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邁出第一步
第72章 大新聞預告
「拋開制度的爭吵,這會帶來什麼現象呢?如果四級工和九級工的工資沒多大差別,以後全國就只有四級工,沒有九級工了。就算是九級工的天資,他也樂意用四級工的方式工作,因為這樣的工作方式節省腦力和體力。全國造出來的機器都是跑冒滴漏,勉強堪用,難道這樣的工業生產就是社會主義的未來?」
「八級工九級工他創造的價值本來就這麼多,按照按勞分配的原則,這是他應得的報酬。實際上我們在他所創造的價值的基礎上,還削去了國家的積累率,削去了退休金儲備部分和醫療社會保障所需的積累金,最後還確實為了平衡而下調了八級九級工的收入,這已經下調過一次了,他就該拿這麼多,這是他的合理收入。」
其實朗道實驗艙三個月後就要發射了,但設備調試和第一階段的物理試驗分別交給航天工程師和蘇聯科學院的高級講師完成,朗道——他其實不是試驗物理專家,凝聚態物理實驗由那位精通實驗室操作的高級講師做,輪到朗道上天的時候,主要的最困難的試驗應該已經由高級講師完成了。
錢學森:「我們都很重視這次試射,只有這次試射成功了,才能說我們的登月工程對美國的領先優勢沒有被浪費,而且是一步一步地拉開距離。」
伊爾-62在莫斯科上空繞圈,對準跑道,降落。
這半年時間,BBS開設了蘇聯科學院版,開設了莫斯科大學版,還在生活休閑區開了一個伏特加版。
主要就是中國和蘇聯都希望用「兩度獲得諾貝爾學物理學獎的科學家登上空間站」作為中國和蘇聯航天事業、空間站工程蓬勃發展的一種宣傳,畢竟現在全世界的人都認識朗道教授。
「以前我們的工人技能升職,每升一級工資上漲5到10元,四級工月工資45,五級工50。但工人就算職級不升https://m•hetubook•com.com,工齡到了一定的年齡,工資也會上漲,漲幅也是5塊10塊。」
「柯西金同志,我想先請你看看這兩樣東西。」
用腦力勞動的貢獻差別來當例子會更誇張,可能會讓討論會變得很荒誕,還是用帶技術含量的體力勞動崗位做例子好了。
由於中國和蘇聯火箭製造時間表的詫異,第三次和第四次試射間隔只有三個月多一點點,這可能要讓文昌航天發射中心緊張好一陣子。
「還有一位同志,我忘記是誰了,說,八級九級工的工資這麼高,你們這樣會誕生出一批工人貴族。這又是什麼話?」
「按照那位同志的想法,我們給工人發多少工資,就取決於工人生活需要多少錢,結婚了加五塊,有孩子一個加10塊,兩個孩子加20,老了病多了再加10塊,反正與工人的實際勞動不挂鉤。同志們,這甚至連資本主義制度都不是,這是奴隸制度。」
基本上絕大部分意見都是「捷克斯洛伐克確實應該採納一下中國這邊的成功經驗,建設自己的有特色的社會主義」。
由於BBS網友大部分是各大高校學生,這些學生基本上都是成長於新中國時期,甚至有的本科生是出生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所以,自然而然的,他們一致認為「中國對社會主義陣營以及社會主義思想做出了重大貢獻,我們的經驗就是成功的經驗」。
……
總會計師和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柯西金討論的問題是勞動者報酬問題。蘇聯這時候發現中國的工資制度,職級工資差異在提升,但績效工資帶來的差異化比職級工資還大,早已超過了馬鋼的獎金制度的差異化。不但如此,中國還在慫恿捷克斯洛伐克也採用這種辦法,提升勞動積極性。
在莫斯科,航天工程、載人登月的主要協調工作和*圖*書還是由錢學森主持,唐華到莫斯科之後還得等兩天,會議才能召集起來——中國和蘇聯下一代通用戰術導彈發射系統的會議。
這時候【圖書管理員】登陸上來並且發了一篇簡短的文章:
「XX的,這才一個月,怎麼搞成了這個樣子?是不是捷克斯洛伐克給鬧的?」
「達瓦里希陳,你說的確實是一種理論,但這種理論最後可能會導向社會主義制度的解體,」波德戈爾內說,「當一個工人或者一個科技工作者非常厲害,厲害到某個程度,他獲得的勞動報酬太多,從而讓他的後代不勞動就可以獲得富裕的生活,甚至可以用這些報酬來剝削其他人。」
從第三次試射開始,以後的每次試射都是里程碑:9~10月的第四次試射,中國造的長征-15,是世界上首次讓航天員飛往月球,飛船會成為月球的衛星,繞月運行大約一天之後返回地球、再入大氣層、著陸。
在蘇聯科學院,唐華用上了聯網的計算機,甚至能從莫斯科連回北京的中國工程院BBS。
在莫斯科大學版,唐華還看見了朗道的帳號和他發的文章,他的發貼數不多,每個月會集中回答一次物理學的問題,言簡意賅地指出問題,或者說出應參考的資料,把學生的疑問解決掉,然後就接連二十多天看不見人。
……
從蘇聯竄到工程院BBS來的蘇聯網友,大多也是青年學生或青年研究員。
唐華:「捷克斯洛伐克又沒有什麼壞心眼,他們就是想找個辦法度過難關。而且中國和蘇聯的事情也沒那麼嚴重,我敢說,咱們一下飛機,遇到的場面還會和1月份一模一樣。」
但是,關於捷克斯洛伐克改革的討論,唐華沒看見【圖書管理員】的文章。不但主席沒有,劉主席、總理、李復春、總會計師也沒有在裏面跟進討論。
不過雜誌的「辯論節奏」比報紙和-圖-書慢得多,第一回合的兩篇文章出台之後,下一回合就得是5月底6月初了。
「工人是工人,貴族是貴族。馬克思所描述的工人貴族,是他替資本家打入工人內部,用各種手段瓦解工人運動,站在了資本家的立場反對工運。高級技工幫資本家加劇對工人的剝削了嗎?難道中國和蘇聯的國營工廠也是資本家的企業了嗎?」
12月或69年1月的第五次試射,其實已經允許在較激進的情況下實現載人登月了。但如果走100%保險的正常流程,那還是一次模擬登月演練:航天員繞月飛行,放一個無人登月艙下去試水。
這倒計時還是版主每天手動更新的呢。
唐華進莫斯科大學版,看文章之前先是進版畫面,就是一行倒計時的字樣:
「第二枚N-3在文昌完成了全部場地檢測工作,製造質量可以說比上一枚有本質的提高,」錢學森說,「製造缺陷和不合格項從30多項減少到8項,而且沒有很難調整的複雜缺陷。如果能繼續這樣的技術進步幅度,以後我們火箭試射的成功把握就越來越大了。」
總之就算吵架也是中國和蘇聯的事情,捷克以及捷共懵逼了一陣,就還是繼續做事——按照中國的建議,抓農業抓春耕。杜布切克這個老司機在斯洛伐克的農場還親自開著拖拉機耕地。
「我再說得明白一點就是,四級工和九級工,他們的工資到底應該有多大的區別?別」
「有一個很著名的人物的講話,我把他講話的草稿整理出來了。明天晚上9點發布在讀書版。」
總會計師從兜里掏出兩坨小零件。
「這種閥門呢,美國NASA採購的價格是160美元一個。這個不合格產品,是普通工人加工的,物料成本加上人工成本,出廠價5、6塊錢吧,肯定不能在火箭上用。所以,我們的高級技工製作的閥門,到底一個值多少錢https://www.hetubook.com•com?」
總會計師:「我們此前也強調過,永遠不要認為只用一次改革就可以解決社會主義所遇到的所有問題。在『共產主義奴隸制』和『勞動價值體現在報酬』之間,我們必須選擇後者;選擇後者會產生『高薪酬蔭蕙子孫』的問題,我們應該做的是繼續想辦法,而不是被這個問題嚇得又把車倒回到原來的老路上。」
1968年4到5月,捷克斯洛伐克迷迷糊糊地就按自己的改革(初級階段)綱領開始了改革,中國和蘇聯都沒阻攔,但是中國和蘇聯似乎在進行高層辯論。
為了解釋這種工資制度的合理性,總會計師就在公文包里揣了兩坨零件。
「這兩個零件都是管道閥門,說是在大型火箭上面肯定有這個零件。左邊的這個呢,是合格品,右邊這個其實是不合格品。」
看來大家都還希望把論辯限定在某個範圍之內,不要搞出太大的震動來。
「大新聞預告」
阿法納西耶夫:「6月份的試射還有一個多月就要進行了,這一次可是3名宇航員首次搭乘N-3火箭進行近地軌道太空飛行,肯定要做到萬無一失。」
刷了幾下,唐華意識到現在雖然是莫斯科時間的傍晚,但在北京已經是深夜近凌晨了,上網用戶數已經很少了,於是打算下線。
……
普通老百姓可能看不太出來,這個辯論不是在兩國的報紙和電視台上的,而是在往來的電報中。不過報紙雖然沒有辯論回合,但在雜誌上,蘇聯的最高理論刊物《共產黨人》、中國的《紅旗》,分別在4月底5月初的雜誌上刊登了評論員文章,分別闡述經濟建設的問題。
「距離列夫·朗道教授上太空還有【132】天」
「講話還有錄音,錄音文件明天會放在FTP里。播放錄音要計算機有聲音解碼卡,如果沒有這個設備,可能聽不到原音,各位就看整理出來的文字稿好了。」和-圖-書
在BBS,唐華還看見了一些文章在討論捷克斯洛伐克經濟改革的事情。
「但從剛才那個閥門就看得出來,不同的勞動技能的工人,他的貢獻度是遠遠不止5塊10塊的工資差別的。我們以前的工資制度,就導致了很多工人對提升自己的勞動技能並沒有太高的興趣,當然也有一些工人會努力鑽研技術,但那是出於對工作的熱愛和對職業的熱忱,不可能所有的工人都如此。」
「至於會不會產生領導幹部給自己多發薪酬的問題,說實話,我並沒有覺得在大鍋飯時代領導幹部的薪酬就容易被限制住。」
嗯,蘇聯部長會議,國家計委、蘇共高層的人還很不習慣上網,無論是外網還是蘇聯內部網路。
「剛才波德戈爾內同志說,中國的職級工資差異是不是太高了,按我說,還不夠高,今後還有繼續調整的空間。」
錢學森對現在中蘇之間的意見分歧當然知道,只是平時懶得管而已。春節時他在蘇聯航天工業系統加班了一個多月,現在第二次飛往莫斯科,情況和1月份就大不一樣了。
走出飛機,在機場迎接唐華和錢學森的是通用機器製造部部長阿法納西耶夫,嗯,現在他已經升任部長會議副主席了。機場的歡迎場面果然和1月份一樣,甚至還更加隆重一些。
蘇聯的大學和科研機構連入互聯網大概是5個多月前的事,現在在中國工程院BBS遊盪的蘇聯同志已經不少了,不過其中有一半是在中國工作的蘇聯人,他們早就在BBS註冊帳號了。
兩次無人試射之後,長征-15要搭載2名蘇聯航天員、1名中國航天員飛上天,檢測飛船的指令艙的載人功能以及從太空中返回地球的功能。
「合格品是天津低溫機械廠的兩位高級技工製作的,這種零件光用數控機床都沒法加工出來,得數控機床加上半手動激光校準,然後還要靠工人的手藝,削一刀看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