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新秩序
第一百四十八章 北極圈
河道兩旁還有不少木質哨塔型的堡壘,在俄語中稱之為「острог」,大意為河邊堡,這些木質塔樓非常簡陋,而且年代久遠,不少哨塔都能追溯到沙俄時代,當年沙俄的殖民者憑藉於此,向當地的涅涅茨人和漢特人徵收牙薩克,也就是強迫游牧民族繳納皮毛作為貢賦。
卡爾梅克騎兵團沒有辜負伏羅希洛夫的期望,在察里津戰役里,戈羅多維科夫將騎兵和戰馬一起安置在有裝甲防護的列車車廂里,旁邊還有野炮和重機槍提供火力支援,這種號稱「騎兵戰車」的怪物沿著環城鐵軌巡邏,有效遏制哥薩克騎兵的突擊。
鄂畢河位於西伯利亞西部,具體|位置是在西伯利亞三大河最西側,注入北冰洋鄂畢灣,雖然知名度並不高,但鄂畢灣卻是世界上最長的河口。
「卡爾梅克騎兵又一次打到了北冰洋來,來,您看看,戈羅多維科夫同志,那就是北冰洋啊,想來我們中國今天應該是沒有幾個人能夠親眼一睹北冰洋的景色。」
不過現在時間還在1938年的盛夏,也許大多數人對於鄂畢灣這種極北之地的印象,都是終年降雪的冰封之地,但實際上七八月份仲和圖書夏時節的北極圈內,風光要比多數人想象的更為鬱鬱蔥蔥。
河道兩旁樹木不多,多為長滿青草的河灘,不過無論樹還是草,在北風吹拂下都是一片綠油油的模樣,甚至於翠綠欲滴,讓人一點都聯想不到這裏竟然已經是處在北極圈的範圍之內。
所以當蘇軍在俄歐地區戰敗以後,卡爾梅克騎兵團也堅定選擇了站在蘇軍這一邊,許多卡爾梅克騎兵都犧牲在了殘酷的長征裏面,後來戈羅多維科夫跟隨斯大林突破重重圍堵打到了中亞一帶和布瓊尼匯合,以後就被編入布瓊尼的草原騎兵軍里。
雖然蘇軍和紅軍在亞馬爾涅涅茨州一帶部署的兵力數量非常少,可相對的,紅軍當面的白軍北烏拉爾方面軍兵力同樣薄弱,整個方面軍的一線野戰軍兵力還不到二十五萬人,且其中大多數人都聚集在南方靠近秋明要塞區的蘇爾古特一帶,在北方的鄂畢灣一帶軍隊數量自然更少。
可不管怎麼說,這裏已經是紅軍軍人所到過的最北一點。
從鄂畢灣向北望去,就是一片波光粼粼的蔚藍色海洋,由於還處在盛夏時節,其實站在河灣內向外看是看不到任何浮冰的和圖書,乍看之下和渤海沒有多大區別,甚至還不如白乙化十分熟悉的鯨海也就是日本海那樣有北域風光。
當時大多數哥薩克都參加了白軍,不過大部分卡爾梅克蒙古人則在戈羅多維科夫的組織下,成立卡爾梅克騎兵團,接受布爾什維克阿斯特拉罕地區黨委的領導。
蘇軍第四邊防旅旅長戈羅多維科夫是個卡爾梅克蒙古人,他就是當年沒有跟隨土爾扈特部東歸中國而選擇了留在沙俄伏爾加河下游地區的那部分蒙古人後裔。
但是在十月革命以後,由於列寧採取了比較寬鬆的民族政策,所以像戈羅多維科夫這類俄羅斯的少數民族軍人權衡利弊以後,就選擇了加入紅軍。
在這條偏僻又無人關注的戰線上,隸屬於蘇軍第四邊防旅的這兩個營,也因此成為了第二次紅白內戰當中,第一支打進了白俄境內的蘇俄軍隊。
在俄羅斯的歷史上有一個特殊的詞彙——「韃靼枷鎖」,專指13至16世紀蒙古軍事貴族對俄羅斯的統治。這段刻骨銘心的歲月,使俄國掙脫「韃靼枷鎖」並轉而控制大批蒙古部落後,又以更強硬的手段來對付昔日的征服者,很多蒙古人被迫
https://m.hetubook.com.com
加入沙俄軍隊,戈羅多維科夫也是如此,他被迫加入俄軍以後還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1916年身負重傷以後才退伍。至於說為什麼鄂畢灣的知名度如此之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的位置實在太過於偏遠,而且還不是一般的偏遠,而是偏遠到了極點,直接偏進北極圈裡面,冬天在河灣上還能非常清晰的看到北極極光。
只是即便如此,白軍對鄂畢灣附近地帶的防禦還是過於鬆懈,白軍北烏拉爾方面軍總兵力比起中亞方面軍和南烏拉爾方面軍來說要少得多,可是比起當面的蘇軍和紅軍來說就富裕很多,結果卻完全沒有重視鄂畢灣一帶,以至於蘇軍僅僅用了兩個營的兵力就佔領了這處全世界最長的河口。
鄂畢灣的河口處,還停留著幾艘幾木質的艦船,上面都飄揚著屬於遠東蘇維埃共和國的紅旗,在鄂畢灣朝北稍遠一點的河口小島近處,則能看到一艘炮擊以後已經觸礁半毀的木質炮艦,從艦艏裝潢的雙頭鷹紋飾能夠看出那是一艘屬於白俄軍隊的艦船。
幾百年後,白俄軍隊再想依託這些木質的何邊堡防守鄂畢河,那當然是毫不可能了和*圖*書。
很快,蘇軍第四邊防旅和紅軍派往亞馬爾涅涅茨地區支援的一個戰鬥工兵連和一個摩托化步兵連也都趕往鄂畢灣方向,因為河口一帶較易於渡河,而且這裡在夏季時還能在近岸地區利用船隻進行運輸,補給狀況要比北極圈內的其他地段好不少。
正當戈羅多維科夫等卡爾梅克人進退失據之際,率紅軍第5軍殘部從烏克蘭撤來的伏羅希洛夫收留了他們,將他們安排在自己的裝甲列車上。幾天後,斯涅薩列夫還是認為這批蒙古人不可靠,伏羅希洛夫語氣生硬地頂了回去:「卡爾梅克騎兵團比你的機槍大炮更能保衛察里津。」
當這些卡爾梅克人把蘇軍紅旗插到鄂畢灣的白軍哨塔上時,中國紅軍在北線戰場的代表北方戰區政治部副主任白乙化也不禁發出一聲感嘆:
戈羅多維科夫則興緻缺缺的搖搖頭:「真可惜!南方正有幾十萬、幾百萬軍隊在打仗,咱們卻只能在北極圈看海……這真可惜,白同志,從鄂畢灣哪怕是只到阿爾漢格爾斯克也有一千三百多公里的距離,而且就以北線的交通條件和後勤狀況,誰也不可能真的走過這一千三百公里路。」
有地質學家曾推測亞馬爾涅和_圖_書涅茨地區很可能蘊藏有幾十億噸石油,但這裏位於西西伯利亞平原的極北地帶,地域的50%在極圈內,全部屬於永久凍土帶,氣候嚴寒,一月份的平均氣溫能夠低到零下三十度,完全不適合外來居民長期居住。
1918年,哥薩克白衛軍逼近伏爾加河下游的交通樞紐察里津。在萬分火急的情況下,卡爾梅克騎兵團聞訊后第一個趕來支援,察里津城防負責人、北高加索軍區司令斯涅薩列夫懷疑他們是姦細,用碉堡和電網阻止他們進城。
北極圈——
等到第一次紅白內戰結束以後,大部分卡爾梅克人都選擇了解甲歸田,投身和平建設的事業當中,唯獨戈羅多維科夫作為蘇俄的邊防軍人,繼續默默守護在北烏拉爾的冰川雪原之上,直到第二次紅白內戰的戰火重燃之際,他又帶領一群卡爾梅克人跨上戰馬,奔赴戰場參戰。
不過這也很正常,鄂畢灣只有在夏天的短短兩個月時間算得上「出海口」,而且很可惜,這一出海口的出海方向是直接面向北冰洋,毫無軍事和經濟上的意義,等到八月過去以後,河灣還會迅速冰封,再之後這裏的氣溫就會急劇下降到不合適人類長期居住的零下好幾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