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中國傑物傳

作者:陳舜臣
中國傑物傳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十則 王安石 漢恩淺,胡恩深

第十則 王安石

王安石與佛教契合,似乎緣自平等的思想。對於不平等的現實,有一股激烈的憤怒,他的正義感便由此而起。儘管身為宰相,必須將自己構思的新法付諸實行,但他常常希望能夠隱居。

漢恩淺,胡恩深

深受外敵(遼、西夏及後來的金)壓迫的宋代人有一種觀念,認為匈奴是漢、即宋的敵人。對於這首詩,相傳有人批評他竟說敵恩較深。
意思是說:自漢朝所蒙受的恩情淺,自胡(匈奴)所承受的恩情當然較深。
據說因為家境不富裕,所以以收入較多的地方官為志願,不過也許他是要選擇能夠與生活中的百姓直接接觸的職務。待在中央政府裡,就不會知道人民的疾苦。成績優秀的進士,大致都歷任中央官職,這一來,經常會脫離民眾。比他年長兩歲的政敵司馬光,就是多半時間都在中央政府為官。
王安石的內在混合著儒家人本主義的倫理思想及佛教的平等觀,由此形成他的和圖書從政姿態,也形成他的詩文風格。
北宋初期,契丹的「遼」發生內訌,因此在沒有外來壓迫的情況下,宋朝得以充實內政,經濟飛快發展。真宗時曾親征澶州,與遼訂定稱為「澶淵之盟」(公元一〇〇四年)的和平條約。條件是宋每年贈與遼二十萬匹絹、十萬兩銀。有人批評這是屈辱外交。然而,這可以說是經濟大國宋對發展中國家遼所進行的經濟援助。這個數字到了公元一〇四二年,絹又增加十萬匹,銀也增加十萬兩。到了公元一〇四四年,與西夏和談的條件是每年給予西夏絹十三萬匹、銀五萬兩、茶二萬斤作為歲幣。這是以財力換取和平。
——人生樂在相知心和-圖-書
是漢朝皇帝把她拋在漠北的匈奴之地的,漢恩自然淺。她要成為匈奴單于的妻子,從此以後在當地過活,生養孩子。事實上王昭君生了兩個兒子。夫妻間的愛情、母子間的感情——這就是胡恩。
王安石由參知政事(副首長)成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職),推行他所主張的「新政」,是在熙寧三年(公元一〇七〇年)、五十歲的時候。
有人常會拿出紙來要求我幫他們寫一個喜歡的句子。每逢這個時候,我總是會寫下王安石的那句:
這個句子似乎未脫古典的窠臼,但它其實是出自一首題為「明妃曲」的詩,和*圖*書主旨在歌詠王昭君。
北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一〇二一年),王安石誕生於父親——臨江軍(江西)判官王益的任地內。後來他隨著中級官僚的父親轉赴各個任地,如韶州(廣東韶關)、首都開封、江寧(南京)等。二十二歲的時候,以優秀的成績及第進士後,他進而有志於地方服務。在他就任宰相級官職之前,主要都在地方上擔任長官,如淮南(江蘇揚州)、鄞縣(浙江寧波)、舒州(安徽懷寧)、常州(江蘇常州)、江寧府等。
在歷代王朝中,沒有一個時代的官吏俸祿像宋那樣高,也沒有一個時代有宋那樣多的官吏。官吏退職之後,終身還有「祠祿」。以寺院或道觀(道教寺院和-圖-書)監督的頭銜,什麼都不做就可以領到薪水。
以往的詩人們都同情王昭君,一致歌詠她的楚楚可憐、望鄉之情多麼哀切等。但王安石並不這樣。匈奴單于和周遭的人們,在長時間的共同生活之中,可能已經了解妳。古人不是也說:沒有什麼比新相知更快樂的了。……
意思是說,生而為人的快樂,就在於有人知道自己。這句話的由來是《楚辭》裡的「樂莫樂於新相知」。一個人遇見知己,想到在這個世上還有一位新的知己,真是非常快樂。
——漢恩自淺胡恩深
國家財政因而年年困窘,苦於巨額的赤字。王安石在這個經濟大國走下坡的時期,成為國政的負責和-圖-書人,不得不重建財政。他所思考的政策稱為「新法」。
王昭君不用說大家都知道,前漢元帝(公元前四九~前三三)的宮女,是一位嫁到匈奴的悲劇性女子。以王昭君為題的詩,大抵都帶著哀怨。她從文明中心的漢朝宮廷,嫁給了漠北遊牧民族匈奴的單于,成為政治婚姻的犧牲者。然而,王安石在這個句子前還放了一句:
王安石的著眼點就是:匈奴人也是人。王安石篤信佛教,所以他有「眾生不異於佛,佛即是眾生」的平等觀。
王安石進入官場時,即使是經濟大國的宋,也開始出現疲敝現象。畢竟對遼和西夏的歲幣是相當大的負擔。雖然已經締結和約,但國境上仍必須駐軍。而宋朝政府又過於龐冗。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