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東亞公社
第二十二章 阿拉什自治國
但同時,阿拉什黨對於完全的獨立並不積極,哈薩克知識分子們下不了背負上「分裂俄國」罵名的決心,因為在阿拉什自治國的領土上還有為數不少的非哈薩克族,他們更期待著依靠立憲會議將俄羅斯改造成一個「健康的民族國家聯邦」。
從二十世紀初開始,中亞地區穆斯林的武裝起義運動就不僅僅局限於反對俄羅斯族移民和奪回農田、牧地,也帶有很強烈的民族主義性質。在俄國總督和俄羅斯移民者的壓迫之下,哈薩克民族被推進了一條加速形成近代民族的快車道里,如果任由俄國殖民者推動俄國化進程,那麼最終哈薩克人將不復存在,那麼復興本民族文化,發掘其中的傳統來支撐構建成為了先驅們的共識。
「就是哈薩克的叛徒!德國姦細!」
紅軍過河以後,就先以被哈薩克牧民武裝燒毀的俄族移民村落為落腳點休息。官兵們收拾整潔了村裡被燒掉一半的東正教教堂,還從地窖里找出了哈薩克馬匪沒能帶走的牛奶、餅乾、伏特加和茶磚。
還有一些十九世紀、二十世紀常見的民族主義主張,諸如要求哈薩克人和俄羅斯人的司法行政機關分離,各自處理本民族事務,同時採用各自民族的語言進行授課教育。
「哈薩克人把和-圖-書阿拉什汗王當成他們民族的祖先。」董振堂撿起牧民被紅軍騎兵驅逐以後,倉皇落在地上的旗幟說道,「就和我們中華民族的炎黃先祖一樣,阿拉什是帶有神話性質的人物,他既是最早統一哈薩克部落的一個汗,據說同時也是哈薩克早期部落的名稱。」
1905年波及全俄的革命運動也影響到了哈薩克草原地區,也正是這次政治變革促成了哈薩克近代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
奧倫堡處在南烏拉爾山山麓,坐落在烏拉爾河河曲的要津之上,第七騎兵師要是真能打下奧倫堡,那麼蘇俄政權完全可以爭取到同白俄政權划烏拉爾山對峙。
鄧寶珊笑道:「紹仲,你出國前做的功課可真多。」
助祭名叫羅姆阿里德,信奉的是東正教里最為奇葩的一個宗派閹割派。這一教派主張完全禁慾,因此在年紀很小時便結婚,一旦生出了孩子,就閹割掉自己的睾丸,稱之為「小封印」,更狂熱的信徒將陰|莖也切除,叫「大封印」,女性修士則會切除自己的乳|房,象徵去除慾望。
董振堂感慨道:「我給你算一筆賬,人吃馬嚼,再加上運輸輜重的費用,師長,咱們第七騎兵師一個戰士,就需要國內四十個農民的口糧來供養!我們和圖書出國作戰,就要對得起國內省吃儉用的老百姓,幫蘇俄政府在中亞穩住腳跟,這隻能算合格!要對得起供養第七騎兵師的老百姓,我看至少也要打下奧倫堡去。」
「阿拉什黨?」
「瞧,統一牌。」鄧寶珊說。
自從俄羅斯帝國征服哈薩克汗國后,就在這裏設立了草原總督區,並開展殖民活動。大批大批的俄國移民從央俄地區遠道而來奪取了哈薩克人的土地,但在殖民化進程加深的同時,俄羅斯人也為哈薩克土地帶來了一些新的變化。在俄國政府的要求下大片中亞的土地被種植上的棉花,原有的糧食作物被鏟掉,鐵路線分割了草場,大批的中亞農牧民失去了生活來源,飢荒和動亂充斥著中亞的草原和荒漠。
助祭又向紅軍索要了一杯伏特加后,才繼續說道:「高爾察克將軍……呸!我是說高爾察克匪幫竊據奧倫堡以後,白軍、阿拉什黨還有布爾什維克,三方人馬在北方互相攻擊,那裡的局勢可比邊境這裏更亂。契丹老爺,你們是要來幫助布爾什維克的嗎?不瞞您說,其實我也讀過林君漢同志和列寧同志的書,要不是交通斷絕,我早去彼得格勒參加十月革命啦!」
沒過多長時間,紅軍騎士們又從村落廢墟里搜救出了另外m.hetubook.com.com十幾名受傷的村民,其中還包括一名東正教的助祭。
幾名斯拉夫老婦人忙不迭的用俄語管鄧寶珊和董振堂叫做「契丹老爺」,村裡的神甫被哈薩克人燒死,剩下的助祭還是一名閹割派教徒,身體肥碩,講起話來瓮聲瓮氣,討好地稱第七騎兵師的革命官兵們為「同志」。
阿拉什自治共和國的軍事實力很弱,直到1919年年底為止,也只擁有兩個步兵團和三個騎兵團而已,主宰七河草原的真正力量還是地方上的那些穆斯林封建武裝和到處劫掠的遊牧土匪。
第七騎兵師在伊犁河對岸驅逐了一群哈薩克族的牧民武裝,他們人數不多,只是一百多名騎兵組成的散兵游勇,作戰能力未必能比南疆沙漠里的土匪強多少,更不要提第七騎兵師在國內經常參与圍剿的關內土匪武裝。
事實上,在二月革命以後俄羅斯共和國的克倫斯基臨時政府崩潰過程中,原本的草原總督區——哈薩克及其周邊的省份已經事實上成為了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十月革命后,阿拉什黨在1917年12月就於奧倫堡宣布成立哈薩克人的國家「阿拉什自治共和國」,並且組建了阿拉什斡耳朵的人民委員會和新國家的軍隊。
「國家正要推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和_圖_書,國內到處都要用錢,經濟建設是當今咱們中國最重要的一樁事情。可咱們呢?別看只是一個師,但跨過蔥嶺、邁出國門,這樣勞師遠征每多花一天時間,國內老百姓就要為咱們這支志願軍多花一大筆錢啊。」
董振堂失笑,這個東正教閹割派的助祭一副軟弱的模樣,沒想到民族主義情緒還挺強。
裝滿茶磚的木箱上面,用中文寫有「福建統一牌茶磚廠」的商標,俄羅斯人喝的茶葉多是從中國進口,自然也就少不了中國外銷銷路最好的福建茶葉。
1918年5月底捷克斯洛伐克軍團在社會革命黨的宣傳下發動反布爾什維克的起義,自此俄國內戰全面爆發,原本低烈度的小規模內戰迅速擴大,哈薩克地區的混亂和動蕩也進一步加劇,不少白軍部隊湧入哈薩克北部,阿拉什黨的領導人布克伊哈諾夫本身沒有特別的政治立場,只是鑒於白軍在哈薩克北部的勢力更為強大,才帶著阿拉什自治共和國站到了白軍陣營這邊。
鄧寶珊看向遠方:「這暫時算是一個遠大的目標吧!俄羅斯再怎麼說也是一個大國,是一個老牌的帝國主義列強,在邊疆小打小鬧還好說,你說要紅軍走出國門遠征萬里之外,誰有把握?咱們的革命軍隊終究不是一支為了國際爭霸而生
和*圖*書
的軍隊。」閹割教派有很濃厚的邪教氣息,在俄羅斯也不被大眾接受,羅姆阿里德也只有在哈薩克邊境的農村教堂才能當上助祭。
助祭用黃不稜登的手指頭在地圖上比畫著哈薩克地區毀於戰火的地帶,董振堂是保定軍校的畢業生,這趟出國遠征以前,還到哈爾濱專門學了三個多月的俄語,董振堂拉起助祭直接問道:「你知道蘇俄紅軍的部隊在哪裡嗎?」
「阿拉什」這個詞,後來又被引申為「人民」和「部落」的含義,其中的哈薩克部只是阿拉什的其中一部分,另外還有著另外五部分別是:吉爾吉斯、烏茲別克、土庫曼、卡拉爾帕克和巴什基爾。
阿拉什黨相當於是哈薩克人的同盟會,是一個成立於1905年的民族獨立政黨,政治上的主張主要就是哈薩克自治和要求俄族移民歸還哈薩克人傳統的牧場。
肥胖的助祭臉上堆滿諂媚的笑容:「紅軍,對、對,就是紅軍,布爾什維克!契丹老爺,我知道的,布爾什維克正在北方和阿拉什黨打仗。」
在哈薩克人口口相傳的傳說里,阿拉什汗首次統一了哈薩克地區,他統領下的部落被稱為阿拉什六部,是現在所有哈有薩克人的祖先。
只是董振堂注意到哈薩克人舉著的旗幟,上面都寫著代表「阿拉什」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