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民國不求生

作者:宇文郡主
民國不求生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七卷 東亞公社 第三十九章 教育令

第七卷 東亞公社

第三十九章 教育令

中國有解放朝鮮這血盟的友誼,對日本,日本執政的社會黨政府也是接受了中國的大量幫助才奪取政權,但親兄弟明算賬,東亞聯盟理事會不是一個中國拿來把日本、朝鮮變成傀儡國、衛星國的機構,現階段它只是一個國際經濟合作的組織而已,從日朝兩國請來大批教師,一樣要花錢。
林淮唐對國際合作有一個明確的認知,中國需要法國的專家團,也需要日本派來的大量中層和基層技術人員。畢竟不管中國這幾年的發展速度有多快,受高等教育的人群規模實在太小,這不是掃盲班就能解決的問題。
即便中央革命政府已經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接著推廣標準漢字和拼音系統的機會,進行著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規模的掃盲運動,可是認識一些基本漢字並不代表著這部分國民就能夠立刻成為可以參与進社會化大生產,特別是近代重工業工廠的優質勞動力。
至於教師,這是最困難的一件事。
日本呢?日本從1871年開始推行八年制的強制收費教育,由於百姓的經濟負擔過重、學習年限過長、學習內容脫離生活實際等原因,就學率非常低。1879年明治政府以太政官布告的形式頒布教育令,強調送適齡兒童入學是民眾的責任,取消政府對義和_圖_書務教育的補助金,縮短義務教育年限的同時對兒童上學時間有所放寬。這一階段義務教育的規模有小幅增長,但相對寬鬆的教育年限對兒童的入學率起到消極影響。
中學、各類技術學校和高等院校,都還可以往後放一放,但是小學的教育絕不可輕忽,沒有接受最起碼的小學教育的人,是很難適應近代化工業的大生產,在各種基本觀念上都很難融入現代社會。
就是在這樣最不得已的情況下,林淮唐才只好向日本和朝鮮借調了大批的教師人員——清末民初的動蕩對中國的建設影響實在太大,就連朝鮮靠著日本殖民時期為了掠奪資源進行的一點點建設,在教育的師資隊伍方面,按比例來算的話都比中國要強。
這個過程里花費的時間、精力和金錢都不是少數,學習要佔用生產的時間,直接就會導致原定的生產計劃必須降低計劃的效率和延長計劃的時間,更何況要讓勞動者,不論是工人還是農民來參加這些學習活動,本身政府也要給出真金實銀的物質獎勵來,光是靠黨員去宣傳、去鼓勵完全不夠。
直到1886年,日本開始正式推行四年年限的義務教育,家長雖然還是要依據規定向政府繳納學費,但是從1899年開hetubook•com.com始小學教育費就開始由政府進行補助,1900年乾脆免去小學學費,從法律上實現了免費的小學階段義務教育,到1911年中國爆發辛亥革命的時候,日本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的就學率已經達到98.2%。
1911年學部召開中央教育會議,決議《試辦義務教育章程》,規定義務教育的年限為4年,並提出國庫補助義務教育經費的辦法。可是隨著辛亥革命爆發,這一章程也化為泡影,此後袁世凱秉政,義務教育更加是夢幻泡影,直到中央革命政府成立以後,政府在教育方面,主要的精力也是集中在大眾掃盲運動上,對於義務教育雖然提出了五年的教育年限,但同樣缺乏足夠的人力物力貫徹下去。
實際上由於日本教師階層的生活收入水平,一般而言都比中國的同行要高一些,能夠讓日本派往中國支援的教師,全部按照中國教師的平均薪資水平支付薪水,就算是中國和日本兩個社會主義國家之間國際主義友誼的體現了。
按照中央在第一個五年計劃里的規劃,從1920年開始,林淮唐希望到1925年就可以達成全國範圍內公立小學數量擴大到三十萬所以上的目標。
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也是這https://www.hetubook.com.com時期中國教育體系的一大特點。不僅是大學這樣的高等院校如此,就算是小學也包含了大量的實習內容,同時企業、公司、商店、工廠和農場里,每周也都會花費大量時間開辦夜校、速成班這類組織和活動。
這幾乎是要在短短五、六年間,就在中國現有小學基礎上,再把小學數量翻一番。
更何況教師、教具、教室要花的錢,錢還要更多。
1902年清政府公布了張百熙擬定的一系列《欽定學堂章程》。其中《欽定小學堂章程》規定「兒童自6歲起受蒙學四年,10歲入尋常小學堂修業3年。俟各處學堂一律辦齊后,無論何色人等皆應受此七年教育,然後聽其認為各項事業」,但這個學制並沒有真正實行,清廷當然也根本沒有這個人力物力來推行義務教育。
在認識一部分基本漢字的基礎上,接著還要接受小學以來的種種教育,灌輸入現代民族和國家的觀念,理解近代工業的時間標準、工作理念……林林總總,絕非短時間內可以一氣呵成,畢竟就算是按照現在中國實行的小學五年制教育模式,到1920年,絕大部分省份甚至連第一批小學生都還沒有成規模的畢業。
至於師資上的差距,中國和日本之間差距就更加懸殊。
和圖書日本則在1871年開始,就已經完成了師範學校、高等師範學校和教員養成所三種師範教育機構的培養體系,不管是教育質量還是師範畢業生的數量,直到1920年都還是遠遠領先於中國。
到1920年,全中國接受過高小教育的國民數量還是太少,其中大部分人也都有自己相應的科研和生產任務,即便發揮主觀能動性,讓他們晚上到夜校去做兼職,且不說這會大大影響這部分人的正常工作安排,即便勉強去做,也還是填補不上全國師資力量的嚴重缺口。
舊有的私塾、寺廟、族學,早在前幾年的土地革命里就已經泰半被改造為了新式的公立小學,靠著這一改造紅利,在1915年到1920年之間,中國的公立小學也確實出現了一個數量上急劇增長的時期,但在質量上,這些簡單由私塾改造過來的小學,本身也嚴重缺乏師資力量,偏遠地區的公立小學里繼續用千字文上課的情況也很常見,不少教師自己也同樣對近代化的世界觀、工業社會的生活理念一知半解。
教室還好,最不濟的情況露天也可以解決,沒有條凳大家就直接坐在地上。教具的話,黑板、粉筆是小問題,條件艱苦都能設法從簡解決,問題是教科書,就算再從簡,使用最差的紙張和油墨去印刷,也www.hetubook•com•com要佔據全國出版社的大量印刷設備,即便如此,到最後還需要通過東亞聯盟理事會的渠道,花費了大量資金向日本委託了一系列的印刷項目,才勉強能夠解決。
所以一五計劃在教育方面,從一開始中央就討論好了要向日本大規模借調師資隊伍——可這,讓這麼多日本的師範生來中國的師範學校執教,甚至是直接到中國的中學、小學任教,真的沒問題嗎?
單純就工業產值而言,中國和日本的差距其實很小,經過社會黨這幾年的建設,到1920年中國的主要工業指標產量差不多都達到了日本的八成或是超過了日本的八成。兩國最大的差距,反而還是在教育方面,日本早已搭建完義務教育的體系,中國在這方面則幾乎是剛剛正式走上賽道。
清廷從1904年才開始設立近代化的師範學堂,可是直到現在,中國公立小學的教師一部分來自新學校,一部分是曾負笈歐美、東洋留學歸國的學生,另外相當大一部分卻還是受封建傳統教育出身的遺老塾師。
但是,中央革命政府也不可能就這樣乾等下去。
物質獎勵雖然很少,一般就只是來上課的人可以管頓飯,有時候甚至連這樣的一頓飯都很少,只是發個饅頭而已。可每時每日如此,全國各地都如此,加在一起,也不是一個小數字了。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