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回到民國當小編

作者:約翰留著長長的鬍子
回到民國當小編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七卷 邁出第一步 第52章 我的上帝!它在冒煙!

第七卷 邁出第一步

第52章 我的上帝!它在冒煙!

……
菲爾茲獎最早的頒獎標準沒有年齡限制這一條。但很可惜,就在去年,菲爾茲獎委員會主席喬治·德拉姆定下40歲的界線,只頒發給頒獎當年元旦時還不滿40歲的年輕數學家。
觀察員確實只需要報告這幾個地方是否正常,他是貼地觀察哨。
……
「請問,土星-5號還需要試射多少次,才能把人送上月球?」有記者問。
「如果這樣,12月10日的斯德哥爾摩市政廳又會變成音樂盛會,這無疑是本雜誌最願意看到的情景,也是諾貝爾委員會內心非常想看到的場景。1965年的現場錄音唱片以及視頻隨著時間的推移,愈發的經典了。」
「196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委員會只需要從上述5種理由理中隨便挑選一種,將獎項發給唐華,其他一切事情都會變得很簡單。」
在航天員訓練中心之外十幾公里的地方,第二枚土星-5號——編號為SA-502,早已完成了火箭分段的垂直組裝和檢測,又沿著重型軌道運動到了卡納維拉爾角LC-39A發射塔上。
三五計劃所謂的西南山區建設,嚴格來說,是貴州、雲南、廣西全部;四川西部和西南;湘西;粵北。
三五計劃還有三個月就要收官,西南山區省份的建設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尤其是雲南和貴州,二五期間其實只算是布局打基礎,三五才是巨投資發力的時間段。
沉寂兩個多月的NASA突然高調官宣:第二枚土星-5號登月火箭即將於10月12日發射,搭載三名宇航員升空!
大約在23~24秒的時候,高倍率的光學跟蹤鏡頭髮現一絲灰煙從飛船指令艙一側冒出來。30秒之後,煙原來越濃、越來越粗,這時候火箭在不斷加速,但迸出來的灰黑色的煙卻越來越明顯。
「唐華?嘿,唐華在西南考察呢,現在可能在貴州吧。」李復春說。
華羅庚:「推薦者人數多一些會有一定作用,但累加推薦數的效果可能比較有限。更重要的應該是擴展1+2證明的國際影響力,還有就是安排陳景潤參加下一m•hetubook.com•com屆的國際數學家大會。」
但是糧食靠外調不可怕,只要自己的工業和各種產業搞起來,吃調入的糧食沒關係,廣西從1960年起基本就是這樣的路子。關鍵是怎麼多掙錢。
「量子隧穿效應以及隧穿晶體管是唐於十幾年前發現的,而且被應用到了計算機元器件中,不知什麼原因,諾貝爾委員會遲遲未能給這項重要的技術頒獎。」
10月7日,瑞典,斯德哥爾摩。
李復春:「得10月20號左右。」
10月5日,卡納維拉爾角航天中心。
「那麼,具體是69年還是68年?那一個月?」
美國觀眾:?!!!這次火箭試飛的目的,難道是測試這個小火箭?
和第一枚土星-5的試射剛好相隔4個月,這個速度雖然在記者們實現的預測區間內,但差不多是頂著預測區間的上限。更重大的意義在於,這次土星-5號開始搭載宇航員了,這是不是說明,再經過兩次試射,美國就可以登月了?
「肯尼迪總統說,美國會在60年代結束之前登上月球,NASA現在可以實現這一目標嗎?」
諾貝爾物理學委員會主席埃里克·魯德伯格拿著信封,先不忙打開,對在場的物理學界人士和記者先說了一段話:
唐華:「那還不如太空上做實驗簡單。總不能讓蒼穹一號天天養蠶種菜吧。」
「今天要宣布的結果可能違反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常理。」
華羅庚說得沒錯,不但國內在暗暗猜測這一屆諾貝爾物理學獎是誰,蘇聯,甚至美國和歐洲也在猜。
不是物理學雜誌,是《NME》(New Musical Express,新音樂特快)。
……
唐華打電話給華羅庚。他是中科院計算數學研究所所長,國內具有菲爾茲獎提名推薦權的兩人之一(另一個是蘇步青)。
「唐院長,菲爾茲獎那是三年後才評選新一屆得主,現在10月份快到了,大家現在的關注點,是猜你能不能再得一次諾貝爾獎呢。」華羅庚說。
「但是常理就是用來打破的,和*圖*書無論是在物理學領域還是在其他領域。既然有人做出了眾所周知的公認的重要發現,經過諾貝爾物理學委員會審慎的討論與民主的投票決定,我們堅持打破這一常理。」
唐華出門前給朗道打了一個電話,這位苦主在宇航員訓練中心,情緒很激動。
這是1967年9月,一份英國雜誌上的八卦文章。
這片地區總人口8800萬,和這時候德國+法國人口差不多。山地多耕地少,幾乎沒有連片的糧食輸出區域,整個區域每年要從域外調入一些糧食,才能維持得了生活的樣子。
發射指揮中心所有人:「我的上帝!」
第二次拿諾貝爾物理學獎,國內科學界是雙倍的狂喜,第三次……還是狂喜,不過,現在大家對「唐華拿諾貝爾物理學獎」好像已經司空見慣了。
華羅庚:「有吧,今年世乒賽,國家乒乓球隊在斯德哥爾摩逛街的時候買到過。」
「華所長,我記得您有菲爾茲獎的推薦許可權?」
表面理由是是為了扶掖有潛質的年輕數學家,實際上是減少評獎時各國、各學派的爭議。
詹姆斯·韋伯:「如果是以60年代結束之前為時間節點,我想是的。」
「必須注意到的是,唐甚至還有一項十幾年前的重量級發現在諾貝爾委員會那裡處於懸而未決的狀態:激光全息技術。據說,有一些委員認為這項技術應當籠統地歸結於1964年唐華因激光理論而獲得的諾獎,但實際上激光全息技術是一項獨立於激光理論的、重要的發現。」
在發射指揮中心,從主任到普通員工,所有人在頭20秒的心情很激動,20~30秒感覺有些疑惑,30秒后則是恐慌。
「激光冷卻原子理論和激光冷卻裝置於1964年上市,對,可能不叫做『公布發現』而叫『上市銷售』。很多低溫物理實驗的突破都與它有關。」
唐華入圍諾貝爾提名的理由是什麼?……理由太多了。
「唐院長,我知道你想問什麼,我和步青已經各自寫了一封推薦信,把陳景潤和他的哥猜1+2資料發給了菲爾茲委員會。和*圖*書
第36秒,火箭的逃逸塔自動啟動了,「砰」地一聲,拽著阿波羅-3號的指令艙掙脫了火箭,向斜上方飛走。即便指令艙飛離了火箭,它的側面還在不斷冒煙。
火箭一二三級都齊全。阿波羅-3號的指令艙是真的,服務艙也是真的但是不裝燃料;登月艙是樣機,也沒裝燃料。三名宇航員在發射前進入阿波羅-3號的指令艙,由火箭發射到近地軌道,繞圈大約24小時后返回,在海面降落。
四川先走一步,廣西先走半步——桂柳邕軸線和南寧-欽州-防城港區域在搞工業化了,但離開這條軸線,其他地方還有很多開發工作要做。
10月12日,當地時間8時05分,卡納維拉爾角LC-39A發射塔,土星-5號SA-502冒著一縷縷的白煙矗立。
唐華:「喂?我打電話就是通知一個事,太空凝聚態物理實驗室就要開張了。」
由於記者們是倉促趕來採訪的,對宇航員也只能問一些「你緊張不緊張」「刺|激不刺|激」「感動不感動」之類的毫無營養的話語,宇航員也用官方辭令回答。
「完全不必要!在地面就能做這個試驗!」
唐華:「……」
……
唐華:「要怎麼樣才能加大陳景潤的獲獎概率?最好是到十拿九穩的程度。菲爾茲獎四年評選一次,陳景潤今年34,1970年那一屆必須拿下,否則下一屆1974年,他可就41歲了。……我也找找諾維科夫院士、柯爾莫哥洛夫院士?」
「5,4,3,2,1,發射!」
這到底是自己眼花了還是火箭有一些狀態不正常?不太確定,這要綜合光學跟蹤攝像頭、其他觀察站、空中的攝像飛機拍攝到的畫面,才能分析出結論。觀察員拿起電話,猶豫了一下,還是向上級報告:「火箭飛離發射塔,塔架、基座、排焰通道正常,升溫幅度正常。」
「現在養蠶種菜就很好!」
三名航天員已進入火箭頂端的飛船指令艙,工作人員關緊艙門,移走棧橋。
四川雖然處在西南,但條件比較好、建國后工業化也早一步,四川的核心和*圖*書地區工業化已初步完成,但還欠川西地區的發展建設。
「我給你設計一個演算法公式把它從那團物質里找出來!」
不過到後來,40歲劃線的「表面理由」倒是越來越有道理,因為數學研究者的腦力巔峰就在30~35歲,大部分數學家在他的研究生涯中,第一個重大成果肯定是30出頭就得出的,甚至有不少數學家40歲之後就再沒有年輕時那麼重量級的發現。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科學家和科技公司認為,關於激光傳輸損耗和光導纖維的發現也是一項對人類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的技術。」
觀察點的工作人員透過觀察窗注視著土星-5號,就在火箭離開觀察員視野的最後一瞬,觀察員隱約覺得有一絲灰煙從火箭頂端某處冒出來。
美國那邊,美國普通人對土星-5號出現在電視屏幕上也有點司空見慣了。其實這也是美國選民和議員們要求的,你們花了納稅人這麼多錢,總得時不時彙報一下進度吧。就算為了保密,在組裝檢測和發射準備階段不讓記者進去,發射那一瞬間總得直播一下吧。
總會計師:「回來就得討論討論怎麼去斯德哥爾摩的事情了,還有過兩天美國要發射第二枚登月火箭,這也是個大事。」
看來是要加上一點運作公關,這個唐華熟。「有方向就沒問題了,我們各自分頭做準備吧。」
「今天很榮幸,能與各位共同見證這一刻的誕生。」
唐華:「在地表會受到重力干擾,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就看不出來了。」
詹姆斯·韋伯:「嗯,這個問題,今天暫時無法回答。」
「196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中國工程院院長、蘇聯科學院院士唐華,以及蘇聯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陳難先博士,以表彰他們對激光冷卻原子理論和技術的研究。激光冷卻技術極大地促進了低溫物理學的發展,尤其是揭示了低溫超導領域的本原物理規律。」
原歷史位面,徐遲是用一篇報告文學來激起國人對數學的興趣(也誕生了成捆的民科),現在就用一個菲爾茲獎來引誘中學生們邁入奇妙的數https://www.hetubook.com.com論世界吧。
搖滾界一直在傳說諾貝爾委員會禁不住金錢的誘惑,創紀錄地、前所未有地給唐華授予第三次諾貝爾物理學獎,各種版本的傳說還有鼻子有眼的,甚至把諾貝爾委員會五名成員中誰喜歡搖滾誰討厭搖滾都扒出來了。
費曼&施溫格,在量子電動力學方面的理論;漢斯·貝特關於恆星的研究;阿爾弗雷德·卡斯特勒關於原子赫茲共振的研究;以及唐華。
在密密麻麻的攝像機、照相機面前,預定乘坐土星-5號升空的三名宇航員:瓦爾特·施艾拉、沃爾特·坎寧安、唐·埃斯利走出訓練中心,在門口與記者見面。雖然隔著玻璃牆,但記者說的話通過電話線可在訓練中心門口播放,宇航員的回答也一樣外放到記者人群中。
雖然提名名單尚在保密,但大家都覺得,196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候選人大概就這幾個:
「1966年底問世的電子掃描隧道顯微鏡是一項革命性的物理探測技術。與激光冷卻技術相似,唐在公布電子隧顯論文的同時就推出了可商業銷售的顯微鏡,以及數目繁多的專利。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這種顯微鏡就刷新了人們對於微觀世界的認識。」
唐華:「夠了夠了,已經拿了兩次了,斯德哥爾摩也去過了,沒啥意思,在街上轉了一下午都沒找到賣鯡魚罐頭的。」
郭沫若:「那隻好先把這個消息發到貴陽,讓貴州的同志代為傳達了。唐院長什麼時候回北京?」
……
其實這雜誌還漏了巨磁阻效應呢,主要原因是現在市場上銷售的硬碟還沒有過100M的,巨磁阻效應是在硬碟容量突破1G的時候才不得不用的技術。
詹姆斯·韋伯:「這個問題目前也沒有明確的答案,我們只能確信,60年代結束之前一定登上月球。」
……
和上次發射一樣,土星-5號第一級的5台F-1發動機噴射火焰,發射塔、大地,甚至幾百米外的觀察點都感到劇烈的震顫。接著火箭解脫最後幾個固定裝置,110米長的火箭緩緩上升。
魯德伯格抽出紙條:
唐華這次出門的路線是四川-貴州-雲南。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