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明夷
第六十九章 六官初建
歧豐心想:「五大柱國固然服膺太師統領,但太師一旦歸天,諸子幼小,五府中必有人想要取而代之,到時恐怕又要來一輪平涼議主了。」不過這個話,他實在不敢對庾信說。
下設佐官小司空,以大將軍宇文護為小司空。
司寇府主持刑獄,以柱國於謹為大司寇。
歧豐接著說:「其實丞相所創製度,多有奇效,比如府兵。不過仍不脫『分掌要害』的權力沿革,故而才有恢復鮮卑姓氏、復古周禮這些匪夷所思的舉動。」
歧豐低聲說:「丞相本來是賀拔岳軍中的部將,出為夏州刺史。後來賀拔岳遇害,諸貴平涼商議,以丞相素有奇才,迎之為軍中首領。故而軍中宿將,依舊分掌要害,與丞相身份幾乎等夷。」
第二,地官司徒。
下設佐官小司徒,以宗室元贊為小司徒。
歧豐點頭,低語說:「的確是這樣,漢魏官制確實繁雜,但畢竟一直沿革至今,根據形勢在不斷https://m.hetubook.com.com變化。如果從中去繁就簡,糾錯刪縟,或許更為恰當些吧。比如東邊的齊國,就按這個法子在搞。突然掉頭回到千年前的周制,實在過於突兀了。」
《周禮》有雲——
司空府主管禮儀、德化、祭祀等,以柱國侯莫陳崇為大司空。
六官制度依照《周禮》,建立大冢宰,總管五府。五府分攝其職,從而組成新的中央權力中樞。六官乃是復古周朝制度,而自漢魏以來,職官體系變化很大,早就與《周禮》沒有太大的關係。北魏自漢化以來,也是依照魏晉以來傳統,參照南朝官制而設置。東西魏分裂,各方仍依此制,各自標榜正統。如今西魏突然拋出千年前的周朝制度,著實迥異於北齊和南朝。
歧豐說:「因我父親早逝,如今還有五大柱國,身份之貴,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如今分立六官,天官總攬五府,這五府,和_圖_書就是由這五大柱國分掌。」
第六,冬官司空
司馬府執掌軍政等軍中事務,以柱國獨孤信為大司馬。
庾信一愣,隨口說道:「撥亂歸正,去繁就簡。」
兩人各懷心事,不便深聊,重新改回清談的話題了。
六官如下:
庾信連連拈鬚:「如此看來,周制倒是似乎為太師和五大柱國量身而設啊。」
下設佐官小司馬,以大將軍賀蘭祥為小司馬。
第一,天官冢宰。
宗伯府掌邦禮,以柱國趙貴為太保、大宗伯。
庾通道:「所言甚是,當今亂世,軍、政事務繁多,封賞極濫,冗員極多,民不堪其苦。如果有一天能天下混一,宇內清平,削兵裁員,自然可重新理順。如今這個時候,或可以稍微撥亂改正,另起爐灶實在有些……」
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春正月,西魏朝廷正式頒布六官制度。早在大統年間,就以蘇綽為首,依照《周禮》設計六官和_圖_書體制。歷經多年,期間蘇綽病逝,改由盧辯主導,多年撰次乃成,于新年發布施行。
司徒府主管教化民眾和行政,以柱國李弼為太傅、大司徒。
大冢宰總攝中外大權,以宇文泰為太師、大冢宰。
柳敏為禮部中大夫,唐瑾為禮部中大夫,達奚寔(什伏代)為蕃部中大夫,王胡仁為稍伯中大夫,蔡佑為兵部中大夫,宇文深為小吏部下大夫,庫狄昌為稍伯中大夫,長孫紹遠為大司樂,李基為御正中大夫,柳慶為司會中大夫,等等。
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和司空稱五府,各分設大夫、士等官制,皆仿《周禮》,朝廷百官都依次重新任命,僅舉數例,比如:
歧豐笑道:「這是本意,不過您覺得能長久施行嗎?」見庾信仍舊謹慎不語,歧豐乾脆說:「我認為不妥。您不必顧慮,所有的言談,不出此門。」
第五,秋官司寇
當夜在大兆寺住下,歧豐同庾信清談。
下設佐官小司寇和*圖*書,以大將軍宇文盛為小司寇。
儀同三司庾信,被任命為司宗下大夫,事務清閑,仍常為長安顯貴座上賓。該年春,李岐豐邀其共游終南,庾信口拈《游山詩》,其中有「唱歌雲新聚,彈琴鶴欲舞。澗底百重花,山根一片雨。婉婉藤倒垂,亭亭松直豎」數句,令人叫絕,同行者都作詩唱和。
庾信則在想:「隴西公身處中樞之中,只是因為父親早逝,失去了柱國身份而已,難怪他對關隴諸貴脈絡如此清楚。而對朝廷是非,自然不敢輕言。如果在諸貴中去找傾吐之人,一旦泄露,非同小可。倒是我這個完全的局外人,反而可以信任。即便我去泄露,就如蚍蜉撼樹,自招苦吃而已。」心中苦笑道:「關西諸貴之事,與我何干?回不了故土,隨遇而安吧。」
庾信不解問:「何為分掌要害的沿革?」
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乃立天官冢宰,使帥其屬,而掌邦治,和圖書以佐王均邦國,治官之屬。
庾信見歧豐傾心而談,也不再避諱,小聲說:「鄙人羈旅貴邦,本不敢枉論軍國大事。只是覺得復古周制,並非完全之策。猶如『井田』,周初尚可,其後便不可再用,即便仲尼為之呼籲,也不能扭轉。王莽篡漢,曾有復古,招致群盜蜂起,也是前車之鑒。」說罷,仍不免望了望緊閉的木格門,似乎有些擔心隔牆有耳。
下設佐官小冢宰,以大將軍李穆為小冢宰。
大將軍李岐豐只有軍職,仍舊統領高平軍,並無六官職位。楊忠、長孫儉、韋孝寬等地方軍政長官,也不受此影響。
聊到深夜,歧豐突然話題一轉,問庾通道:「朝廷頒行六官,庾儀同對此有何看法?」
庾信恍然道:「明白了,六大柱國。」
六官改制,只涉及中央,地方官職仍依漢魏刺史制度不變,軍中官制依府兵制不變。
第四,夏官司馬
下設佐官小宗伯,以淮安王元育為小宗伯。
第三,春官宗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