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天野蒼茫:北朝末戰爭筆記小說

作者:賀六渾
天野蒼茫:北朝末戰爭筆記小說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四卷 雲中蒼鵠 第四十八章 定謀襲齊(上)

第四卷 雲中蒼鵠

第四十八章 定謀襲齊(上)

進兵日期選在當年冬天。一則約兵突厥,必在秋高馬肥之後,其漠北騎士馬匹才將逐漸集中起來,浩浩蕩蕩往南進發。再則冬天大地凍結堅硬,易於騎兵馳騁。另外,因為北路大軍進退都要渡黃河,也必須選在冰封時節。
不久,天子宇文邕頒詔給歧豐說:
策中認為,晉陽(山西太原)才是齊人的真正巢窟,而非其皇都鄴城。北齊文武分途,文官體系以鄴都為中心,而晉陽則始終是其重兵囤積的高地。幕府時期,晉陽屯重兵,西可以對抗關隴,東向則控制鄴都。即便廢除元魏,自己稱帝,高氏仍將晉陽作為其「武都」,是舉國精銳之所在。在突厥崛起后,晉陽北拒突厥南下的作用更加凸顯。故而其地位非但沒有下降,反有加強的勢態。
歧豐所論,指出了其南北夾擊的要點,不僅僅在於北路的迂迴突襲,也在南路的重兵投入上。以南路為正兵,則必須有足夠兵力的投入,用以膠著齊兵。甚至這南路當中,也要分出正奇,預留了三個進攻方向,分別指向洛陽、晉陽和鄴都,使敵不辨主攻之所在,而不得不平均用力防守。一旦北路奇襲兵臨城下,齊人腹背受敵,為救晉陽而向北抽兵的時候。則變正為奇,令南路汾水屯積的重兵向北攻擊前進,追殲後退的齊兵。這就形成了所謂「上扶其背下扼其頸」的南北夾擊之勢。
聞古之善戰者,正奇所用變幻無窮,蓋為能惑敵爾。今伐齊總概,南路為正,北路為奇;南路之www.hetubook.com.com中,河南為正,河東為奇;河東之中,攻晉州為正,出齊子嶺為奇。正奇之間,敵不知我之所指,為洛陽邪?為晉陽邪?抑或為鄴乎?直至徑嶺失陷,秀容搖動,突厥鼓噪而入,方知大敵撫背,危在旦夕。一旦轉而向北迎戰,則顧此失彼,必汾水潰散、晉州崩摧,我南路以正為奇,批吭而入,南北夾擊,上扶其背下扼其頸,并州非其能所保。
歧豐策中的北路,就是要繞開沿黃河擺開的東西對峙前線。大軍向北渡過黃河進入河套地區,然後沿陰山南麓向東攻破山間隘口,進入雲中。再從雲中一路向南,穿過徑嶺之險,直叩晉陽的北大門。相比南路直接沿汾水北攻的直接路線,這條北路,先是從長安出發,向北筆直地前行千余里,一頭插入大漠,然後向東再向南拐出一個大彎,變成南向,再向南直插晉陽。如同射手面對用大盾遮蔽的敵方軍陣,他將手中弓抬高,向上射出箭,箭飛上高空,劃出弧線,再向下墜入敵軍陣中。
不過,控制聯軍中突厥人所在份量,也至為關鍵。歧豐的規劃中,擬讓周人和突厥人各佔一半,彼此對等。這樣既可在晉陽可能發生的大合戰中,讓突厥輕騎發揮必要作用,也避免過度倚重突厥,反而受制於人。
這樣分留兵力,加上路上損耗,能達到晉陽的北路軍,應該在六萬人上下,戰馬八萬多匹。除騎兵之外,還有下馬作戰的步兵,以及擅長攀城hetubook.com.com攻堅的步兵。不過不用擔心兵力不夠,歧豐計劃請突厥出兵五萬騎,並請木杆可汗親自統兵,作為北路的增援力量。如果木杆不來,則爭取讓木杆派出地頭可汗或步離可汗帶兵來會。
從保定二年秋開始,歧豐雖隱居岐州,卻常常通過飛騎參与軍政商議。朝野上下,漸漸都有所耳聞。當年春天,大冢宰宇文護借故逼令柱國梁國公侯莫陳崇自裁,長安一片肅殺,百官噤口。坊間傳說,老柱國凋零殆盡,在新柱國賀蘭祥死後,大冢宰必重用自己的結義兄弟,那就是柱國尉遲綱和大將軍李岐豐。傳說,宇文護要用尉遲綱替賀蘭祥的位置,而用李岐豐替尉遲綱。又說,李岐豐一旦任職小司馬,立刻就要破格升柱國了。
歧豐防備並利用突厥人的策略,可以說是其整體戰略得以實現的關鍵所在。在北路與突厥人組成聯合大軍,讓其投入相當兵力參与侵齊,乃防止突厥人出爾反爾甚至乘虛入寇的穩妥之舉。楊忠密策中沒有交待聯合突厥的具體對策,令宇文護最難放心的,也就在此。而歧豐的規劃中,明確將請師突厥組成聯軍,共同深入晉陽,此舉也就大大減少了突厥人在後背上插一刀的可能。
自古君臨天下,非由一人所定。素聞上下同心,方獲大治。先帝與公父等推心置腹,同心戮力,克茲百難,以興王道。潁川從我,堪稱元勛。今天下未定,大寇當前,雖耆老尚思廉頗之餘,少年懷抱甘羅之志!而m.hetubook.com.com公正值盛年,英才不凡,朝野稱賢,豈可久養閑山,自命耕樵之任?黃鐘不墮瓮釜之聲,金玉不列瓦礫之墟。姜尚漁隱,伊尹隸藏,一遇聖者,遂以天下為己任。朕雖不明,當遠循前賢,近遵遺訓,與諸公共定天下。值此之際,求賢若渴。公若不出,其奈蒼生何?
天子的這篇詔書,應出自御正中大夫李昶之手。當年的宇文泰相府樞要大多都辭世了,李昶則長青不衰。他奉筆數十年,深受宇文泰和宇文護兩代恩寵,詔冊文書多由他代筆。
歧豐策中的南路,核心就是沿汾水攻晉州,從南面進抵晉陽。與楊忠密策一樣,南路還包括有出齊子嶺攻河內,以及出崤坂攻洛陽。此三路,總稱南路。但是整個南路,在歧豐策中,都只是佯攻的方向,一方面牽制齊人在河南河北的兵力,一方面將晉陽的主力吸引到南面的汾水河谷地帶。而真正的決定性力量,則放在進攻的北路。
北周保定三年(公元563年)春,朝廷起用李岐豐為小司馬的詔書從長安傳來。上個冬天,歧豐因山中風寒,幾個月咳嗽不止,大多數時間都卧床不起,一直沒有完全恢復。詔書送來的時候,眾人都喜上眉梢,獨歧豐悶悶不樂。他扶病起身親自作書,以身染疾病為由請辭,並推薦王文達為自己的替代者。
歧豐也知道楊忠平齊密策中的突厥方略有所欠缺,但一時並無更好的想法,覺得此時去了楊府,反而令其失望,不如不去。於是修書一封給楊忠hetubook.com.com,慰問他的「病」情。他自己則不告而別,輕騎先返岐州去了。
歧豐既受天子詔,不得已,只好抱病返長安接受小司馬一職。而「歧豐不出,奈蒼生何?」這句話,竟也一時間在朝野上下流傳開來。由於李岐豐任小司馬,自然接手伐齊總戰略事宜。楊忠雖然繼續做他的大司空,也就不再對此負責了,他索性稱病暫時閑居。
過去東邊強盛,高歡以晉陽為基地,沿汾水而下,數次覬覦關中。汾水下游為東西必爭之地,北周築玉璧城,以之為中心建立勛州;北齊則在上游經營晉州(今山西臨汾),控扼汾水河谷之要塞,守衛晉陽的南大門。
其實歧豐並沒有和宇文護結為兄弟,但人們都這麼說,連宮中並無實權的天子宇文邕也聽說了。物議如此,加之的確身體有恙,歧豐才接連上表朝廷並修書冢宰府,不願接受小司馬之職。而宇文護並不考慮這些因素,執意令歧豐回長安就職。
南北看似平均用力,其實不然。北路八萬,將投入舉國大部分的騎兵和軍馬,同時配有相當數量的精銳步兵。歧豐計劃留高平軍萬餘人在高平,塞彈箏谷,守衛涇陽道,作為應對萬一出現的突厥乘虛偷襲情況,確保長安的安危。其餘大軍乘馬且帶上副馬,向北渡過冰封的黃河河套,進入大漠。此時將留下一支騎兵,游兵河上,確保輜重路線和退路的安全。破徑嶺后,又要在徑嶺和靈丘兩地留下守兵,作為後備。尤其是靈丘,齊人從幽燕各州來救晉陽,必沿拒馬和*圖*書河走靈丘道。為避免腹背受敵,周人必留下精兵扼守道口,以拒齊師。
從晉陽往北兩百里,越過曾聞名一時的秀容川,就是句注、夏屋等山脈。山脈東西橫亘,西連徑嶺,東接靈丘,如屏風一般,橫在晉陽之北面。此屏障之外,再無依靠,浩瀚蒼茫天地之間的土地,號稱雲中。雲中西接黃河河套,北靠連綿陰山,其間草地無垠,可牧馬百萬,乃自古英雄百戰之地。當年拓跋部,就由此興盛併入主中原。陰山的山谷中,留有逐漸荒廢的六鎮遺迹。翻越陰山,就到了突厥人所控制的,寒冷廣袤如大海般的漠北了。
北路雖然是主攻方向,但為了充分迷惑齊人,將其注意力吸引到南路上面,歧豐在策中強調道——
同楊忠密策所不同的是,他的伐齊略將重心北移,不再以洛陽為爭奪樞紐,而把進攻的中心指向北齊統治的核心——晉陽。
軍力調配方面,北周二十四府兵,共有兵力二十余萬。歧豐計劃中,除留下隴西防禦土谷渾和荊州方向防禦陳朝的部隊之外,其餘全部投入伐齊之中。計有約十八萬,南北兩路各分一半兵力。
其實,在歧豐的理想規劃來看,突厥最好出十萬騎,五萬隨周人北路入晉陽,五萬單獨從懷荒鎮(今河北張北)南下幽州,作為北路的戰略牽制。既投入了突厥人的有生力量,也避免在晉陽方面過度倚重突厥。
入夏以來,歧豐病情逐漸好轉,他苦思伐齊良策,終於定下講和陳朝,北聯突厥,南北夾擊的大體戰略,獻策冢宰宇文護。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