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天野蒼茫:北朝末戰爭筆記小說

作者:賀六渾
天野蒼茫:北朝末戰爭筆記小說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三卷 明夷 第七十四章 西討土谷渾

第三卷 明夷

第七十四章 西討土谷渾

這時,高平軍從側翼沖陣而入,虜人遭受左右夾擊,頓時大亂,不復紀律,一時間唿哨怪叫,都在呼喚同伴撥馬逃奔。涼州軍這才上馬前進攻擊。虜人大潰,被追奔直至山口,僅有數百騎越過山口逃走,下馬投降者有千騎之多。至於渾娑周部酋長,則在逃過山口前中箭落馬,被追騎斬首。斬得敵酋首級者,乃是高平軍十七都督軍中耿衷所部,他將血淋淋的頭顱懸在馬鞍上,將無頭屍身的兩腳掛在馬後,一路拖拽而歸。
其實土谷渾本非羌人,而是來自遼東鮮卑慕容部的一支,數百年前遷入羌地,逐漸羌化。因其實力強大,青海周邊群羌也都聽其號令。經過土谷渾幾百年的爭奪,黃河上游的大部分都納入其勢力範圍。黃河上游更往南是長江上游處,則是羌人的另一支党項人的地盤。高山羌人白蘭,則在更加荒涼苦寒的西邊高原之中。羌人部落由於各方面原因,不斷深入青藏高原腹地,一些部落已經翻越唐古拉山,進入更加廣闊而未知的高原世界。
可汗擁大帳自居,並不同西魏軍官見面,只是派特勤官阿史那阿攝錄帶隨從十余騎前來聯絡。各軍起拔后,由西魏涼州騎前向領路,先後渡過了長寧川和湟水。不久,前鋒游騎已接近土谷渾境,而大軍主力集結平羌城,準備擇日入山。
其實土谷渾所盤踞之地(青海),同突厥並不接壤。祁連山東北麓的河西走廊,仍為中國所控制。狹長的河西走廊從東南向西北伸展,直至西域(西域已被突厥征服),所轄土地分設三州:涼州(武威)、甘州(張掖)和遙遠的瓜州(敦煌)。突厥要入侵土谷渾,必須要穿過西魏控制的河西走廊,從涼州或者甘州經過。
突厥人長居漠北高處,高平軍也常m.hetubook.com.com年隴上牧馬,但對此等不毛世界仍不適應。佗缽的隨從中有人慶幸說:「才走了幾百里,就是這樣的地方。幸虧聽了史將軍的話,不然就得深入三千里高山深處,如何得以返鄉啊。」突厥人和西魏人都有不少人得了高原瘴氣,只得被留下來,等回去的時候再會合。
宇文泰就抱病做出決策,同意突厥借道請求。同時宣稱,因土谷渾屢屢犯邊,著令大將軍、都督涼、甘、瓜諸州軍事、涼州刺史史寧,隨同突厥西征。兩軍在涼州會合后,一同西進。
九月天氣,秋高馬肥。不久,突厥木杆可汗親率三萬余騎南來,自居延海循河道綠洲進入河西走廊,再沿著祁連山脈一路東下,很快就和西魏軍會合了。
他考慮到史寧兵力單薄,不足以示威敵友,就把屯于高平的機動騎兵調出一半,下瓦亭關,渡河西,交由史寧調遣。他想起侯幾通,命其帶高平軍出征,正好讓他利用此次機會立功,為以後提拔他為大將軍,正式統領高平軍做準備。
宇文泰特意命使者飛騎涼州,向史寧親傳自己的口諭,並告與侯幾通知曉。口諭是:「不可示弱,勿使北虜小瞥中國!」宇文泰又揀出自己日常所服冠履、衣被以及弓箭甲矛等物,一併交使者帶給史寧,傳口信說:「孤解衣給你,推心委你大任,宜善始令終,無損功名!」史寧知道宇文泰病重,接衣而泣。
於是,以大將軍史寧為主將,總領全軍,以開府侯幾通為副。涼州騎三千八百,高平軍四千五百,另備副馬,共計騎兵八千多人,馬萬五千匹。高平軍中,開府爾朱敏(秀容人),儀同獨孤博(洛陽人),以及元壽(洛陽人)、司馬盛(長安人)、慕容延(長和圖書安人)、耿衷(武川人)、楊覽(華陰人)、呂逾古(藍田人)、高儒(高琳之子,洛陽人)等十七都督皆至。而李岐豐親軍本營,基本都屯高平不動。
如此大事,宇文護等不敢決斷,飛報北巡的宇文泰,請求定奪。
黃河岸邊不同於高原深處,這裏植被茂盛,山上多巨石和林木。樹敦建在黃河北岸,緊鄰河岸,背靠高山絕壁,唯一的交通就是東西向沿河的道路。樹敦城牆用石頭壘砌而成,高大堅實。聽說守城的是土谷渾征南王,有部眾數千人,糧食儲備足夠支撐一兩年。
跨過禾水后,斥候來報,渾娑周部在前方集結,看來是要阻攔我方前進。史寧就丟下佗缽,帶親軍到前頭觀看。此時正值早晨,東邊的太陽剛剛越過群山的阻礙。金色陽光下,虜人在高處列陣。所謂列陣,其實仍散列不整,觀察他們的人數,大概約有數千騎。史寧笑道:「此輩妄想螳臂當車,殊為可笑!」就命會番話的使者策馬上前,呵斥虜人讓路,又激虜人說:「你儘管來攻,我們要是退到河水邊,就算輸了,從此撥馬回去。」
西魏軍從北面循山而下,分兵切斷了東西交通,先完成對樹敦城的圍困。史寧並不急於攻城,先令將士修整幾日,然後分兵沿河拘拿羌人,驅趕民眾上山伐樹,大修攻具。一場圍城戰似乎不可避免。
直到下午,突厥人才下坡和西魏軍重新匯合。佗缽讓人送給史寧一柄刀,說:「看了漢兵今日打仗,我想打樹敦不用我們幫忙也可以了。」史寧大笑,回復說:「那就請葉護在樹敦城下觀戰吧。」
不一會,虜人果傾眾來攻,想把西魏人擠壓到河邊。虜人大多沒有披甲,或者僅有牛皮縫製的鐺甲護住前胸。他們衝鋒時勇敢無畏,和圖書不過行為散漫,不成陣列,一陣唿哨而前。
阿攝錄覺得很有道理,就向史寧請教對策。史寧這才說:「特勤可回復大汗,就說貲虜走的好,留下兩個大城賀真、樹敦,守兵不多,正好把它打下來。這兩座城,是貲虜的巢穴,家眷、輜重都在裏面。虜主丟了老巢,待在山中忍飢挨餓,必定難以持久。如果他回來救城,正好一戰。」
土谷渾人早有警覺,前鋒游騎至番禾,土谷渾主就做出了帶主力奔南山的決定。因為土谷渾國中儘是高山,穿行要沿著穀道走,並且不斷地翻越山口,除了幾個大城之外,村寨稀少而且相隔很遠。土谷渾主帶兵逃往南山,是想躲避入侵者的鋒芒,待到其後勤不繼而回撤的時候,再在追擊中尋找戰機。
而史寧軍主力踰山履險,並不停息,終於穿過山的海洋,跨過最後的山口,看見了群山之下的黃河。這裏雖然不是黃河的源頭,但也是黃河在青藏高原中的一段。河的那一邊,是號稱積石山的無盡山頭,河水蜿蜒穿過山谷,竟也留下或大或小的一串串平地,沿著河岸有星星點點的羌人村寨。其中一處河灣地帶的較大平地,就是土谷渾的舊都樹敦。
於是兩軍在翻越赤嶺后,就分開行動。突厥主力北上,經西海(青海湖)攻賀真;西魏軍南下,進攻黃河上游的樹敦。南路方面,可汗派其弟葉護官阿史那佗缽帶三千騎相隨,名為相助,其實是想看看西魏軍的虛實。史寧自然心知肚明,一路同佗缽並轡而行。佗缽身材粗壯,寬面龐,面色潮|紅,兩眼琉璃色。胡漢翻譯們,在兩旁騎馬側身傾聽,為兩人轉譯。能感覺到的是,佗缽言語間頗為傲據。
這樣看起來的話,借不借道,突厥都是要動手的。倒不如痛痛快快地允諾和_圖_書了,非但允諾,還要派兵隨行,把它變成雙方的聯合征伐,恐怕是當前形勢下最好的選擇了。
正值宇文泰北巡之際,突厥木杆可汗遣使前往長安,聲言土谷渾部落不聽調遣,殺害其使者,因此要借道西魏,攻其巢穴,滅其王族以泄憤。
從平羌城西望,赤嶺宛如一道屏障橫亘眼前,古來就是隔離漢羌之邊界。漢人佔據河湟平地,羌人則在上游山中居住。赤嶺主峰上早已積雪,點點白色點綴。天氣好的時候,更西方的滾滾巍峨群山盡現於遙遠的天邊。
而木杆可汗聽到此消息后,就命即刻翻越赤嶺追擊。他讓阿攝錄帶口信給史寧說:「我要親自帶兵去追,漢兵要是追不上,可緩步慢行。」史寧不以為然,他對阿攝錄說:「貲虜熟悉地形,在山中兜轉,恐怕不是那麼好追上的。倘若深入半月,所帶糧食用完了,就不得不轉頭回來,勞而無功。這正是貲虜想要引我們上鉤的。」貲虜是對土谷渾人的蔑稱。
史寧命涼州軍在前,高平軍圍護兩翼。涼州軍人馬都著甲,騎士下馬持弓,站立馬前不動。待虜人奔近之後,這才下令射擊。霎時萬箭齊發,沖前的虜騎馬兒大多被射死射傷。虜人也抽箭還擊,無奈沒有鐵甲護衛,經不起連番對射,死傷枕藉而卧。
至於突厥人,則一直立馬在河坡高處,不動聲色地觀看這場戰鬥。
阿攝錄把史寧的話轉告了木杆可汗。木杆也深以為然,他說:「這漢官還有些智謀,那就先打城再說。」他仍無見史寧之意,讓阿攝錄答覆史寧道:「就依將軍所說的,我去北邊打賀真,將軍去南邊打樹敦,北人南人分開,也好各自統率。」那賀真城是土谷渾新王庭,府藏、人口多在彼處,故而木杆想去奪取。
宇文泰則想:聯合突厥hetubook.com.com對抗高齊,是需要長期堅持的戰略大方向。土谷渾既非自己的附庸,反而常常挑釁邊境,假手突厥狠狠教訓它一下,也未嘗不可。另外,土谷渾的西海之地遠在高原之上,得到了也不能長期駐守。突厥縱使滅其國,終究也要撤走。其餘眾仍可復國,只不過國力更衰落而已。突厥既不能長期經營這種高山之地,最多也就做一次飽掠罷了,與自己並無大的戰略影響。何況,話說回來,即便西魏不同意借道,突厥強行從河西橫穿,以涼、甘的軍力來看,也根本抵擋不住。主力都要防備東邊,不可能同時跟突厥交戰(那才是高齊求之不得的呢)。屆時不僅示弱於敵,而且還將導致突厥人燒殺搶掠,面子裡子都要受損失。如果引來北齊乘虛而入,後果更是不堪設想了。
土谷渾雖然結好東魏、北齊,一直與西魏為敵。不過其地所處荒涼,儘是高山深谷,人少國弱,對西魏構不成多大威脅。反倒是突厥國力極盛,咄咄逼人,此番竟然想要做出假途伐虢的事來,置中國顏面於何地?況且其深入河西走廊下肋,倘若強佔不走,則豈不對河西右臂形成兩面夾擊之勢?會對中國形勢愈加不利?
騎隊折向南而進,逐漸深入高原。一路上都是連綿滾滾的群山,山頂白雪皚皚,猶如巨海之中翻騰不息的大浪。山中幾乎沒有任何植被,山間平地上,馬蹄踏處,也只有低伏的蕨類和野草,在無邊無際的石礫間倔強地生長。天上或湛藍晴空,或濃雲流動,一日之內變幻不停。雖然只是九、十間天氣,而大風拂面,仍如刀割一般。天黑前,往往一陣狂風撲來,連地上的小碎石都被隨風帶起,山中轟隆作響,如同山崩一般。山上空氣稀薄,人馬都喘息連連,翻越高山山口要比平常吃力數倍。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