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天野蒼茫:北朝末戰爭筆記小說

作者:賀六渾
天野蒼茫:北朝末戰爭筆記小說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四卷 雲中蒼鵠 第七十二章 鴻鵠已翔于寥廓

第四卷 雲中蒼鵠

第七十二章 鴻鵠已翔于寥廓

不久,南路達奚武也返回長安。達奚武在南線遇阻於齊將斛律光,遲滯不能進。楊忠軍和突厥從晉陽北歸后,達奚武仍不知情。斛律光聽說北路已勝,欲出擊周軍,又顧忌其步騎三萬整陣以待,難言輕勝。於是修書一封,派使者去周營交給達奚武。
陳方定說:「何必等三年,明年就將回來再決勝負!」
達奚武久未得到晉陽方面消息,早就懷疑突厥和楊忠軍已退。經此提示,方才醒悟。他說:「斛律明月不明著說,告訴我北路已退,讓我早早西返,他卻好乘后追躡。」
高平軍主要損失在儀同梁師古下轄的辛元軌和韓毗所部,六百餘人幾無生還。元軌雖未知死訊,但也凶多吉少。
保定四年三月,晉公從同州返京。不久宣布東征各將領任命和去留,以柱國楊忠為涇、豳、靈、雲、鹽、顯六州總管,涇州刺史;柱國達奚武為同州刺史,留鎮同州。大將軍李穆任小司徒,拜柱國;大將軍王文達仍返河州,任原職不變;大將軍楊纂返回隴州刺史任上;開府爾朱敏無功,仍回高平;開府元壽晉陽力戰,進位大將軍,進爵廣城郡公,出任合州刺史,這樣元壽就此脫離高平軍;開府慕容遠賜生口https://m•hetubook•com.com五十,加儀同三司,賜爵開陽縣公;儀同梁師古、万俟呂陵始各賜縣公,仍回高平重整軍備;金州刺史賀若敦本人無封,別封其子賀若隆為順義縣公;其餘晉陽之役有功將士,各有封賞;陣亡將士,其家屬各得撫恤。
相反,身為柱國、比楊忠還年長三歲的達奚武出任同州刺史,看似並非升遷。不過要知道同州是東進大本營,重兵雲集。達奚武留鎮同州,其實傳達了宇文護繼續重用他的意思。
斛律光的長史筆力極好,仿莊子寓言,在信中寫道——
保定四年正月底,在河冰解凍前,周軍燒營渡河返回南岸。元帥楊忠、大將軍李穆、王文達、楊纂,開府爾朱敏、元壽、慕容遠等陸續渡河南返。周軍經此苦難,即便身經百戰如元壽、慕容遠、梁師古、万俟呂陵始等人都顯出氣餒和疲態。唯獨跟隨楊忠中軍與齊軍苦戰所余的年輕將士,如尉遲運、鄭萬徹、陳方定等人,還有出征渡河時的生氣和活力。
元壽力戰負傷,這次得以進位大將軍,也是褒獎。他轉出高平軍任合州刺史,從此脫離周齊主戰場m.hetubook.com.com
李穆得以進位柱國,王文達返回原職。不過李穆並不掌兵,王文達則繼續統御西北重鎮。
統計軍中損失,除了留守什賁的爾朱敏所部以外,出塞萬人,軍馬近三萬匹。凡戰死、被俘、病死或走失者,共有三千八百多人;軍馬損失三分之二,剩餘不足萬匹,大多嬴瘦不堪。出塞所帶的輜重,幾乎丟失殆盡。
就這樣猜測和惶恐之間,楊忠率李穆等將返回了長安。周天子果然遣使來迎,擇日又命楊忠等人上殿,特地賜宴慰勞。宴后,楊忠欲拜見宇文護,聽說他去了同州,就返回家中,先到馮翊波若寺拜菩薩還願,隨後稱病謝客不出。楊忠仔細思索后,決定修書一封給在同州的宇文護,信里只談這次東征的得失,不過藉此表明態度,並等待宇文護回應。
楊忠與爾朱敏談,才得知留在什賁養傷的都督韓師厚高燒不退,竟已病逝!楊忠不勝唏噓:「師厚隨我從軍二十年,每戰必從。這次卻沒有帶他到晉陽,同平生勁敵交戰。一個人死在黃河之畔,可惜了,可惜!」
楊忠出任和圖書京師北面六州總管,面向突厥,並沒有如天子使者所說的入中樞。晉公宇文護一直沒有回長安,也沒有派使者召楊忠面談。此時楊忠已六十歲,晉陽之役後身心俱疲,仍請假在家中修養,再赴涇州任職。
楊纂、爾朱敏都沒有實際參与晉陽之戰,仍歸原職。
楊忠與楊纂合兵后,就命開府賀若敦領千騎殿後,周軍向北穿越雲中,自武川出塞。周日在塞外斷糧數日,靠宰殺部分瘦弱馬匹為食,才終於返回到了什賁。
什賁留守開府爾朱敏早已渡河等候,並帶來羊酒勞軍。自晉陽敗退以來,周軍將士連續半個月千里行軍,饑寒交迫,已成強弩之末,就在黃河北岸駐營修整。聽說隨國公楊忠領兵自晉陽歸來,沃野附近的稽胡首領紛紛帶上牛羊前來拜會。楊忠略感意外,先命整頓軍容,再招群胡相見,與之宴飲,臨別贈送金玉配飾之物。
宇文護很快回書,非常簡短,慰勞楊忠一番,其他事情隻字不提。
達奚武得書不解其中深意,召集群僚和諸將合議。眾人看信中意思,無非是說周軍白勞力氣,註定沒有結果。正月里,鴻鵠早就翔于寥廓,網羅的人想在大澤圍捕,不可能有所收穫。而府掾裴藻則說:「信中深www.hetubook.com.com意,在於『鴻鵠已翔于寥廓』,可能是指北路兵已退,叫我們不要困在沮澤不動。」裴藻原本是司馬消難的僚佐,當年隨消難來到關西,後來在達奚武柱國府任職。
二月,周軍返回夏州。此時,周天子派出的慰勞大使遂伯中大夫斛斯盛已先期到達。斛斯盛向楊忠宣讀天子詔書,內容無非是慰勞之意。隨後兩人閑聊敘話,斛斯盛見並無外人,低聲對楊忠說:「隨公揚威齊賊巢窟,天子十分欣賞,有意命公入中樞,參知軍政。具體安排,回長安便知。望公不要辜負天子一番心意啊!」
鄭萬徹對周圍的人說:「聽說古代秦國的孟明時打了敗仗,從晉國渡河回國,在河上發下誓願,三年之內必會來複仇雪恨。三年後他真帶兵打敗了晉國,成就了秦國的霸業。而今我們渡河回去,要是發下孟明時一樣的誓願,想必弓矢之神感念至誠,也必將保佑我們回來擊敗齊人。」
將佐方面,楊忠本陣損失最大,都督呂純陀、張愷,還有馮裕、楊元子、杜贊佛、杜贊武,這些多年跟從的親信騎士,幾乎全都拋屍異國。
楊忠聽說了他們的談話,心中稍覺欣慰:「小兒輩求戰求勛名心切,何愁不捲土重來。」
話雖如此和_圖_書,大軍不得不退。斛律光果然跟蹤追逐,一直深入周境,獲州縣民二千余口而還。
這樣,楊忠掌兵北面,達奚武掌兵東面,看似公平對等,其實不然。這次出征作戰,同晉陽方向不同,達奚武在晉州只與齊將斛律光對峙數月,並無交戰,反而在退兵過程中被斛律光尾隨追擊。而且此時周軍重點在東不在北,東面重於北面。這也傳達了因為楊忠北進無果,後續戰略著眼點將重點放在東面的意思。
楊忠聽了,心中略驚,面上只是客套一番。送走斛斯盛,他關上門仔細一想:此番伐齊,兩路大軍都是晉公宇文護主導。北路雖然不算大敗,也非什麼勝利。天子突然派使者來慰勞,又要拜官,何意也?他跟晉公商量過嗎?楊忠越想越擔心,倘若天子繞過晉公授官,以後必不能見容於晉公。兩難之間,如何取捨?
廣澤之南有子欲獵鵠,隆冬之際,不避艱險出入澤中,白日織網于岸,夜則結繩于林。及至正月,猶忙作不息,麵皮乾裂,手腳生瘡。路人見而憐之,問曰:君欲何為?答曰:獵鵠,欲取其羽。路人不解曰:鴻鵠棲於深谷大澤,仲春不綠猶未北歸,季秋方深早已南返。於今之季,鴻鵠已翔于寥廓,羅者猶視於沮澤,豈有可待乎?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