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中國傑物傳

作者:陳舜臣
中國傑物傳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十三則 鄭和 身長九尺,眉目秀麗,步姿如虎

第十三則 鄭和

身長九尺,眉目秀麗,步姿如虎

繼承皇位的皇太孫建文帝,嚴格遵守祖父的遺訓,據說他取締宦官極為苛酷。因此在靖難之變中,建文帝身邊的宦官多半逃到燕王(後來的永樂帝)那邊去,並洩漏了機密。燕王軍中的鄭和,其戰功也許就包括了對建文帝身邊的宦官進行工作。
第六次 永樂十九年(公元一四二一年)出發,主隊於二十年回國,分隊於二十一年回國。
也許有人覺得懷疑,認為鄭和即使再怎樣出色,也不可能讓宦官擔任指揮官。然而,永樂帝可以說正因為鄭和是宦官才任命他。
說到宦官,人們會有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他不是男人,但鄭和卻誠可稱為偉丈夫。讓人不禁懷疑,這真是宦官嗎?
第七次 宣德五年(公元一四三〇年)出發,宣德八年回國。
雖然受永樂帝禮遇,但宦官終究是宦官。他們承受著士大夫侮蔑的眼光。較之他的功績,鄭和所受的評價必然不高。《明史.鄭和傳》裡也只是列出他航經的國家名和圖書稱及在當地所發生的事,關於他這個「人物」連評語也沒有。但是僅從順利完成七次出航的事蹟看來,應該可以了解他的能力及人品確實有過人之處。
第七次出發時,距鄭和第六次回國已有八年。而第六次以前都是接連不斷地出航。但永樂帝死後,繼位的洪熙帝很快地也死了,後來是宣德帝即位。這兩次之間間隔這麼長,必然就是因為這個異常事況。
第一次 永樂三年(公元一四〇五年)出發,永樂五年回國。
永樂帝與父親太祖不同,非常禮遇宦官。因為靠著敵人的宦官作內應,才能夠奪取皇位。他雖然繼承了父親猜疑心強的性格,但對象卻是文武官僚。宦官當然都沒有子嗣。由於缺乏家人支持,所以希望他們會對皇帝盡忠。
永樂帝即位那年,派遣一個叫李興的人到暹羅國。與重視內政、消極對外的太祖不同,遣使的行為可以算是積極對外的宣示。這個李興也是宦官。他可能hetubook.com.com是一位辯才無礙的人。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是在永樂三年(公元一四〇五年)六月出發。這不能不說是件可驚之事。
永樂帝把這個下西洋的航海指揮權交給鄭和,應該是很有自信。鄭和自少年時代起就在他身邊,他是看著鄭和長大的。而且靖難之變時,鄭和還立了大功。
永樂帝以善於辯論的人為外交官,選擇有統御力、沉著、果敢且寬容的人為遠征軍指揮。或許,拔擢鄭和是因為考慮他是回教徒。「西洋」有很多回教徒,這一點,繼承世界帝國元朝之事業的明朝首領們應當很清楚。
由於國庫充實,財政上要準備航海也許是很容易的。但是,要統率這樣的大艦隊,並完成航行,這應該是件非同小可的事。
第五次 永樂十五年出發,主隊於永樂十七年回國,繞過非洲的分隊則於永樂十八年回國。
《明史》讚賞太祖晚年致力於運河、灌溉、防災等大工程,並在短期內完成。庶民m.hetubook.com.com充分休養而有了餘力,由於太祖討厭奢侈、崇尚樸素,國庫得以充實。有人說永樂的下西洋花掉了太祖的遺產,因此短期間內可以準備好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太祖把蒙古政權趕到北方後,便將重心放在內政,但永樂帝一變而將眼光朝外。他是有「雄志」的,曾五度親征漠北,然後把遠征西洋(廣州以西稱作西洋)的任務交給鄭和。
鄭和所率領的七下西洋行動,其出發及回國時間如下:
第三次 永樂七年出發,永樂九年回國。
當時,宮廷裡有人專門為人看相。出身浙江的袁珙就很出名,不過他在永樂帝的時代已退隱故鄉,自稱柳莊居士。其子袁忠徹接任父職。永樂帝對起用鄭和很有自信,但他還是垂問袁忠徹。這名相士立刻回答:「堪任用。」袁忠徹著有《人相大成》、《古今識鑒》等許多著作,他在書中形容鄭和是身長九尺(一百八十公分)、腰十圍(一百五十公分?)、臉方鼻小、貴相m•hetubook•com•com、眉目秀麗、耳白長、齒如貝、步姿如虎、聲音洪亮。
永樂三年這個時期是值得注目的。拼得你死我活,為期四年的靖難之變結束於建文四年(公元一四〇二年)六月,翌年改元為永樂。經過四年的激戰,僅三年之間便動員了六十二艘巨船及二萬八千七百多名官兵,這實在是非常困難的事。明太祖在位三十年,雖曾發生疑獄、整肅的大事件,不過它只動搖了宮廷及上層社會,庶民倒是能夠安居樂業。
第二次 永樂五年出發,永樂七年回國。
下西洋的指揮官如果任命一般的官僚,這個人也許會因為航海成功,掌握了過大的權力。前述的相士袁忠徹就曾進言永樂帝,「外國取寶」(即下西洋)最好不用武臣。永樂帝認為不僅是武臣,就連文臣也很危險。宦官沒有家庭,在宮內生活,而一般官僚則於宮廷生活之外,還有家庭生活。那裡是皇帝看不到的地方。相形之下,宦官的生活完全展露在皇帝面前,一目了然。對皇帝而言www.hetubook.com.com,他們是可以讓人安心的。
第四次 永樂十一年出發,鄭和的主隊於永樂十三年回國,從非洲東海岸航近阿拉伯半島亞丁的分隊則於永樂十四年回國。
——晚歲憂民益切。
據說有巨船六十二艘,乘載官兵二萬七千八百多人。
巨船長四十四丈(一百五十公尺)、寬十八丈(六十二公尺),依照專家的計算,這相當於目前八千噸級的船。如果由九十幾年後達伽瑪繞過好望角,發現印度航線,當時的旗艦僅相當於一百二十噸來推想,這真是令人難以相信的巨船。事實上,有一派強力的說法,認為《明史》上所記載的船隻尺寸誇大不實。但由一九五七年在南京郊外出土的巨大船舵來看,這個疑慮便消失了。
太祖有鑑於歷代王朝因宦官而衰亡的史實,決定宮廷內不得設置宦官百人以上,又禁止宦官公然兼任官職,規定他們位階不得超過四品。同時還在宮門上豎起一塊鐵牌,上面鐫著「內臣(宦官)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等字,有意徹底壓制宦官。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