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民國不求生

作者:宇文郡主
民國不求生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三卷 造黨事業 第十二章 複員戰爭(五)

第三卷 造黨事業

第十二章 複員戰爭(五)

林淮唐說:「……按我們的計算,開發灘涂地雖然需要額外投入更多耕牛、種子、農技、水利和農機的開發費用,然而農業開發的大頭始終是以土地地價為主要支出項目,在這一項上,若開發蘇北灘涂地,支出可以減少到一般情況的二十倍以內,整體計算下來,實行墾屯開發的性價比是極高的。」
林淮唐接著分析道:「近年來上海民族紡織工業發展很快,對於原綿的需求非常高,若在蘇北灘涂區展開糧棉生產,市場是有保障的。何況前清的鹽務官廳被我們用武力消滅以後,蘇北灘涂地一千多萬畝土地便成為無主之地,我們要利用這片土地,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給予原本生活在上面的灶民一定補償,並且解決這少許灶民今後的生活著落。」
「是了,以前朱志堯曾和張謇合夥辦過一家公司,叫做通海墾牧公司,就是在鹽城大豐一帶墾荒。好像當時通海墾牧公司,就是用多建堤、溝排水排鹽的辦法,解決了土壤鹽漬化的問題。」
「……我們要在墾區實行土壤改良,實行圍墾。築堤、開河、建閘是解決防潮、防洪、排澇、淋鹽的主要方法。我們需要修築外堤、里堤與格堤,用以保護墾屯農田受海潮的侵襲。農田都按地形,規劃為區、排,配之以區河、排河。大小河溝與建立在海港的涵閘組成水系,用來發和_圖_書揮降低土壤鹽份和排泄等功效。」
「……江蘇北部淮南鹽區,產鹽歷史悠久,早在漢代就「有海鹽之饒」。宋真宗時,淮南,通州利豐監、泰州海陵監、楚州鹽城監年產鹽達上百萬石之多,以每石五十斤計,摺合也有七千萬。但是南宋以後后,黃河奪淮經蘇北境內入海,大量泥沙淤積,海塗日擴,潮汐不至,鹵氣漸淡,范公堤西亭場紛紛廢置或東移,場灶產量大減。
林淮唐解釋說:「楊師長這問題問的很好,過去幾百年來都沒有人嘗試過在蘇北大規模開發耕地,並不是因為歷朝歷代的人就傻,而是當時確實還沒人想到有什麼成熟的辦法能夠解決土壤鹽漬化的問題。這是一個科學問題,是一個工程技術性質方面的問題,過去幾百年間中國人在工程技術和農業技術方面,缺乏足夠的科學進步,所以解決不了這個問題。但今天不一樣,我們能直接從海外引進學習外國人的科技成果,我可以向楊師長保證,現在的科學技術完全可以解決蘇北灘涂區的土壤鹽漬化問題。」
林淮唐用力說道:「前清時,沿海草盪荒灘的使用權是相當複雜的,這也是前清不能實行大規模墾屯改革的原因之一。淮南各場煎亭草盪使用權,有商亭和灶亭之分。商亭就是鹽垣及其附屬的煎亭草盪均屬垣商,而灶亭則hetubook.com.com煎亭屬垣商,灶盪使用權為灶民私有。
更何況兩淮灶民的逃亡,也導致從事鹽業生產的人員減少,也直接影響鹽業生產的發展。社會黨從清江浦衙門繳獲到的材料里就表明——
但去年辛亥革命時,經過第二師在江北一帶的掃蕩,多數垣商或被公審處決、或已放棄土地逃走,今年我們以華東國大的名義重新核查各亭產權和使用權的時候,也不見有垣商回到本籍認領灶亭。
江蘇省境內的土地地價相對較貴,崑山一帶地價在三十元左右,蘇北地價則低很多,但亦需要十幾元錢,按銀洋一元作銅錢六吊來計算,蘇北一般地價亦在六七十吊錢以上。
原始鹽業生產的衰竭是蘇北沿海灘涂農業開發的前提。鹽業生產衰落原因主要為隨著灘涂面積日益增大,位居腹里的場區因潮汐罕至,土淡鹵輕,茂草日盛,鹽產量逐漸衰減。
林淮唐頓首說:「對,雖然我們堅決反對張謇的反動政治主張,但是張謇開辦的通海墾牧公司,已經證明了這條開發蘇北灘涂區的路子,是完全行得通的。我們要做,就要在張謇的基礎上,做得更好、更完善,規模也要更大得多。」
「……近年淮南鹽產額奇絀,時時脫檔,雖由海岸東伸,潮遠鹵薄,然草荒價貴,實為禍源。灶丁方困苦無告,豪猾又爭墾盪田,和-圖-書兩害相乘,灶丁逃亡多矣。今草一擔,值錢五百文,需兩擔草煎一桶鹽,而商人每桶鹽只給錢九百文,人非至昏極黑,孰甘折閱從事者,毋怪煎丁之廢煎也……」;
到此地步,我們還有必要去保衛兩淮這種極其落後的鹽業生產模式嗎?其實前清已有不少人看出放墾勢在必行,但他們缺乏相關的科學工程技術認知,想不到成熟廉價的土壤改良方式,但我們既然已經掌握了改良土壤的科學辦法,就應該承擔起徹底改變蘇北落後面貌的歷史任務來。」
如果能夠改鹽墾為糧棉的墾屯農業生產,則大部分鹽丁、灶丁也可以擺脫鹽商的人身控制和極重盤剝,不僅凄慘生活可得到極大改變,而且生計情況勢必大大轉好。
而若給予灶民補償費用,並解決其今後生計,按林淮唐的計算,換算為分攤在每畝土地上的話,等於每畝土地花費三吊錢而已。
楊若鈞直言:「書記長說得很有道理,但我還有一個問題。據我的了解,蘇北沿海灘涂區很大一部分土地,都是近幾百年間漲出來的,大概因為成陸時間很晚,所以地里往往含有很多鹽分,這種濱海的鹽漬土地這能用來種糧植棉嗎?」
按照第二師繳獲的江蘇鹽墾材料來看,淮南鹽區製鹽成本高於淮北曬鹽的十五倍之多,同時淮南煎鹽所用燒草數量可觀,每灶一亭其蓄草供煎https://www.hetubook.com.com之地,須十畝甚至數百畝,更是本重利薄,極大地浪費了土地資源。而如果改為種植糧棉,財利遠大於煎鹽,還可以大大幫助解決複員軍人的生活所需。
「……灶丁受商虐,其狀至慘,吾歷諸場,見灶民裸居而草食,脛肘生鹽霜皆成臘肉,問其何以不衣布食谷,則日商人層壘盤剝而剋扣之,日給糧錢數十分耳。蓋范堤鄰近之民,役力于灶下者,無不同此荼毒。自鹽商視之,曾不若犬豕馬牛矣。」
而且兩淮鹽場的煎鹽方式在林淮唐看來非常落後,成本又高,勞動生產率低,並且鹽的產品質量差,銷售價格也低。蘇北製鹽採用的是幾千年一貫制的煎煮辦法,無法與曬鹽技術競爭。至清末也只有呂四等少數鹽場的一部分採用板曬的技術。
來參加執委會擴大會議的人中,還包括了第三師師長楊若鈞。楊若鈞是林述慶的部下,鎮軍出身,籍貫就在蘇北的鹽城,比其他人更熟悉蘇北灘涂區的自然條件。
說話間,工黨原來的領導人徐啟文也好像想起了些什麼,他突然提道:
方聲洞第二師此前在江北極為過激化的行動,是馬日事變的誘發因素之一。但從結果來看,方聲洞當時將兩淮大部分垣商和灶董,從肉體上直接消滅,就使得現在社會黨要實行廢灶興墾的時候,幾乎不需要面臨什麼阻力了。
如淮南中十場,清嘉慶www•hetubook•com.com年間,角斜、富安、安豐、梁垛、東台、何垛、丁溪、草堰、劉庄等十場,共煎鹽80萬引,而到清末的光緒年間,十場僅有三十多萬引,短短八十年間,產量就下降了65%以上。
林時爽也補充道:「過去清朝對兩淮灘涂地有禁墾令,無非是為保鹽業生產而已。但現在兩淮的鹽業生產,是以極其落後的生產方式,佔用了過多數量的土地,而且大部分收入都被鹽商佔有,剩下收入則由於條約限制,要用於償還辛丑條約的賠款,即便我們利用革命軍截留鹽餘,所剩也沒有多少。與其這樣,不如大刀闊斧改革兩淮鹽政,把大部分土地騰出來,用作糧棉墾屯生產,一千八百萬畝耕地,取其十分之一數值的耕地,也能完全解決複員軍人生活之需了。」
明清以後至我們民國,蘇北海岸線東延迅速,隨著海灘的不斷增擴,引灌海水逐漸困難,昔日配煎草盪,產鹽之所,生產受到嚴重影響,再加上上游洪澤湖、淮河經常潰決發水,大水過境,淡流沖洗,以至范堤以西原有煎灶逐步撤併,鹽產量不及歷史上產鹽高峰的六分之一。
所以我們的條件就比前清好得多,只需要解決灶民的生活問題,而不需要面對垣商的挑戰。廢灶興墾,我們面臨的問題主要便只有安撫灶民生活這點,而後上千萬畝土地,即可作為我們解決軍人複員以後生活著落的途徑所在。」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