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明夷
第三十七章 再論江漢攻略
不久歧豐來信,稱將率三千騎下隴,每騎皆有從馬兩匹。楊忠得信大喜,先期到穰城,一邊收攏舊部,一邊等歧豐。
歧豐點頭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元帥所言極是,讀史之人見古人行徑,總覺得不過如此,若換了我又該如何等等。哪知古人身處其時其地,臨機應變是何等的不易;大軍前行,種種準備和處置的細則,又是何等的重要。」
九月,中軍出長安,前鋒已過陝。而中秋以來,連逢秋雨,直到初冬亦連綿不止。洛陽以東,道路泥濘不堪,各州守備又甚嚴。戰事遂僵持無進展。西魏軍士多得傷寒,馬驢也多病死。十月底,傳齊主高洋將親戎三十萬大軍來救。西魏軍中,則開始流傳大統九年邙山苦戰的慘況,漸漸軍心搖動。宇文泰聽說高洋親總六軍,軍容嚴盛,嘆息說:「高歡不死矣。」
宇文泰回沙苑后,長安留守宇文導、李虎來拜見。宇文泰聽說李虎扶病親來,甚為感動。諸貴宴飲數日後,諸軍各歸駐地。席間,宇文泰對李虎說:「虎生虎子,你家三郎見識不凡啊!」李虎緩緩對道:「效命疆場,建策廟堂,臣家不分賢愚,只知道盡忠社稷這個本份。」念及李家大郎、二郎都戰死沙場,宇文泰對李虎口頭允諾,他日將授李岐豐更大的軍職,他又表奏李虎的庶子李璋(阿須拔)為奉騎都尉。
楊忠不等相府答覆,已先期帶兵出武關奔穰城去了。大統十七年和_圖_書新年,楊忠在順陽修整,接到長安的答覆。宇文泰對其建議照準,將以李岐豐為都督,行台左丞,下隴支援安陸。
信中暢談西魏對隨、安、竟三地佔領的合法性,乃是與湘東王蕭繹「換質誓盟,詔告天地」所得。又對邵陵王恢復淮南之舉表示理解,稱「淮南素為江左屏障,近來因侯景構逆,東人乘其後,以至破碎」,建議邵陵立足汝南,向東發展,「漸圖光、霍,逐次淮西」,這樣才能「他日振旅過江,逐清膻魈」,然後「北守淮境,西通巴、蜀,各保其土,重光天監以來之太平」。信中又說自己——
楊忠看歧豐寫的是「攻其不備」,不禁捋須而笑。
由於此事利益糾葛太多,眾人不好進言,只待宇文泰最後抉擇。到了十二月底,宇文泰叫來盧柔,命之執筆。他沉吟片刻,對盧柔說:「攻略東南,須有猛將,看來只有起用此人了!」就命盧柔起草,表奏大將軍、陳留郡公楊忠為大都督,督荊州諸軍馳援安陸。不過他並沒有授予楊忠荊州行台或者東南道行台之職,仍然維持楊忠行軍職,荊州刺史長孫儉行民政的局面。
歧豐不解問:「事先打招呼?怎能讓他不擔心?」
這樣就一直拖到了年底,這個時候接到安州刺史馬祐的軍情急報。原來梁朝邵陵王蕭綸從東人手中奪回了汝南,他收集士卒、修繕城池,目標直指西魏人控制的安陸。自從西和*圖*書魏奪取安陸后,就划為安州,以馬祐為刺史。因為江陵的湘東王蕭繹已向北齊稱臣,此時蕭綸又在背後屯軍,安陸面臨兩側壓力,已經是岌岌可危了。安陸一丟,隨郡立刻不保,漢東的竟陵勢必難以獨立支撐。剛剛打開的江漢局面,重又將變得對西魏不利。
最後還說——
楊忠反問:「你道該如何呢?」
故而——
十一月,西魏軍在弘農北造浮橋,大軍自此逐漸分騎北渡。十一月中,宇文泰至建州,慰勞儀同三司、建州刺史楊摽。不久,宇文泰諸軍再從蒲阪渡黃河返還關中。洛陽、平陽以東之地遂被北齊奪回。
歧豐看他寫是「襲」字。
信里辭藻豐潤、大為可觀。蕭綸閱不過十數句,就脫口道:「想不到北虜之中,竟有如此溫雅之士。相比侯景,真是天地之別啊!」
楊忠說:「這正是我的意思。不過大軍下隨郡、安陸,邵陵不可能不知道。以其讓他震恐猜測,甚至委身東人。不如事先跟他打好招呼,這樣我們去安陸的時候,他也不會過於擔心了。」
十二月間,宇文泰在沙苑處理軍政事務。他一直挂念南進之事,思慮合適將帥。南面諸將之中,漢中方面有達悉武,上洛方向有王雄,皆一時之選。唯獨江漢方向,長孫儉長於民政,拙於軍戎,這一處的帶兵大將人選,一直是宇文泰的一塊心病。東討北齊之前,他本擬任命大將軍賀蘭祥為荊州刺
和圖書史,代替長孫儉總攬東南。但又擔心盛洛(賀蘭祥小字盛洛)年紀太輕,不能擔當如此重任。
楊忠拍拍歧豐的胳膊,小聲說:「我準備派人宣告隨、安等漢東各州,就說朝廷是以你為大都督,行荊州軍職。自始至終,不提我的名字。然後煩你修書一封給邵陵,言語之間透露守境安民的意思給他。等我們到了安陸,我自有主張。」
楊忠這次挂念李岐豐,固然有歧豐長於戰略、曉暢古今,參謀軍事正好與自己豐富的戎馬經驗互補的緣故。但同時,他也有較為現實的考量。原來朝廷實撥給楊忠的長安軍四千人,只有半數有馬;荊州軍本來缺馬,雖楊忠留在荊州的千余高平骨幹還在,不過軍馬問題確是大麻煩。而李岐豐常年高平牧馬,今年更請原州外兵史李玄策參与高平馬政,引入金山突厥馬種,馬匹收穫頗豐。而要在漢東馳騁作戰,高平軍馬乃必不可少之先決條件。
笑罷,他對歧豐說:「我總結半生征戰,能克敵制勝的,就在這個『襲』字上面了。你且先不要談兵法上怎麼說,這個『襲』字卻不是紙上的。我要能偷襲制勝,自身必得來去自如,這好馬則是必不可缺的;再則為將者須得果敢大胆,走旁人不敢走之險路,善用惡劣之天氣,謀算好軍糧和退路。凡此等等,用險之極,稍微差池半分,則可能有去無回。」
仆暗弱少年,生自傾覆之地,長於構亂之時。幸得天佑大魏,中www.hetubook.com.com興關右,得享暇年,食祿殘生。又能委任方面,懷政牧民,此何等之所幸。
歧豐點頭笑道:「這樣邵陵先有了準備,我們過桐柏的時候,他也不以為然了,果然好計!」。
二月,楊忠、歧豐各率諸軍,分騎翻越桐柏到達安陸。因為早有書信往來,汝南方面只道李岐豐到任,並無異常戒備。
梁人素來沒有聽說過李歧豐之名,只知道他是柱國李虎的世子。以南人的想象來看,當是一翩翩少年而已。邵陵王蕭綸讀信后,認為李岐豐不過一膏粱子弟,靠父蔭而官運亨通,如同蕭淵明一樣。他欺歧豐懵懂少年,就欲麻痹之,然後舉兵相圖。他也回書一封,對歧豐讚歎吹捧一番,交由使者帶回。
有詔命高平軍李岐豐所部,守衛原州警戒柔然,並不參加東進。歧豐在八月底上書丞相府,諫言停止東討,而將經略要點集中到漢中、襄陽、江陵等南面各地。這是因為東方勢強,極難攻取;而南朝殘破、諸藩爭權,正是乘虛而入的大好時機。宇文泰得書後,交給行台尚書、中郎、掾、屬等幕僚,以及宇文護、于謹和諸親信都督看,他說:「大野阿至羅所說的不無道理。不過賀六渾子孫忤逆,我不行王道討之,這半輩子征戰的名號在哪裡呢?我讀書不如你們多,但還聽說過『漢賊不兩立』的故事哩。」
戰端之事,非仆所聞,更願睦鄰,以勸耕桑,維繫正道,方申仆志。
楊忠和歧豐商談漢沔m.hetubook.com.com攻略,又縱論古今,常常深夜不散,令蒼頭執燭,一夜間燭燼都有數升之多。
此時邵陵王蕭綸在汝南,並不知道楊忠等人南來的消息。歧豐對楊忠說:「元帥去歲威震江漢,如果邵陵知你前來,必引東人為援。不如先隱瞞消息,待大軍過了桐柏,他便知曉也來不及了。」
他又問:「到了安陸將如何?」
大統十六年秋七月,西魏移檄東方,聲言討伐高氏的篡逆行徑。宇文泰以大將軍章武郡公宇文導為關中留後,總督留守諸軍事,屯涇北以鎮關中。以柱國大將軍李虎為副,輔佐宇文導。其餘諸軍,大會於長安至華州一線。各地更加緊籌備輜重糧秣,準備剋期東討。
大統十七年(551年)春正月,岐豐到達穰城和楊忠會合。各軍匯合齊整,加上荊州部分精銳,共有萬人,軍馬上萬匹。
自到隨、安,便欲輕舟溯流,訪幽問勝。攜朋喚侶,釣獵溪山。若得美鱸,當笑飲一瓢,遙敬尊前。
此後不久,歧豐就以大都督,都督荊州軍事的身份,給邵陵王蕭綸寫了一封長信。遣使者赴汝南,送交蕭綸。
歧豐不語,蘸茶水在几上寫了四個字。楊忠也用茶水在几上寫字,不過他只寫了一個字。
楊忠得到起複的消息,大喜過望。本來年關將至,一家人都在長安,正是團聚的大好時候,他卻等不及了,不待除夕就要出發。他一面籌集軍馬,一面給宇文泰寫信,極力舉薦李岐豐,請以歧豐為副,參与安陸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