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新秩序
第一百二十四章 阿富汗革命?
農業合作化和大規模興建現代化的水利設施也是如此,明明是對阿富汗人民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事情,可是一經推行,卻引發了阿富汗民眾更加激烈的叛亂。
因為在阿富汗的社會結構和社會發展階段裏面,他們的國家還沒有達到封建社會晚期或資本主義社會那樣貧富差距高度分化、階級分化嚴重的地步。
蘇聯在阿富汗也搞了土地改革,從各大地主手中收回了近80萬公頃土地,所獲土地被分給了13.2萬戶農民家庭,還搞了農業合作化改革,把阿富汗100萬戶家庭組成了4500個農業合作社,並且為了爭取群眾支持,蘇聯也不厭其煩向阿富汗農村派出了大量工作隊,向人們宣講什麼是共產主義,以及人民民主政府將為他們做什麼,每個村子都建立了委員會,蘇聯還投入巨資幫助阿富汗的農村通電、通水、修路、修建醫院和小學……
可是,阿富汗農民並未認識到什麼階級利益,民族出身、部落關係與宗教信仰才是他們認同的起源。他們覺得,自己和地主並非階級敵人,而是血脈相連的親戚,在阿富汗人眼裡部落關係是真正比階級關係更重要的東西。
家中老人故去,兒
和-圖-書
女卻只能接待少數弔唁者,只能為他們提供寒酸的食物。按照阿富汗人的觀念,如此寒酸的喪禮無異於辱沒家門。民初的西北五省區概念,發展到現在,已經逐漸演變成了新疆、青海、甘肅、寧夏、陝西、科布多、綏遠、七河的西北八省概念。這八省在清末民初以來,就以經濟衰落、自然災害頻繁、苛捐雜稅嚴重、教育落後、鴉片橫行聞名全國,社會發展狀況非常糟糕,比起中亞不少國家、地區來講,可能也強不到哪裡去。
為此,他們甚至有些心懷愧疚。土地改革之後作物歉收,飢荒接踵而來,有關水源的爭端看起來永無休止。農民們還非常擔心自己會受到土改這宗「罪孽」的拖累,在死後墮入地獄。再加上禮金不足造成的婚事不遂,又讓不少男性感到雄風受挫。重重困難之下,民怨自然沸騰。
阿富汗氣候乾旱,沒有水的滋潤和灌溉,田地即便均分到戶,也無法促進生產,水的管理需要複雜的合作。幾百年來,鄉村地區的阿富汗人摸索出了一套找水、取水和馭水的傳統辦法。他們開鑿井渠、壕溝,還在地下開闢了密密麻麻的坎兒井。這些傳統的水hetubook.com.com利設施並不先進,卻絕對行之有效。但這需要得到相應部落社會角色的支持,並與宗教、民間傳統交織在一起。
而且社會黨人接手西北八省以後,還遭遇了西北自清末以來數量最多也最頻繁的自然災害,旱災頻發不說,冰雹次數極多,就連地震也比往常更為頻繁。除了震驚全亞洲的海原大地震以外,在1912年以後西北八省還發生了其他較小的地震六十多次,加之水旱災害,地方貧瘠,想要發展起來簡直是難上加難。
蘇聯也不是完全對這些危機無動於衷,他們運用了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從從階級鬥爭的角度對阿富汗社會進行了嚴格分析,判斷蘇聯聯合占阿富汗大多數的底層民眾,領導人民是可以打倒那一小撮剝削階級並獲得鬥爭最終勝利的。
比如說蘇聯在阿富汗取消了所有農民債務,又嚴禁高利貸,結果呢?
蘇聯佔領阿富汗全境以後,頒布的大多數法令都極具進步意義,甚至可以說是非常偉大。例如,婦女的地位得到提高,嚴禁父親支配女兒、丈夫支配妻子,禮金與童婚也被視為非法,取消農民欠地主的所有債務,宣布以土地作為抵押的高利貸和_圖_書非法,還為個人擁有土地的面積規定上限……
但在此後的二十年間,林淮唐還是投入巨資,徹底改變了西北八省區的社會面貌,僅交通基建一項,就前後投資達到幾十億元之巨,使西北八省的鐵路、公路數量,達到了佔全國道路比例15%的水平。
水源之爭導致鄉村社會的人際關係十分緊張,而且傳統觀念與宗教習俗根深蒂固,就連改革的不少受益者都覺得,自己獲得的土地本就該是地主的產業。
為滿足傳統社會諸多關鍵需求而建立的社會機制被一應廢止,蘇聯雖然也想設法建立新的機制來滿足這一需求,然而那需要時間、需要威信、需要更多的資源投入,偏偏蘇聯在阿富汗又面臨著各種改革一旦進入深水區就會越改阻力越大、反彈越大的情況,蘇聯在阿富汗的威信和資源投入也因此被大量消耗,更難以把改革貫徹下去。
二十年代初時社會黨中擔任西北大區國大常委會主任的喻培倫,就曾經有一個悲愴的比喻:「中國內陸到底有多落後,可以如此形容:不但血量不足,更糟的是,連血管都沒有。」
自二十年前紅軍進入西北邊疆地區以來,不要說是深入中亞發展,即便是在m.hetubook.com.com河、疆兩省,林淮唐處理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問題時,也都非常謹慎。
蘇聯那套說辭完全無法平息民憤,一項項旨在推進社會公平的施政措施,反倒在阿富汗給蘇聯帶來了無窮無盡的麻煩。
清廷和北洋政府對西北地區的治理極為失敗,全西北除陝西省略有十幾公里的鐵路以外,交通基建就可以說是一無所有。公路的狀況比鐵路略好一些,但也好的有限,西北的道路仍然主要是大車路和馬路,所謂的汽車路,實際上也不過是比大車路寬闊一些的土路罷了,各省之間溝通極為困難,喻培倫當時給中央的報告就說:「西北各省間交通時遠過於環遊世界。」
結果呢?
阿富汗的社會發展水平,說到底根本就達就不到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最低限度,蘇聯越是在阿富汗推行各種進步改革,越是會引發阿富汗地區的動亂,結果就是蘇聯陷入了一場找不到敵人的漫長戰爭,流幹了一個超級大國的鮮血。
窮人舉債通常為了兩件大事:年輕男子娶妻需要一大筆錢,家裡有人亡故得籌巨款辦喪禮。既然新法嚴禁高利貸,地主和富商乾脆收緊錢袋分文不借。如此一來,年輕人負擔不起結婚的費用,就連體和*圖*書面的白喜事也成了富貴人家的專利,窮苦百姓的身後事只能寒酸可憐,就連中等富裕家庭也為葬禮不周而苦惱不已。
災害頻發、經濟衰落、苛捐雜稅、教育近無、交通落後,如此衰落的經濟,想要發展起來,並以此為基礎進一步經略中亞,對於當時的中國政府來說,其難度無異於登天。
可以說一支紅軍、一個共產黨政府能做的事情,蘇聯在阿富汗差不多全都做了。
理論上來說,蘇聯幫助阿富汗推行取消債務和高利貸的改革,應該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然而,事態的發展並不如人意。
在另一個時空,共產國際指導中國革命的時候,一通瞎指揮,中國批判他們不懂中國國情,生搬硬套蘇聯的經驗,那當中國開始對外輸出革命的時候,林淮唐也很清楚他不能迷信中國革命的經驗,這些經驗到了外國很可能根本就行不通。
普天皆反。
過去,地主通過借貸巧立名目,將當地的窮人、親戚和僕人牢牢束縛在農奴般的奴役之下。雖然伊斯蘭教法明文禁止債權人謀取利息,不過,地主仍有辦法規避教法向窮人放高利貸。不少毛拉也和地主沆瀣一氣,成了盤剝農民的幫凶。農民難以償還高額利息,不得不把土地抵押給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