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天野蒼茫:北朝末戰爭筆記小說

作者:賀六渾
天野蒼茫:北朝末戰爭筆記小說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三卷 明夷 第四十八章 歧豐復起

第三卷 明夷

第四十八章 歧豐復起

歧豐聽得他如此發話,所問為何已猜得了七八分。於是答道:「蕭繹之暗昧,自古罕有。江陵西、北都毗鄰我境,尤其是北面,並無山川之阻隔,可為兵家所說的『險地』了。居於險地者,要麼屯集重兵、延攬大眾,準備西攻北討,要麼就只能坐以待斃。我看蕭繹國弱兵疲,無有進取之力。他不早早去往建康做那江南國主,反而坦胸露懷靜卧于江陵,真求死之象也!」
他右手握拳,連擊左手掌數次,仿似扼腕而嘆。突然,他一拳打在長孫儉的肩頭,笑著對他說:「如果誠如君言,打下江陵,這頭功非你莫屬!」
到了七月,為了麻痹梁朝,詔罷荊州大行台,並與江陵商議使臣通聘之事。江陵方面已有準備,遂即安排散騎常侍庾信出使長安。
宇文泰問:「入夏江漢濕濡,將士易得疾病。我欲秋來舉兵,你覺得如何?」
原州高平騎兵將很快沿涇水東下,軍中家屬老幼全部留在高平。歧豐準備先去槐里接收獨孤博的這支騎兵,然後趕往藍田,同原州的侯幾通、爾朱敏、李玄策等部匯合,再從武關道下襄陽。
宇文泰反問說:「那蕭繹不就可以坐船逃往下遊了嗎?或是堅守待王僧辯溯江來援?」
長孫儉答道:「夏天江漢泛濫,不利我騎兵活動,秋冬出兵最好。不過不要晚到年底,一則時間太長消息必然走漏,二則深冬江漢霧氣甚重,江水彎曲,枝杈hetubook.com.com極多,我方不熟地利,恐將吃虧。」
楊忠事先已經知道歧豐將任荊州刺史之事,他回長安之後,竟不來見歧豐。普六茹堅雖有時仍來歧豐府上,但也日漸稀少,恐是其父授意的吧。歧豐忙於整軍及各種瑣事,也無暇去想太多。
當時高平的騎兵已轉為府兵,分三都督執掌。其中兩部在原州,另有一部輪值京畿,駐紮在武功郡的槐里。三都督分別是冠軍將軍、太中大夫、都督侯幾通,屯兵在高平;中散大夫、都督爾朱敏,也屯兵高平;還有輔國將軍、都督獨孤博,此時正駐紮在靠近咸陽的槐里。
西魏恭帝元年(公元554年)夏五月,隴西郡公李岐豐三年守孝期滿。
這次之後,宇文泰才下決心要起用李岐豐。
宇文護在旁邊聽得熱血沸騰,心癢難耐,插嘴道:「薩保願做前驅,去江陵直捉梁國國主。」
歧豐回答說:「楊忠、長孫儉濟漢水向石梵,尉遲迥沿江而下峽口,江陵之弱,必無力抵抗。」
言畢,他又補上一句:「這是于柱國(于謹)說的,你覺得如何?」
這樣議論了之後,不知不覺到了六月。荊州刺史長孫儉密獻取梁之策。宇文泰早有此意,就密令長孫儉從穰城趕回長安。長孫儉說:「蕭繹在荊州江北安頓,不願東去建康,卻把精兵銳卒都放在下游。從竟陵渡過漢水,去江陵不到兩百里,中m•hetubook.com.com間既無重兵,也無險關。這樣的機會,南北分裂三百年也沒有遇到過。如果遲疑不動手,讓他遷都走了,就如同放鱉入海,悔之晚矣!」
為了進一步迷惑梁朝,又征大將軍楊忠回關中,授予行同州事。儘管東南方面人事調動頻繁,但走了楊忠,要來李岐豐,江陵朝廷對此還是比較滿意的。
經過這幾年的改制,原州的部分土兵以原州外兵史李玄策為都督,也納入府兵之中,正式成為高平騎兵的一部分。這次也將隨軍下隴。
宇文泰深以為然,他說:「我早就有這個念頭的,只是兩國正在交好,邊境沒有屯集重兵輜重。倉促調動軍資、人馬,必然打草驚蛇。王僧辯在建康下游,一旦泛舟而上,江陵打不下來不說,讓東邊的高氏鑽了空子,再來一次侯景過江,豈不白白便宜了他?」
這段時間,他原來身邊的親信騎士陸續先期從高平趕來,包括有史念佛、赫連盛、展貴、賀葛御、薛禮良、崔孟起、梁師古、張千愻、令狐六波若、劉望鐵等數十人,還有那個突厥蠻人阿史那無量也來投奔。府裏面容不下這麼多人,歧豐就把他們都安頓到圓覺寺去居住。
長孫儉說:「不必從關中調配軍資所需,荊州的軍資器械,儲積已久,足以支持大軍所需了。兵貴神速,宜精不宜多,以我估計三萬就足夠了。分一路去下游,截斷長江,如和圖書果僧辯沿江西來,只要能阻擋他半月,大功可成。」
取消荊州大行台之後,又將長孫儉改為郢州刺史。而起用守制期滿的李岐豐為開府,掌高平軍,授荊州刺史之職。同時,宇文泰密令在襄陽的蕭詧做好一同南下的準備。蕭詧武力不敵蕭繹,此時得到西魏人的承諾,允他日後在江陵稱帝,對戰事自是全力支持,不必細說。
聽了這話,宇文護的臉都紅了。歧豐卻早有準備,遂即答道:「用五千輕騎帶七日口糧,渡漢水直過石門。沿途所有壁壘城寨都不與交戰,直奔江陵城下,掃蕩四周,阻斷交通。等大軍繼進,可瓮中捉鱉。」
宇文泰只是看了薩保一眼,沒有表態,反問歧豐說:「如果你做前驅,該如何進取?」
宇文泰笑問:「那你認為江陵可取?」
宇文泰道:「我再給你加一個:到了江陵,四周邑居村落全部燒毀,江中渡船全數鑿沉,有出奔逃命的軍民並皆殺死。四處多張旗幟,使敵人不知我虛實,只好退居城內,坐以待斃。」
宇文泰決定召見歧豐,當時宇文護也在座,宇文泰命從人退下,且對歧豐和宇文護說:「今日議論之事,你們都不得有一字外傳。」兩人急忙點頭應諾。宇文泰只對歧豐問:「蕭繹定都江陵,你怎麼看?」
由於在長安必定有江陵細作,長孫儉這次回來非常隱秘,連家屬都不見,就隨武關道的驛使一起回去了。
歧豐默然點頭,和-圖-書過了片刻,他繼續說:「國家既有蜀土,如能更平江漢,真可謂取蜀定楚,割長江之一半了。這都是天下極富庶之地,收貢賦以供軍國,天下不足定也!」
歧豐原親信騎士皇甫光、皇甫道兄弟都早年戰死,而其三弟皇甫績年紀已十四歲,一直在長安居住。他聽說歧豐要去往荊州任職,也來求岐豐隨行。岐豐認為他年齡太小,只是勉力了他一番,打發他回去了。
在此之前,中山公宇文護(薩保)就已經多次向宇文泰推薦歧豐。宇文泰對此稍有猶豫,他曾問宇文護:「大野阿至羅雖然是柱國之後,可同廢帝私交甚厚。此次廢黜皇帝,他很是唏噓,這些情形你可知?」宇文護解釋說:「阿至羅和廢帝只是文學之友,除此外沒有共謀。故人遭遇不幸而有所唏噓,正是正人君子所為,不是君臣之情。」
歧豐以開府身份統領高平騎兵,遂即申報朝廷,以侯幾通、獨孤博為儀同,爾朱敏、李玄策為大都督。另外,原高平軍中多年跟隨自己的親信將領,如史靜、長孫遠、賀若縱、韓毗等人,軍散名號雖然參差,歧豐用手中之權,也各授予都督之職,令其統兵。
送走了長孫儉,宇文泰開始考慮帶兵的將領人選。長孫儉自然不是帶兵的猛將,東南方面,第一人選當是楊忠。不過楊忠手裡都是荊州兵,關中精騎也不會輕易給他。于謹謀略過人、經驗老到,統帥一職當之無愧。再給他選兩員和圖書良將,一個去東路阻攔王僧辯,一個率輕騎為前驅奇襲江陵。說到輕騎,以隴西和高平兩軍最好,隴西要防禦突厥和土谷渾,調動不易,只能動用高平騎兵了。高平騎兵牧馬這麼多年,真可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了!想到這裏,原高平軍統帥李岐豐的名字,又出現在宇文泰的腦中了。
歧豐拍額道:「丞相所謀深遠,不但要江陵,還要蕭繹及滿朝文武哩!」
辛氏自從生了阿娑之後,身體一直不好,稍微操勞行走,就覺得氣息不順,身上無力。夜裡則常常咳嗽,不能很好就寢。歧豐這次遠去江漢,最放心不下就是辛氏的病體。他覺得闔家事宜都由妻子操持,必是累不下來。但家裡有沒有其他長輩,只得讓最大的庶妹暫緩出閣,先一同照料內外之事,待自己從荊州回來再說。
至於家中親屬,庶弟李璋已經二十三歲,弓馬嫻熟,歧豐自然帶在身邊。次弟李繪也已成年,歧豐欲增其見聞,也令其一同前往荊州。其餘弟妹仍同辛氏住在長安府中。
宇文泰點頭稱善,他說:「聽了你的一席話,我恨不得明天就打下江陵。都怪我太多顧慮,當年取蜀之後就該乘勝兩路進兵,讓尉遲迥從益州浮舟而下,楊忠自竟陵夾攻,大事早定了。如今再在成都造船,木屑順流而下,必被敵所察覺!」
他想想說:「可分一支兵東去江陵下游,佔據要津,阻斷上下游之交通。則蕭繹無所逃,而僧辯無所援。」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