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中國傑物傳

作者:陳舜臣
中國傑物傳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十三則 鄭和 迦里石碑道出驚人的內幕

第十三則 鄭和

迦里石碑道出驚人的內幕

泰米爾文的碑文內容是說,中國天子為讚揚印度教的神德納瓦萊.拿雅涅魯而立碑。但波斯語的碑文內容卻說立碑是為了阿拉之神及回教的聖者。
鄭和本身雖是回教徒,但將近三萬名的艦隊官兵應該幾乎都是佛教徒,而錫蘭當地的居民則多半是印度教徒。如果再往西行,就進入回教圈。下西洋必須通過各種宗教圈,其統率的人務必不具宗教偏見。這非得有寬容的人格不可。
在七次航海中,明朝艦隊也曾數度用武,但正式的戰鬥應該是第三次出航與錫蘭王交戰。鄭和以奇襲方式進攻王宮,俘獲國王。戰爭的起因是錫蘭王拒絕接受明朝冊封。換句話說,就是不承認明朝的宗主權。當時鄭和採取了斷然的措施。
回教徒鄭和非常積極地興建崇拜偶像的道教寺院天妃宮,同時禮拜裡面的神祇。從現今我們的回教觀來看,實在不能不hetubook•com•com說是很奇異的事。
不能辨識的泰米爾文及波斯文部分,料想應是漢文的翻譯。但最近由於高科技的進步,嚴重磨損的部分已可辨識,結果發現其內容竟與漢文不同。
宣德五年,仍往諸番國開詔,舟師泊於祠下。思昔數次皆仗神明護助之功,於是勒文於石。
下西洋的目的是什麼呢?從「西洋取寶船」的名稱就可以了解,它主要的目的就是去取寶。可以視為以武裝的大商船群進行交易。這樣做也可以展示明朝國威,使各國承認明為宗主國,因為對明朝來說,「交易」不外是各國的「朝貢」及明對各國的「下賜」。要交易,就必須承認明朝的宗主權。
錫蘭王還被帶回中土,不久便被釋放。第一次下西洋時,鄭和曾攻打並虜獲在舊港(Palem-bang)和*圖*書進行海盜行為的陳祖義。陳祖義在明被斬。當赦則赦,當罰則罰,明的判決當然是依據鄭和的報告及意見。
而石碑雖然沒有留下來,但拓本還在的是《婁東劉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蹟碑》,據說這是鄭和親自寫的。
交易仍是主要目的。交易自然伴隨著文化交流。鄭和自己也許認為,只是奉皇帝之命而統率艦隊,但我們必須承認,他的功績實在很大。
劉家港在蘇州,被稱為「六國碼頭」,亦即「各國船泊場」,是當時的國際港。鄭和下西洋也是由此出發的。
鄭和的人格,無疑是由忍耐與達觀所形成。這使他得以遠離偏見。正因為永樂帝相信鄭和與任何國家的任何人都能順利交往,所以才會任命他為艦隊的總指揮。
在燕王府的時候,鄭和是一名稱作宦官的奴隸,可想而知已失去自由。他並不能隨意拒絕道衍的菩和_圖_書薩戒。這恐怕是永樂帝的命令。奴隸能夠不遵照主人的意思嗎?
雖說是取寶船,卻是裝載著中國的「寶」而去。主要是絹、陶瓷器、麝香、樟腦等。取回來的寶則是胡椒、龍涎香、珍珠、寶石、珊瑚等,此外還裝載獅子、長頸鹿、豹、斑馬、駝鳥、西馬(阿拉伯馬)等而歸。
還有興起於中亞的帖木兒正計劃東征,因此也有人認為下西洋的目的在與西亞各國同盟,威脅其背後,以便對抗之。然而帖木兒死於公元一四〇五年(永樂三年),也就是第一次航海的那一年,對明早已不構成威脅。
另外,靖難之變中失敗的建文帝的遺骸並未被找到,因而有人說他已逃亡,也有人認為應該搜索。然而永樂帝應該早就不擔心建文帝是否還活著。
這是鄭和最後一次出發下西洋時所寫的。內容概述前六次的航海經過,是最可靠的記載。
我讀https://m.hetubook•com.com過一篇論文,其主旨認為鄭和航海的目的是「維持並保障東南亞的和平與秩序」(徐玉虎《明鄭和之研究》)。如果交易的前提是承認明朝的宗主權,那麼交易不外是和平及秩序的維持。
一塊石碑中,以三種文字刻下它分別是為佛教、印度教、回教而立的。這不是一件令人感動的事嗎?
不只如此。在永樂帝還未即位的燕王時代,鄭和就已在王府跟從道衍和尚受了菩薩戒。而他還禮拜航海女神,這不是很奇異嗎?
天妃宮是道教祭祀航海女神的廟祠。這位航海女神在福建稱為媽祖,在廣東稱為天后。自劉家港出外海南下的艦隊,隨後停泊在福建閩江河口的五虎門。那裡鄰近長樂縣,有一座南山寺,鄭和在最後一次出航時,修復了屬於這座寺的天妃宮,並且立碑。南山寺的天妃宮本來就是鄭和為祈求航海安全而上奏永樂帝所興建的。
https://www•hetubook.com•com公元一九一一年,在錫蘭島(斯里蘭卡)的迦里(Galle),發現蓋溝的石板是一塊石碑,後來被收藏在可倫坡的博物館裡。這塊石碑刻著漢文、泰米爾(Tamil)文、波斯文等三種文字,由於嚴重磨損,只有漢字還可以勉強辨識。碑面上的記年為永樂七年,內容是說要在佛寺供養,以感謝航海的安全,並祈求未來一切無恙。上面還有當時的供品及布施物的清單。
漢文碑文的開頭是:「大明皇帝遣太監鄭和……等……」。把刻上三種文字的碑文,依各宗教寫上不同的內容,這果真是永樂帝的命令嗎?依我的推測,認為這種事已經完全交由鄭和處理。因為遠征時,最高負責人當場可以獨自下決定,所以迦里碑文可以視為是鄭和的主意。另外,根據《瀛涯勝覽》,他們也在印度的古里(Calicut)建碑,不過這個石碑還未被發現,也沒有留下拓本。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