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新官學
官學陰影尚未解除
當我讀到梁啟超的《心靈論》時,發現裡面有很多非常精采的東西,是做為一個現代國民、世界公民的概念,他引述東西方經典,建立一個開闊的世界觀,他認為,如果不經過改革,我們將會失去世界公民的資格。梁啟超在五四時代就提出這樣的見解,可是到現在我們仍然做不到,有時候我甚至覺得,現在比五四時期要開了倒車。
為什麼教育不能夠從這樣的起點開始?而且老莊的神話又是真正的「國文」,我覺得,在國文教學中多一點讓孩子有非答案性的思索過程,就是最好的思想教育。
在本書後面第六講談到神話的起源時和_圖_書,我特別強調,神話本身是一個起點,因為神話裡面包含了幻想跟科學,這兩個看起來極度矛盾的人類創造力——科學是一種創造力,幻想也是一種創造力,並都以神話為起點,就像一顆種子,很適合放在低年齡層的教科書裡面,讓孩子能保有這兩種可能性,將來他可能會走到比較理性的科學,也可能是比較幻想的藝術。重點是,我們必須準備好這顆種子,並在他很小的時候就栽種。
明朝萬曆年代,在徐渭、張岱的晚明小品裡面,已經有一點啟蒙運動。他們提出了性情,提出了誠實,提出了對自己生命和-圖-書的懺悔。最有趣的部分是徐渭、張岱都有寫墓誌銘的習慣,因為他們已經發現所有人寫別人的墓誌銘都吹捧到完全作假,所以他們就自己寫自己的墓誌銘。張岱的墓誌銘是我最感動的,他寫他自己好美婢,好孌童,然後近冥亡之際忽然感覺到自己生命的那種悲涼……我覺得完全是一個盧梭《懺悔錄》的形態,可是為什麼我們今天不太敢面對這些東西?那為什麼還要去維護一個作假的官學傳統?
不知道一般人會不會同意,在某一個意義上,我覺得老子和莊子的東西,啟蒙性是比儒家的東西還要大的,因為孔子已經定和*圖*書位在人了,可是老子和莊子是定位在天,天本身是比較接近神話的。我很喜歡莊子講的「渾沌」,渾沌是一個不清楚的東西,當渾沌從不清楚到清楚,其實就是創世紀的過程。如果我們的孩子讀到渾沌這個寓言,想像一團龐然大物,像微生物,也像生命基因那種胞胎的存在,或者是草履蟲、變形蟲的形狀,因為渾沌是沒有定形的,我們的生命都從渾沌來,後來有人說要感謝渾沌,要給它七竅,每天給它一竅,七天以後,渾沌就死了。這和〈創世紀〉的七日創造天地剛好相反,耶和華是七日之後越來越清楚,莊子的創世紀則是七天和*圖*書以後,渾沌死了。
莊子的意思是,只相信科學,人最後就會死亡,應該要有一個對渾沌更大的理想,就是現在說的不可測知的理論,或者黑洞理論,或者「測不準原理」,在台灣學理工的人會講「測不準原理」,卻不知道這個西方理論根本就是在講「渾沌」。西方科學已經發現科學的極限,發現科學不夠用,反而是老子、莊子有很多思想是非常近於尖端科技的觀念,而像作曲家約翰.凱吉(John Cage)這些在西方受高科技影響的藝術家,也都在講老子跟莊子,他們受到非常大的影響,因為他們發現裡面有最了不起的觀念,如莊子m.hetubook.com.com說「至大無外,至小無內」,其實就是更符合於今日科學的態度跟方法。
教科書開放多元化,沒有一致的版本,是一個進步,但是它把官學的權力釋放後,並沒有開出各色不同的花朵,開出來的花還是很接近,也就是官學的陰影還沒有完全解放。現行教材中,可以提供思考的文字還是非常少。
新官學
造成教科書被一種官學思想籠罩的原因,
有可能是因為這些編輯教科書的人,
本身就是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