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民國不求生

作者:宇文郡主
民國不求生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九卷 新秩序 第一百二十三章 次帝國主義

第九卷 新秩序

第一百二十三章 次帝國主義

在中國的南方,主要的勢力是像德國、荷蘭和澳大拉西亞這樣的帝國主義勢力,另外一些小國,如暹羅、緬甸,和印度各邦,歷來備受帝國主義勢力的欺凌。以德國為首的殖民者向來與中國關係惡劣,所以中國在這一區域輸出革命,就有著從帝國主義勢力手中推動民族解放的道義性,較容易爭取到本地民眾的支持,在印度和緬甸便都是如此。
次帝國主義並不是「二流帝國主義」或者「比較弱的帝國主義」,而是像巴西、印度、南非、澳大拉西亞這樣在殖民帝國內部尋求地區霸權的力量。
而殖民地最終被改造並以現代國家的身份獨立出來,其同樣需要維護現代國家維持的生產關係和成本,而其工作重心從前帝國主義「維護殖民地到本土的航線」變化為「推進新國家本土的現代化」,故其會呈現出比前殖民帝國更加深層次的殖民,即「次生帝國主義」。
德國在一戰中摧毀了這兩個殖民帝國以後,忙於接收英俄的殖民遺產,騰不出手來干預中亞局勢,所以這些國家終於獲得了近代以來難得完全獨立自主的好時光,當地的民族主義勢力因此日漸強勢,形www.hetubook.com.com成了一種非常反感外部強權干預的氛圍。
正當前線的哈薩克軍隊死守奧倫堡,紅軍第五兵團急速動員準備奔赴中亞前線參戰的同時,外交戰線上的工作也在有條不紊的推進當中。
不過以印度獨立以後的國力和所面臨的局勢來看,這顯然只是痴人說夢的幻想,印度當不成大英帝國之子,甚至就連大英帝國的管家也當不成了。
不管是對外進行革命輸出,還是更大規模的軍事合作,幾乎都集中在南方,當然最終中國也收穫了非常驚人的成果:依靠派遣志願軍和軍事顧問團推動了孟加拉自治共和國、山南聯邦共和共國的獨立,依靠經濟援助和政治、文化、教育方面的合作交流,又推動了暹羅轉向左翼政權,通過直接派兵參戰,推動了婆羅洲共和國聯邦和菲律賓人民共和國的獨立……
帝國主義進行殖民統治的目的在於維護以帝國本土為中心的殖民地經濟,無外乎保護原料產地、沿海港口、航線等與帝國本土聯繫在一起的地區,而並不一定對廣袤的內陸地區和原住民人口眾多的地區有進一步殖民、改造與建設和_圖_書的需求與成本。
國大黨政權不要說是繼承大英帝國的「環印度洋帝國」,就是在印度本土,它也需要面臨南方的英印軍政府的殘餘力量,在東方又遭到中國支持的孟加拉解放軍致命一擊,不得不徹底退出了孟加拉灣沿岸地區。
林淮唐可不是自大狂,他不相信給阿富汗人民送去幾百箱《林選》、《林語錄》,就能成功推動當地取得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
國大黨想要把整個印度、緬甸、阿富汗、海灣地區都納入到印度共和國的勢力範圍之中,如果可能,他們肯定希望能夠繼承大英帝國在印度洋上的全部遺產。
烏茲別克人統治中亞,雅庫特人統治北亞,是沙俄定下的規矩,沙俄帝國崩潰以後,這些民族卻還是想在當地繼承沙俄時代遺留的統治秩序。
阿拉什共和國在過去的二十年時間里,始終都和中國維持著非常友好和睦的外交關係,阿拉什共和國每年都會向派去人數達到上千人的留學生訪問團,在經濟、貿易領域也都和中國有著非常深度的合作——不過也僅限於此了,再進一步的軍事合作和駐軍問題,這麼多年都沒能談成。
二十年代末和三十https://m.hetubook•com.com年代初,中國把主要的精力都用於推進東共聯各成員國一體化的事業上,為此,中國在對外關係方面的精力差不多都用在了東南亞和南亞地區。
林淮唐也是考慮到中亞地區的這些國家工業化水平都非常低,民眾受教育程度也很糟糕,即便是阿拉什共和國這個左翼進步政權,國內社會的主要結構也還是以部落為主,像布哈拉、阿富汗這些國家那就更不用說了,歷來就是「帝國墳場」,處理稍有不慎,就會變成一個世界級強國衰落的起點,就連全盛時期的英國、蘇聯、美國都在這裏栽過跟頭。
可以說得上是成績喜人。
而在西北方向,國大黨人還沒來得插手干涉阿富汗、布哈拉和阿拉什共和國的內政,巴基斯坦的獨立就徹底斷絕了印度國大黨影響中亞地區的渠道。
像巴西遭到葡萄牙的殖民,但在葡萄牙帝國的殖民體系裡,巴西的土生白人又代理葡萄牙殖民者統治著許多印第安人和黑奴。
社會主義也是需要基礎的!這些國家連封建社會都還沒發展成熟,遍地部落,宗教氛圍濃厚,交通條件極端落後,地理地形又非常崎嶇難行,社會主義不是和_圖_書基督教的五餅二魚,沒辦法在缺乏革命土壤的國家憑空造就一場革命。
印度正是如此,在大英帝國的殖民體系裡面,印度人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印度為英國在加勒比、東非、東南亞、太平洋的統治提供了大量商人、勞工、基層公務員、警察、軍人——比如中國人非常熟悉的印度阿三,就源自於英國在華租界的印度裔巡捕。
殖民地獨立為新生的國家,不一定代表著殖民體系的滅亡,而代表著殖民體系深化到了更加深入內陸的地區。只要種子存活飄散,野草每年枯萎卻永不滅亡。
所以當大英帝國崩潰以後,剛剛幸運獲得獨立的印度國大黨政府,便很快希望能夠繼承英屬印度的全部領土,甚至希望能夠繼承大英帝國在印度洋的全部領土。
在中國的西北方向,形勢則不然,自從大英帝國的海外殖民體系崩潰以後,好不容易獲得獨立的印度國大黨政權一度希望繼承大英帝國在中亞地區的影響力,這也就是印度國大黨人心心念念的「次帝國主義」了。
這就給中亞地區帶來了一整個二十年的和平,阿拉什共和國、布哈拉汗國、阿富汗王國、伊朗王國、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和圖書…這些中亞、中東地區的國家,過去處在沙俄和大英帝國兩大列強的勢力夾縫裡面,生存極為艱難。
二十年代中,林淮唐是曾經顧及過西北方向和南方方向的形勢不同,所以做出了不太一樣的戰略考量。
英屬北美僅僅滿足於阿巴拉契亞山脈以東的沿海,而獨立后的美利堅合眾國則要一路西進到太平洋;英印帝國不屑於整合南亞次大陸大大小小的土邦屬國,而獨立的印度共和國在強制整合了南亞所有的君主國之後更加猛烈地擴張南亞的宗藩關係;西班牙帝國無意在廣大的美洲殖民地建立統一的民族認同理念,而墨西哥、巴西、哥倫比亞、古巴則紛紛狂熱地要求恪守傳統生活方式的原住民皈依「混血、現代的新民族認同」。
另一個時空蘇聯的前車之鑒,足夠讓林淮唐對中亞地區謹慎再謹慎了。
埃及也同樣想繼承大英帝國的影響力,想要接管英國在蘇丹和紅海地區的勢力範圍。
就連東共聯的內部,也有諸如婆羅洲華人與當地馬來人的矛盾,獨立以後的越南還是想在柬埔寨和寮國這兩個同屬東共聯成員國的國家裡擁有特殊影響力,日本也存在著希望和琉球建立特殊關係的右翼思潮……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