢學森的管理風格是制定一個頂層的概念或者方向,之後通過民主會議的形式,由各個小組提供具體的工程實現方案。最後,錢學森將所有小組的方案報告統合進行思考,權衡各系統目前能達到的技術水準、性能優劣,最後制定出一個性能上達標的、技術上可行的設計方案。
任新民:「根據我在112B廠的調研,恐怕計劃要有所調整。TK-3探空火箭的材料與D-1的彈體材料可以相互不同。」
加里寧工學院仿製PJ-1的消息也有零星傳到了唐華耳里,和總會計師商量時,總會計師斷定蘇聯沒太大的積極性搞進口替代。
錢學森:「不要把所有的寶都押在數控加工中心上面,我們自己也要動腦,在其他的地方尋求改進和技術進步。」
如果蘇聯陸軍要裝備加里寧工學院仿製的炮兵計算機,那麼就要由蘇聯國家計劃委員會下達指令、列寧格勒和莫斯科兩個城市各自建設七八家工廠,每家工廠先期投資上百萬到幾百萬盧布,理論上一年之後這些工廠能全部運轉起來,量產PJ-1(俄),但實際上一年能不能做到可不好說。如果是衛國戰爭期間可能10個月就夠了,但現在是和平年代,現在蘇聯的體和-圖-書制下很可能耗時不止1年。
……
比較驚訝的是,蘇聯國家計委也對組建PJ-1(俄)的生產體系持消極態度。
這些7月份報道的學生有6個月的實習期,但實際上,但101反應堆正式運轉起來之前,可以認為他們一直處於實習期,而且是個個帶絕密級身份的實習生……
索洛維也夫:「如果一切順利的話,1955年底能運行。」
歷史上的101堆開工於1956年5月,1958年6月首次運行。70年代,原子能科學研究院還自主進行了101堆的大修改建工程,直接將反應堆的技術水平提升了一代,2019年才正式退役處理。
錢三強:「唐部長……一直在關注和關心原子能科學研究院。」
在112B廠的數控加工中心,任新民從撫順要來了鋁鎂合金,先加工成30毫米厚的弧板,然後用數控銑床生生地刨掉90%的材料,把弧板削成了厚度僅有2毫米的主殼體「膜」和30毫米縱橫成網的加強筋結構。
于敏雖然身後帶著6個畢業生,卻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上樓梯的過程中都背著手在思考問題。
……
房山縣大石河畔。
馬林科夫召集蘇聯國防部的頭頭討論此事,蘇聯軍方就顯得頭腦很清醒,認為為此建立那麼多工廠,消耗那麼多資源,最後單價還不一定能壓到中國開出的報價,沒有必要這麼折騰。
蘇聯提供的試驗核反應堆在蘇聯裝備並且運行過,這次就駕輕就熟地直接提供零件和安裝圖紙,從7月底不斷有大大小小的零件從鐵路運到房山,在工程機械的幫助下一個個地吊裝進去。
馬林科夫在紅場向其他主席團成員透露這個消息時,加里寧工學院仿製的PJ-1已經可以點亮開機,雖然還存在著故障率高(主要是晶體管的故障)的缺點,但如果不出故障,用起來和PJ-1基本一樣。而且蘇版PJ-1外殼的鋼板還厚1毫米。
錢學森也記下和*圖*書了任新民在瀋陽找到的新工藝,「等網格結構應該還是很貴吧。我看還是用在大一點的D-2、D-3火箭上好點。」
「在思考什麼問題呢?」鄧稼先問。
「本來,採用鋁鎂合金殼體+防腐蝕內襯,比薄鋼殼體+內襯就能減重100公斤,如果再採用鋁鎂合金等網格結構,整個火箭殼體可以再減重60公斤。」任新民補充道。
制約蘇聯仿製PJ-1的不是性能問題而是大規模生產的組織。現在加里寧工學院製造了一台樣機,剩餘的材料還能製造第二台,再多就沒有了。因為從晶體管到小尺寸電容電阻都是由加里寧工學院的研究生和老師們在實驗室手工製作的,不具備大規模生產能力。
索洛維也夫:「如果有可能的話,我或許可以遊說蘇聯科學院,請一個或幾個原子物理學家來北京,與你們進行學術交流。」
「蘇聯整個國家現在不存在外匯危機,沒有太多的擴展出口或減少進口的需求。」
相比之下,數控銑床做起來一點都不困難,加工速度很快,平均加工成本只有人工的幾分之一。
11月,最後一個大件零件吊裝完畢,反應堆建築封頂。
2月份興建的試驗反應堆,經過近10個月的急速施工和設備安裝,建築已經立起來了。
「唐華部長現在幾乎是蘇聯和中國的精確制導武器教父,而且他有很強的前沿基礎科學的敏感度,」索洛維也夫感嘆了一句,「如果你們決心啟動核武器研製計劃,或許也應該由他來領導。」
「這是我們的于敏副研究員,雖然沒有出國留學經歷,但在原子核計算和中子計算方面非常厲害。」錢三強對索洛維也夫說。
北京,國防高級技術研究院彈道導彈與運載火箭研究中心。
「但是只要減少一點點重量,火箭的高度或者速度就可以有不小的提升。」
鄧稼先:「不知道101堆什麼時候能第一次實現鏈式反應,那時候中國人就第一次掌握原子能了。」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