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急行軍
第239章 公路通了
唐華彈完一遍,吵吵嚷嚷但是洗腦效果極強的神曲弄得一家人都有點發懵。
劉廣通:「按照總指揮的指示,達旺、德讓宗是重點建設的支撐點。達旺和德讓宗之間的公路,在過去幾個月我們進行了修補和加強,達旺的我團能隨時抽出2個步兵營用於機動作戰,前插增援或配合153團在德讓宗的戰鬥。」
「再也不會有抗美援朝那種仗啦,」唐華推開唐漢城的卧室瞄了一眼,「熬夜開會也……也不會有多少,最多三次。」
赫脫訪問印度的消息很快引起了蘇聯的反應。
國內搞南亞研究的人很少,北大有兩個教授,一個研究南亞文學,一個研究佛教印度教歷史。最後唐華髮現,能靠得住的還是外交部和總參情報部。
……
粟裕:「尼赫魯沒有指揮過戰鬥,他只負責做出決策『打』還是『不打』,印度的國防部長是個文職官員,那麼印軍的最高實際指揮就是他們的總參謀部了。」
「開會開到半夜,這有點像抗美援朝那幾年呢,不會接下來也動不動開這種會吧。」
葛羅米柯也沒話說了。印度的這個態度正好踩在了葛羅米柯以及赫魯曉夫的底線上:你印度最起碼最起碼,可不能和美國結盟。只要印度不和美國結盟,那其他都有得談。
「這段時間西藏地區氣候最惡劣,我方的後勤補給最困難,相比之下,印度的後勤運輸線雖然也有山路崎嶇艱險的問題,但是在東線的藏南,他們的海拔略低,氣溫不那麼寒冷,在西線和中線,他們的後勤線距離他們的平原人口稠密地區很近。」
「這個7月初的決議尼赫魯當時沒有執行。但是,到了9月16日,尼赫魯、國防部長梅農與議會聯邦院的部分議員召開了秘密閣會,討論的話題無法得知,但是我們可以從參加閣會的議員名單找到線索。」
……
「現任印度參謀長委員會主席是印度的空軍元www.hetubook.com.com帥薩布羅托·慕克吉,」唐華說,「54年擔任印度空軍司令,55年上任參謀長委員會主席,他這四年,所有的工作重點幾乎都在建設印度空軍上面,海軍和陸軍的裝備購置多數時候是國防部長和尼赫魯推動的,慕克吉本人對此一點都不熱心。」
一個空軍飛行訓練總監出身的空軍司令成了印度軍隊的最高長官,這超出粟裕的理解範疇了……
85毫米加農炮管子雖小,可是它的射程能壓過美製105毫米和155毫米榴彈炮。
……
張國華:「藏南的防禦體系中,達旺是最靠後的一個支撐點,德讓宗和邦迪拉較為前出。你們與巴昔卡不一樣,巴昔卡是山地運動戰和少量陣地防禦,你們是據險防守,但保持機動反擊的能力。因此,你們要承受的火力可能比較密集。」
12門85毫米加農炮經過兩天一夜的「爬行」,終於從新修的公路通過,抵達達旺,然後還要沿著印度人修的、中國翻修過的達旺-德讓宗公路,抵達德讓宗。
唐華:「嗯……最近聽了幾首印度歌,模仿模仿他們的風格編了一首。」
……
這就是西藏軍區部隊、工程兵、民兵用七個月零11天修築成的戰備應急公路。上萬人的築路大軍,用了無數雷管、炸藥、鋼釺、鋼筋水泥,硬將藏民原來走的只容人和馬通過的小道拓展成了公路。
155團團長劉廣通指著達旺鎮邊上的一座敦實的山體:「我們的防禦體系以這座山為核心,主要的火力和兵力圍繞它來配置。」
張國華看了看群山間的達旺鎮,在他的身後,一隊卡車經過很不輕鬆的公路旅程,陸續開出山路進入鎮子的寬闊道路。
……
「尼赫魯這個人,是個好戰者還是個和平主義者?」許久沒有露面的陳庚提了個問題。
「這是什麼歌,像是首印度歌曲,吵吵嚷嚷的。和_圖_書」
為了這次總參情報部加國防部一起召開的中印邊境情報會議,唐華從8月就開始搜集各方面的情報和信息,材料也準備了很厚的一疊。
這話說得確實沒錯,尼赫魯與赫脫稱兄道弟,吃了美國軍援又從美國大肆採購,但尼赫魯確實否決了和美國簽訂什麼共同防禦協定的事。
對蘇聯外交部長語重心長的提醒,印度的回應是:沒有呀,我們只是和美國發展正常的國與國關係,印度不會倒向美國,我們還是堅持不結盟運動的原則,絕對不會和美國結成軍事同盟。
「尼赫魯在說服這些主和派,形成統一意見,和我們開戰。」李刻農放下筆,面無表情地說了一句。
夜間會議,散會就是晚上11點。
「不再控制和引導輿論,這是尼赫魯政府態度轉變的一個信號。」
葛羅米柯找到印度駐蘇聯大使做了一次長談,語重心長地提醒印度,美國現在是頭號資本主義國家,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頭子,在全球到處伸手,推行他的艾森豪威爾主義或者說新殖民主義,你們如果和美國太近,以後是要吃虧的啊。
唐華:「尼赫魯是一個傾向強烈的印度民族主義者,他曾是聖雄甘地最信任的助手,在印度獨立運動中也扮演過關鍵角色,因此在甘地遇刺后,它能以比較小的爭議成為甘地的繼任者。尼赫魯沒有軍事指揮經歷,不懂兵,但如果必須一場戰爭才能維持印度政府的威信、維持印度民眾對他的支持,他會毫不猶豫地發動戰爭。」
接著葛羅米柯談到了中印關係的問題,印度駐蘇聯大使態度很堅決,而且口風很緊,除了新德里交代他的立場和官方語言,一個字都不多說。
林三虎:「不,他們一定不會等到1月16日才開戰,他們會提前。1月16日開戰的話,打著打著,天氣就轉暖了。」
現在印度就很坦率地說,我保證不和美國結https://www.hetubook.com•com盟。蘇聯還能說什麼呢?
狹義的達旺是指達旺寺周邊的一個小鎮,廣義的達旺地區指這周圍的一片2000多平方公里的山地。
李刻農:「必須打贏一場戰爭他才能得到威信和支持,打輸了,那還不如不打呢。尼赫魯他不會是算不清楚這一道吧?」
「從5月到8月,印度輿論開始比較自由地談論藏南與中國的衝突。8月20日之後,再次發生變化,印度輿論又受到了另一股神秘力量的引導,開始反常地密集地聚焦到藏南。」
唐華翻開報告,拿出一張8月21日的報紙,「《印度時報》找到了一名據說是2月份在德讓宗服役的士兵,他自述在2月底遭到中國軍隊的攻擊,部隊潰散之後無處安身,沿途乞討回到德里,在德里接受了印度時報記者的採訪。」
「參加閣會的,是印度議員中原本的主和派。」
「然後是印度議會兩院的開會記錄。其中涉及中國、尤其是藏南地區的發言和聽證會梳理下來,會發現從3月份開始,印度議會對邊界問題就進行過很多次辯論。其中尼赫魯從蘇聯回國后,印度議會通過了一項決議,不承認莫斯科會談的結果,要求尼赫魯與我們再談一次。」
「你們都辛苦了。」張國華回禮。
155團和154團團長、政委都在達旺鎮集合后,張國華簡要講明藏南地區的作戰策略。
李刻農:「尼赫魯與總理的7.10聯合公告中,雙方從7.15開始,半年內停止衝突和針對性軍事調動,也就是1月15日到期。」
「並不,安全得很,」唐華說,「只是,嗯,技術性調整,不要怕。」
「收縮戰線是為了更好地打擊對手,我們收縮了,補給線縮短了,他們的補給線延長了,而且,他們的部隊從海拔較低的地方在逐漸往上爬,士兵和軍官都會遇到越來越多的困難。」
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的吉普車和圖書經過幾個小時的顛簸,從錯那縣開到了達旺鎮。
「但是有一點你們必須注意:印方發動進攻的時間,上級估計,可能是這個冬季最寒冷的那段時間,你們要做好應付一切可能情況的準備。」
達旺。
「我團的坑道工事修建工作從3月起開始,6月份完成了戰壕掩體和簡易坑道的挖掘;在上周公路通車后,運送的物資器材大大增加,坑道進行進一步的延長和加固,而且要儘可能地把單獨的坑道打通。」
達旺的居民是藏族和門巴族人,盛行藏傳佛教,1951年印度入侵藏南,但該地的語言和風俗習慣是沒法這麼快改變的。
「這外面的形勢又緊張起來了嗎?」周璇輕聲問。
這可不是穿越者背歷史走向就能預測出來的事。因為平叛戰鬥進展超出預期,中國和印度提前接觸、發生衝突,整個歷史走向就有點亂了。
「這歌名字應該叫『打滾亂轉』,啊不,叫『我琴只剩一根弦了』。」周璇說。
「司令員好。」
「怎麼樣,一路上有沒有炮械損失?」張國華問54軍加農炮炮團團長。
「在德讓宗,我們要堅決地阻擊對手,消耗印軍的有生力量,之後,視戰場形勢的實際變化,做出下一步行動。」
唐華沒跟周璇說會議的具體內容,但是開會地點一說,而且是晚上開會到半夜,周璇就能猜到那方面去。
第二天休息日,周璇目瞪口呆地看著唐華用吉他當琵琶使,撥弦彈著一首奇怪的樂曲。
「如果印度想撕毀中印莫斯科聯合公告,那麼12月到1月是最好的時機。」林三虎跳過印度的高層領導和將領,直接說作戰: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新聞挖掘報道,」唐華說,「因為,這個故事是編的。」
「蘇聯的態度對印度是一種牽制,蘇聯保持與印度的密切關係,對印度的大規模工業援助也沒有變化,但強烈反對印度動用武力,因此印度的領導人就不得不考慮,動武會
www.hetubook.com.com面臨什麼樣的後果。但是現在美國人走了過來,這會大大增強印度自己的信心。」
一邊揣度著印度宣戰的時間,不,中國列印到底是1959還是1960年,唐華回到家推開門。
達旺以北,一條彎彎曲曲的山間公路向北延伸,穿越棒拉山口,最後延伸到錯那縣城。
「在德讓宗的戰鬥回憶與我方的戰報記錄風馬牛不相及;離開德讓宗的方式是假的,他是被我們送回去的,還給了路費;沿途乞討可能是真的。他對戰鬥的虛假描述,很顯然,是刻意在製造對中國的仇恨。」
儘管拓寬成了公路,這條公路仍然有3處100~200米的路段只能容一輛汽車經過,這3個路段都要常駐戰士,24小時執勤站崗,做交通協調。
在往一線運送重武器極其困難的時候,85加就是那種少量布置就能極大程度追平我方炮兵劣勢的救命裝備。
「今年3到4月份,印度國內媒體的報道,顯示出印度對輿論論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和引導,希望民眾不要過分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藏南的衝突上。這可以認為是尼赫魯政府在後面進行管控的結果。但從5月份開始,印度輿論的引導控制減弱,最後完全消失。」
「報告司令員,沒有損失。過山口的時候有一門炮滑了4米多,但幸好司機機靈,止住了。」
「其實我想給它起的名字是《我在東北玩泥巴》,啊,不對,《多冷的隆冬》,不是不是,《俺在大連沒有家》……」
惡搞版本太多,唐華差點都記不起來歌的原名了,好像叫Tunak Tunak Tun?算了,到時候請北大研究印度文學的教授重新填詞吧。要兩軍對峙的時候能讓對面士氣清零的那種。
有34名解放軍戰士和民兵在築路過程中犧牲。
「根據總參和總指揮部制定的作戰方案,如果發生印軍大規模進攻,達旺、德讓宗、邦迪拉三個點,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放棄邦迪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