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天野蒼茫:北朝末戰爭筆記小說

作者:賀六渾
天野蒼茫:北朝末戰爭筆記小說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四卷 雲中蒼鵠 第四十三章 入道的念頭(下)

第四卷 雲中蒼鵠

第四十三章 入道的念頭(下)

三人又在燈下閑談,不覺夜深,於是叫人搬來褥具鋪在地板上,乾脆抵足而眠,繼續深夜卧談。敬遠年長精力不濟,漸漸鼾聲響起。弘正卻撥亮燈芯,小聲對歧豐說:「在下有一個不情之請,還望明公一定幫忙。」歧豐忙情他說。弘正接著說:「下官這次北來,肩負迎還皇子的重任。同時,京中諸貴子弟流落長安的,能搜羅到的,也想一併帶回去。但晉公只准我帶走三十人,名單還要一一過目。不得已,只得有所取捨。其中有一些十幾歲的少年,從主人家贖出的,卻是無處安家。想請明公代為收留,或找一處寺院,讓他們一輩子誦經祈福,也是無量功德啊!」https://m•hetubook•com.com
曇延微微搖頭,聲音放得更低,他說:「剛才不是說了嗎?佛門弟子多,各司其職,大多滿足世俗男女之需。就便是我,大法事也躲不開,當朝大冢宰晉公邀我去府上升座傳經,能說不去嗎?佛經之多,也是滿足世俗所需罷了。」
曇延如此說,歧豐忽然有了一些領悟。朝裏面看,不就是觀照內心嗎?儒家也講「誠意正心」,然後「修齊治平」,要從裏面看,再發出到外面去。似乎人的內心,就已經內圓具足,活脫脫一個成佛的坯子,這是不是就是所謂「佛性」的根本?
歧豐說:「剃度也不妨,法號也和-圖-書請師父相賜。在下城中還有家寺,可請法師居住。」
眾人頻頻點頭。歧豐則想:「『善』字未必能概括三教的真諦。不過敬遠說三教無不同,想來確實如此。君子居內則修儒法,外游則尚自然,不管人在何時、何處,何嘗不尊于佛性?」於是他求教於曇延法師說:「關於色空,在下還略有知曉。而佛性如何參修,還望指點迷津。」
曇延也不抬頭,只說:「什麼是佛,什麼是人,自己想去!不要老往外面找,朝裏面看,看清楚了,自然通透明徹!」
弘正也插嘴道:「《老子》所說的『道』,就是佛性無疑。得道就是成佛,人人皆可得道,人人也皆可成https://www.hetubook.com.com佛,這就是大乘。釋、道殊途同歸也。」
眾人都驚駭。弘正問:「人早晚要死了,如何得道呢?」
弘正連連稱善。在一旁的韋敬遠則好意提醒歧豐說:「這個事還望三思,若朝廷要授職起用你,言路上必不好看。」
歧豐一口答應下來。過了幾天,他讓惠乘去辦,將已獲自由身而不能南返的南人子弟送往寺中剃度,女孩則送往寺尼出家。那惠乘多了一個心眼,挑出幾個身材高大年紀約莫十五六歲的少年,請歧豐將之送往高平從軍。歧豐也覺得這個主意不錯,特意讓惠乘上高平一趟,把這些少年都送給開府元壽。由此而入高平軍的江南人,一共有八個,和圖書都在歧豐的本部之中。
歧豐還在琢磨曇延的話,苦讀佛經三十年,難道方向都錯了?如何得入大乘?觀照內心,跟隨良師。對了,倘若追隨曇延數年,從言談乃至坐卧行走中,逐漸悟道,或是一條捷徑!他想起周弘正所說已經入道之事,就動了念頭,也想拜曇延為師。
曇延再說道:「其實說透佛理,一是色空,一是佛性,諸君自去領悟,我也無法可以相助。」
他再問曇延。曇延不回答,卻說:「以君之智,不必苦讀佛經。我再送一句:為修智慧,萬般皆妄;先斷煩惱,當下即足。」
其實歧豐心裏也在想這個事,不過此時他心情複雜,既有皈依佛門尋找真解脫的念頭,也還懷有https://www.hetubook.com•com建功立業的抱負希望,一時難以了斷。見他為難,弘正改口說:「此事不忙,可先延請法師升座,也有收穫。」
眾人都不語沉思。韋敬遠一直沒插嘴,這個時候才開口道:「我以為,一切莊嚴,一切法相,致其根本,不過一個『善』字。而儒、道雖然形式與之殊異,深淺不一,但究其根本,仍是一個『善』字。故而周尚書說的比較深淺異同,實則沒有必要,三教殊途同歸,歸於天之真理,那就是『善』。」
晚上,歧豐令惠乘先回,自己和敬遠同到周弘正館驛中飲酒。歧豐藉機請弘正向曇延推薦,弘正非常高興,他說:「隴西公要入道,下官一定想辦法請師父准許。也可先不剃度,閑時多討教即可。」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