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回到民國當小編

作者:約翰留著長長的鬍子
回到民國當小編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五卷 急行軍 第94章 偏離圓心200米

第五卷 急行軍

第94章 偏離圓心200米

「老錢,白宮成立了『茶壺』委員會,也就是戰略導彈評估委員會,可能是要對美國空軍的戰略導彈項目進展緩慢的原因做調查。准將伯納德·施里弗從空軍參謀部調走,可能美國空軍也要動起來以免被總統和國會問責。」
270公斤的載荷艙頂著一張比傘兵傘大兩倍的降落傘,以5米/秒的速度徐徐飄落。氣壓計感知到載荷艙高度低於2000米時,打開氣密艙的通氣口,現在艙內的生物不再需要過氧化鈉板就能存活了。
「老錢,要不是我想看你折磨猴子,本來我都想先撤回北京了的,」試驗基地的載荷組裝室內,唐華笑著對錢學森說,「看看時間,今天已經7月22號了,北戴河度假周期都已經開始啦。」
……
「總指揮部收到。」
唐華:「說不定他是孫悟空,就算降落傘打不開他也能一個筋斗雲飛到幾百裡外落地呢。」
第二枚導彈……偏離圓心200米,偏差主要是發生在縱向。
「張掖雷達站跟蹤正常。」「導彈再入大氣層,航跡正常。」「導彈濺落,雷達信號消失。」
唐華問也在總指揮部的錢學森。
TK-3探空火箭並不是直上直下,載荷艙再入大氣層的時候,跟蹤雷達已經確認它到了烏梁素海西偏南100公里的地方,離五原縣比較近。
導彈長12米,和TK-2探空火箭比只長了一點點,但是幾乎粗了一倍,長寬比低至9:1。這讓東風-1看起來更有質量感。
「不簡單了,這是有史以來飛得最高的中國的猴子,」錢學森說,「要不要給他起個名字,叫悟空?」
落靶區的報告傳到總指揮部,老張和兩名參謀立刻拿出落靶區的地圖,依據口頭彙報在圖上標出兩枚導彈的落點。
「老錢,你有沒有看過《月宮少女》,二幾年德國拍的那部科幻故事片。」唐華問錢學森。
「老錢,東風-1理論計算的射程真的有660公里?」
嗯,美國和和圖書蘇聯的第一顆人造衛星都是試驗品。蘇聯那顆衛星80多公斤,用的是蓄電池。蓄電池電量耗盡,對外發布的無線電信號就終止了。
東風-1/TK-3外觀極度簡潔。尖頭、彈體主體部分是標準圓柱體,彈尾四片尾翼,屁股是火箭發動機的四個噴口——嚴格來說,是一台有四個噴口的火箭發動機。
錢學森:「我應該是在剛去美國的時候看過。」
……
這時候B-52不是在遠遠的地方扔巡航導彈虐小國的「導彈卡車」,它是要拿來強沖蘇聯的防空體系,丟核彈滅國的。顯然這時候美國空軍裝作看不見S25防空導彈的威力——心中念叨著「S25是固定發射架,我除了莫斯科扎不進去,蘇聯其他地方能全給炸爛」,念叨久了他自己也相信了。
從五原北邊到烏梁素海,回收部隊把載荷艙送回來時已是黃昏。
1954年,B-52轟炸機進入快速量產階段。
錢學森:「我知道呀。而且,我已經通知愛人帶娃先去北戴河了。」
「不過直衝洲際導彈也會有連帶的好處,這東西不裝核彈,那就是一個航天運載工具。」唐華說,「蘇聯的朋友說,去年底科羅廖夫向國防工業部長提出了人造衛星的發展計劃。而且蘇聯在做工程實施上的準備了。」
導彈落地就是動員令,試驗部隊用最快的速度爬樓梯,從掩體上到地面,開出4輛吉普車,在崗樓哨兵的對講機指引下搜尋墜落的導彈殘骸。
「不知道裏面的動物是死是活?」回收隊的隊長看著這個圓罐子,按照手冊上的方法,用小扳手打開外殼。再打開有緩衝墊支撐著的中央氣密艙。
唐華滿意地放下話筒,把位置讓給老張。
唐華:「雖然第二枚彈的精度很嚇人,但是今後還是再打幾發吧……660公里的射程真的不錯。」
唐華笑道:「彈道導彈和轟炸機相比,美國空軍還是喜歡轟炸機多一點。轟炸機和_圖_書要的人多,空軍編製就會很大,軍種地位更高,過手的經費也高。」
在發射場,TK-3離地之後一直基本直著往上飛,沒有在三五千米做轉向動作。
美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就更小得離譜,赫魯曉夫都笑美國衛星是往太空打了一顆棒球。
雖然火箭發動機的推力是大致恆定的,但導彈因為燃料的飛速消耗,質量不斷降低,因此東風-1的加速度越來越大。不一會兒就飛離了烏梁素海實驗基地的目視距離。
射程再遠的,那就只能先用高彈道模式做擬真測試發射,最後來一發朝海上發射的全程彈道試射。
錢學森也琢磨了一會兒,「發射前的最後10秒準備用倒計時……有意思。下次可以試試。」
1954年,國防部高級技術研究院成立后的第一項工程:構建橫越西北-東北的導彈/火箭試驗走廊。
「你這麼說我想起來了,確實是這樣。」
「我覺得這樣更好,它簡單、清楚、準確。主要是報出來的數字越來越小,使人思想集中,產生緊迫感。」
比向國防工業部長提出建議的時間更早,1954年5月,蘇聯軍方下達了研發R-7洲際導彈的任務。也就是在5月,謝爾蓋·科羅廖夫開始制定撰寫人造衛星發射的方案。科羅廖夫還特彆強調,軌道衛星的發射是火箭技術發展的必然階段。
「這裡是基地總指揮部,請報告各自的設備狀態。」
除烏梁素海導彈試驗基地外,建設太原基地,用於遠程/洲際彈道導彈和航天發射。建設呼倫貝爾試驗基地,中遠程彈道導彈發射場。彈道導彈濺落區有兩個,張掖-酒泉區和新疆阿克蘇區。
「報告指揮部,載荷艙找到並順利打開。兩隻試驗動物均存活!」回到吉普車,隊長用大功率對講機向總指揮部報告。
「因為彈體材料和發動機有了一些優化,300公斤戰鬥部狀態下射程從600公里提高到660公里,50m.hetubook.com.com0公斤戰鬥部時射程從400公里提高到450公里。6月份發射TK-3的軌道高度數據也間接印證了這個數據是沒問題的。就看你的慣導系統工作精度有多高了。」
「張掖跟蹤雷達站工作正常。」
兩枚導彈一先一后,相隔大約30秒,重重地扎在大漠戈壁之中。崗樓上的哨兵用肉眼就看見了這兩枚導彈的軌跡。
發射場:「導彈準備就緒!」
聽到發射場的彙報,總指揮老張接通張掖:「導彈落靶區準備。」
比1954年更早……那大概就得追溯到尼古拉·蒂科米洛夫的實驗室了。
總之,美國和蘇聯在大型火箭和人造衛星方面起步確實早了幾年,這是固有優勢沒法改變。1957年~1958年初,美國和蘇聯相繼發射人造衛星,但唐華覺得雖然不能搶這個第一,但可以搶一個更實用的第一:第一顆具有實際生產、科研或軍事用途的人造衛星。
小猴子的眼神寫著大大的「無辜」倆字,但這沒用,幾人一起動手,把它固定好,全身綁上電極、血壓計、心跳檢測儀、心電腦電儀器什麼的,塞進了載荷艙。
唐華覺得現在可以不看雷達數據。當導彈從視野中消失,他就從總指揮部外的瞭望台走下來,低頭看手錶。錢學森計算過東風-1從點火到擊中目標所需的飛行時間。
「烏拉特中旗跟蹤雷達站工作正常。」
錢學森:「美國搞彈道導彈還有個問題是不夠循序漸進,直接沖洲際射程。不過這或許也和美國研製裝備中導沒有太大意義有關。中程彈道導彈拿來打誰,加拿大還是墨西哥啊。」
「最後10秒準備。1,2,3,4,5,6,7,8,9,10,發射!」
……
……
「果然兩發都沒超出1000米。」錢學森說。
「阿拉善跟蹤雷達站工作正常。」
這工作本來應該是火箭試射總指揮來做的,就是旁邊的老張。但唐華就是喜歡聽一大串的「hetubook.com•com正常」「XXXX工作正常」語音回報,就把話筒要過來,過了一把癮。
錢學森:「我看行。要不,把它給試驗基地,當做你們基地的吉祥物?」
「巴彥淖爾跟蹤雷達站工作正常。」
載荷艙裝配完畢,立即用車運到發射場,又被吊上發射場的發射架。在安裝到TK-3探空火箭頭部前三分鐘,載荷艙的氣密艙進入全封閉狀態,這隻猴子和下面的兔子的呼吸耗氧就全由氣密艙中的過氧化鈉板來供應。過氧化鈉板可以供應3個小時的呼吸所用,應該是沒問題的。
「導彈燃料加註完畢!」
第一枚導彈偏離圓心810米,主要是橫向偏差。
……
現在導彈的參數就全靠雷達測控跟蹤來掌握數據了。
敖包特到烏澤木之間的空曠戈壁,這裏的落靶區畫出了兩個大大的同心圓,試驗部隊一直呆在有厚重混凝土頂蓋和6米厚土層的地下掩體之內,只有一個崗樓上有一名哨兵還在外面瞭望。
在總指揮部大廳,烏拉特中旗的雷達站目送導彈飛出大氣層,然後巴彥淖爾跟蹤雷達站接力。在導彈飛行的中段,任何時候都有兩部雷達可照射到導彈,總指揮部不斷有雷達站傳來的語音報告聲。
隨著老張一聲令下,發射場的東風-1尾部噴出紅彤彤的火焰,導彈離地升空,緩緩爬高並且加速。
猴子在裏面吱哇亂叫。兔子也在小籠子里來回衝撞。
載荷回收部隊的掩體在距離再入點15公里的地方,雷達確定再入位置之後就出動了。下午的太陽亮度十足,車隊在大草原上隔老遠就看見了空中的降落傘,都不用無線電導航,徑直朝降落傘那裡開去即可。
從烏梁素海發射的彈道導彈,射程600公里左右的會濺落在張掖一帶,射程2000公里的導彈會濺落在新疆阿克蘇。再射程再遠一點,就要把導彈拖到東北,從呼倫貝爾基地向阿克蘇發射,這個距離大概是3500公里。
飛著飛著就看不見了。要和_圖_書飛上170公里然後再往下掉,掉到萬米高度依次開小傘大傘最後軟著陸,沒有半個小時下不來。
總指揮老王:「這猴子也算經歷了大陣仗了,以後國家就養著他吧,直到他自然老死。」
在此之前,TK-3探空火箭已經加註了燃料。載荷艙安裝完畢、整流罩套上,所有人員車輛撤離,TK-3就進入點火發射準備階段。
「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做到不僅僅是把動物拋上去再下來,而是把它們拋上去就不回來了呢……」唐華說。
唐華:「V-2初期型圓概率偏差8000米,晚期型也只提高到3000米,我們這導彈超越V-2是毫無疑問的。具體一點說,東風-1的圓概率偏差低於1000米是大概率的事。至於極限精度是多少,可能要多打幾發試出個實測數據來。」
「降落傘主傘副傘都是我親自監督他們摺疊的,放心好了。」錢學森拍拍猴子的腦袋。
回收部隊找到載荷艙,切斷傘繩,兩人用力將載荷艙扶正。
「張掖落靶區進入戰備狀態。」
導彈飛了660公里,還是落在內蒙古境內。
唐華:「你有沒有記得,裏面那個大火箭發射的時候,科學家嘴裏數數,是從10到0倒著數的。」
錢學森:「他們的RTV-A-2 Hiroc項目是從1946年開始的,1949年噴氣推進實驗室就已經給了他們火箭方案,到現在9年了,進展是不如預期。」
頑固的美國空軍還一直在研製飛得越來越高、越來越快的轟轟炸機,挑戰防空導彈和截擊機。B-52的飛行高度能讓米格-15非常難受。B-58能飛到兩倍音速。然後是XB-70,然後是B-1A,然後,美國空軍終於向現實低頭,搞B-2去了。
導彈發射場,兩枚東風-1近程彈道導彈已經矗立在發射架上。兩個發射架相聚350米。每一枚導彈旁邊是幾輛扁罐卡車,幾名身穿全套防化服的戰士在按步驟操作,給導彈加註燃料。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