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天野蒼茫:北朝末戰爭筆記小說

作者:賀六渾
天野蒼茫:北朝末戰爭筆記小說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四卷 雲中蒼鵠 第一章 盛兵雲集

第四卷 雲中蒼鵠

鴻鵠已翔于寥廓,羅者猶視於沮澤。
——斛律光《與達悉武書》
聖者奮長策而御宇內,素懷澄清之志,豈可割據為安?
——李岐豐《報晉公書》

第一章 盛兵雲集

王文達抬頭看李岐豐,歧豐只得說:「九月出兵,十月底退回,天氣不是大的問題。至於是先攻賀真,還是先截其歸路。後者並非我沒有想到,只是顧慮過於冒險。其一,主力遠離大道深入高山,輜重難以跟上,如果撲空,又不能長期停駐,未免進退兩難;其二,只留河州軍獨自向賀真,一旦被其識破,必遭猛攻而覆沒。」
他接著說:「依我看,貲虜王必定西逃後山借兵,而留步眾守城,不如分兵邀擊。」
至此,西討各軍全都到齊了。其主力為三支成建制的府兵和原州軍李玄策一部,共三萬餘人,大部分都是騎兵。其中最精銳是高平軍的兩支部隊,歧豐本部有精銳三千騎,而侯幾通更有八千精銳騎兵,馬一萬五千匹,分轄十七都督。
過赤嶺后,羌人嚮導帶路,高平軍急進賀真,原州軍則在西邊同時前進,以掩護其側翼,防止高原白蘭人突然來襲。河州軍沿途補給輜重,為此要建立幾個據點,倚靠高處山形作為屏障,並打下柵欄,作為輜重轉運之地。當高平軍進攻賀真時,如果土谷渾人守城不出,就包圍並攻城。這其實是李岐豐最願意看到的,可保全殲困守之敵,勝果會比較大;但如果土谷渾主力棄城退往後山瀚海,則應分高平軍輕騎去追,同時分兵急進賀真,搜羅人畜、物品,並將賀真城徹底焚毀。為避免和-圖-書過度深入,追騎以半月為限,不管是否捕捉到土谷渾人主力,到期都要撤回來,會合后一同東歸。
北周天王元年(557年)五月,大將軍都督河鄯廓諸軍事河州刺史隴西郡公李岐豐抵達黃河上游的河州。
歧豐將進軍路線與諸將商議,侯幾通不以為然,他說:「去歲我跟隨安政公(史寧)打貲虜,眼見他並不堪與我野戰。虜人所持乃是天氣、地利和守堅城,如果全軍集中去打王城,萬一數月不下,而天氣轉為嚴冬,我方久頓力疲,此時白蘭等部來襲擊我輜重通道,則縱然想要全身而退也不得了。」
侯幾通則堅持說:「我觀自古破虜,不用險必不能成功!」
八月以來,李岐豐會同王文達、侯幾通、爾朱敏、李玄策等諸將,一起研究進兵路線和策略。
六月初,高平軍開府爾朱敏所部也已到達河州。加上三州駐軍,歧豐手下已有萬人。正值盛夏,天氣濕熱,高原民族都往山中高涼處避暑,這是一年中邊防最輕鬆的時期。不過,朝廷意欲用兵,在這個夏天,各路兵馬仍在陸續上隴,卻不似往年那般清閑。
土谷渾軍顯然已無力同周軍主力野戰,因此極有可能固守,然後等待白蘭等高山部落的援兵。為此,李岐豐擬定的進軍路線為:
但令人意外的是,大冢宰府很快發來急令,著令先行和_圖_書準備,但暫緩出兵,等待朝廷的進一步指示。
歧豐計劃九月初出兵,趕在十月底之前回師。十一月以後高原極其寒冷,風雪天氣不斷,不利於行軍,尤其是挾帶大批俘虜和牲口,歸途的損失可能會非常大。
這讓歧豐和王文達等諸將十分不解,按理西討戰略早就確定,李岐豐和王文達不過制定具體作戰方略,然後刻日出征,臨戰之事,全憑其裁奪。為何朝廷,也就是大冢宰晉公宇文護要突然阻止出兵呢?而且天氣逐漸轉涼,如果久拖不決,必將錯過今年進兵的最好時機。
北線要從涼州出發,且要翻越祁連山,並跨越多條大河。相比之下,南線更近,且較為好走,去年突厥木杆可汗親率大軍攻打賀真,走的就是南線。南線的入口在廓州平羌城外的赤嶺,自此上山就進入羌界,然後一路向西北而進。
為給侯幾通下台,歧豐又說:「我軍強於貲虜,兵法雲『倍而分之』,侯開府先分正奇兩軍,以正兵惑敵,以奇兵邀擊,也合兵法之意。我之所以先分兵而不分正奇,是要待敵情變化,然後再出奇兵,並非只一路去賀真。」
除了以上兵力之和_圖_書外,還有內附羌人各部數千騎。這些羌人戰力未免可疑,但其熟悉高原山川地形和氣候,作為輔助部隊,也可發揮一定作用。
經過去歲突厥、西魏聯合討伐之後,土谷渾似呈一蹶不振之勢。又有消息說,其國內存在王位之爭,傳土谷渾小王子已逃奔後山白蘭借兵。因突厥軍事打擊,舊有勢力大大削弱,後山白蘭等勢力漸有向其滲透的趨勢。而羌人部落則乘機造反,僅東下歸降北周朝廷的,就有數萬戶之多。
王文達回頭再看了一會地圖,點頭道:「侯開府和李儀同分兵并行,可以互相照應,貲虜西逃,再分兵追擊,應該是穩妥之策。」
七、八月間,高平軍開府侯幾通部,以及原州軍儀同李玄策部相繼到達,屯于黃河之南。
至此,商議結束。八月中,歧豐即將作戰之策交由飛騎傳送長安,同時整頓軍馬、輜重,並將帥府移往廓州,準備九月初刻期進兵。
王文達沉思后說:「兩軍相隔太遠,一旦遭遇強敵,不能互相救援。」
上次突厥入侵后,土谷渾王已放棄南邊的古城樹敦,而將部眾兵力都往北邊的賀真集中。賀真在西海(青海湖)以西,要向其進兵,須沿西海而進,有兩條道路可達:從西南岸北進為南線,從北岸西進為北線。
此時北周的版圖,相較之前西魏立國之初局促關隴兩地的局面,已經有了很大和_圖_書的改觀。北面大略以河套和陰山一線為界,東邊順著大河一路筆直向南(河西為今陝西,河東為今山西),同北齊隔河相望。但在龍門一帶,向東突出,將汾水下游的黃河大拐彎之三角地帶收入囊中。這裏,就是以玉璧為核心的河東防區,同北齊的重鎮晉州、晉陽相對峙。東南方面,則深入到長江中游流域,以郢州(今武漢)附近為界,同南朝接壤。而北周版圖的右腳,則穩穩跨入號稱天府的巴蜀。西面的邊境外是萬山千壑的土谷渾、生羌等地,河西走廊如同其版圖的右臂,向西北方向伸出,直至遙遠的瓜州(敦煌)。
王文達雖為副帥,實乃朝廷的監軍,說話分量極重。他既然支持李岐豐的計劃,侯幾通自然不再反對。
王文達又問爾朱敏和李玄策,玄策則說:「隴西公計劃更為穩妥,縱使不大勝,也不致失敗。」爾朱敏諾諾而應而已。
儘管郡守等地方官殷勤接待,但歧豐卻沒有絲毫衣錦而還的心情,他只稍作停留,祭掃了良孚公和自己岳父的墓地之後,就匆匆離開狄道上路了。
王文達也在地圖旁思索,他扭頭問侯幾通:「侯開府以為該如何進兵呢?」
朝廷先是調開府儀同三司張掖公王文達為軍司,上隴行監督諸軍之職。王文達到達河州后,西討大軍就算成立了。以大將軍李岐豐為主帥,軍司王文達為副帥,總督各路兵m.hetubook.com.com馬。
河、鄯、廓三州所在的位置,就是在這隻伸出右臂的下方肋部,沿大河上游分佈,北接河西走廊,東連洮、渭上游,乃是拱衛關隴西側的軍事要地。
侯幾通扶刀立身說:「只用少數河州軍沿大道去攻賀真,沿途多張旗幟,聲言大軍畢集。而把所有騎兵集中一處,深入高原,先截斷賀真和後山的山谷隘口,然後會師賀真。倘若貲虜棄城西奔,正好撞上我軍主力,正可一戰而勝之。倘若虜人真要困守不戰,再合圍不遲。」
河、鄯、廓三州,同為防衛西虜土谷渾的重鎮。三州都在大河上游,河州在大河南邊,另兩州在河的北邊,相距都在百余里,呈三角狀夾河相對。
李岐豐一行,自渭源翻越分水嶺,進入洮水流域,清晨朝陽下,古城狄道的黃褐色城牆遙遙可見。自從大統七年歧豐下隴之後,整整十年時光就這麼過去了。狄道古城和忙碌耕作的人們,似乎還和十年前一模一樣。古老的城牆、城內的毗沙門寺、洮水邊孤獨的崇陽浮圖,這些都還一切如昨。但這座狄道城,再也不是李岐豐悠遊少年的那個狄道城了。這裏已經沒有良孚公、昆莫公、玄同、玄德、文素,也沒有中散大夫辛公、慶之、讜之,也沒有結髮妻子辛氏和長兄須彌,所有這些人,都已託身黃土,魂歸佛國。洮水岸送行古道邊,再也不會響起李鐵杖《隴頭流水》的胡笳之聲了。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