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生活十講

作者:蔣勳
生活十講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七講 文學力 創造出獨特的文體

第七講 文學力

創造出獨特的文體

在一個圖像逐漸取代文字的世界裡,我會更希望留存一個文學的媒體。因為我覺得,文字的反省力遠高過於圖像,即使閱讀人口越來越少,被電影,電視或者網路媒體瓜分了,但這個族群會變少,卻不會消失。我們看日本和歐洲的發展就會知道,文字不會完全消失,在地下鐵、在電車上,還是有很多人拿著書看。
我們的國文老師會了解嗎?我自己在初中時,就常碰到這樣的事,老師會幫我改錯字,改我的文法,然後說:「你那麼愛文學的人,連基礎都弄不好,將來怎麼創作文學?」可是那時候我已經讀了很多經典作品,老師眼裡的錯字其實是我故意用的。
我不曉得什麼原因,可能是作文教學太發達了吧。當作文有範本www.hetubook.com.com時,是不容許有獨特性的,其實最沒有文體的作品就是作文範本,那是一個四平八穩卻毫無特色的東西,它可以讓你通過考試,卻不會讓你有任何獨特性。我常在想七等生的作品如果讓作文老師批改的話,應該會覺得文法不通吧。
有一次我跟白先勇聊天,他就說他會用「年青」而不用「年輕」,他永遠都不喜歡用輕重的「輕」,他很討厭那個字。所以如果你仔細看的話,會發現他的作品裡只有「年青」沒有「年輕」,這就是他的風格,他的文體,你不能說他錯了。所以我在這裡特別要講的是,後來的作者文體性有一點被抹殺了,很難形成獨特的文體,也許是因為老師教得太和*圖*書好了。
在台灣最窮困、經濟最壞的年代,我們都還有《筆匯》,有《文季》,有《現代文學》,那麼在我們這麼繁榮的時候,如果連一本文學雜誌都沒有的話,我想這個社會是讓人覺得遺憾的。
文學的效果很難估量,它不是直接給人答案,而是給人多一點機會去思考。例如情愛的問題很嚴肅,但它卻可以用三封信去表達。又譬如前面提到七等生的〈思慕微微〉,那是一種很個人的情慾描述,卻會引起我們的思考,讓我們反省,並尊重一個藝術家在自己的難關中,以誠實的鋪敘去度過困境。
我的意思是,文學創作常常是故意叛逆,違反作文文法的。我們在波特萊爾的句子裡看不到文法,或者說他的詩是新文法。但https://m•hetubook.com.com這個新文法能被學校的國文老師接受嗎?
文學反映社會是快速的、直接的,但文學與作者的關係,現在看來,卻是逐漸在疏離中。比我們早個三十年的作家,如白先勇、陳映真、黃春明、七等生等人,我們讀他們的作品時,即使把名字蓋掉,還是可以一眼就看出這是誰寫的,《台北人》一看就是白先勇的文體,陳映真早期的《將軍族》、《我的弟弟康雄》更是讓我百讀不厭,而那個文字的結構,諸如很長的句子、副詞子句加上繁複的形容詞,就是陳映真的文體,而讀七等生的文字,就是會進入一種超現實的、真假混合的虛擬世界中,非常迷人也非常令人困惑。至於黃春明那種混雜著泥土芳香的聲音質感,更是獨www.hetubook.com.com樹一幟。我要說的是,他們真的有文體,所謂的風格(style),與寫的主題無關,與寫的內容無關,純粹是文字被閱讀時所產生的一種精神上的力量。
看到那一期,我真的覺得文學非常重要。當一個讀者面臨到情愛的困境時,他雖然不會是三位作家中的任何一個人,可是他會因為這三封信開始思考,並調整自己,我想這就是文學的功能了。
學校老師教孩子作文,要語法正確,不能有錯別字,可是好的作家也可能有錯字,這個錯字是他故意創造的新字彙,譬如沙特寫了一本書Les Mots(台灣翻譯成《沙特的詞語》,左岸文化出版),就字面翻譯就是「字」的意思,他就解析說,波特萊爾用的很多字,從正規的文法來說是錯的www.hetubook•com.com,可是在他的詩裡面是好的,因為他會創造新的經驗、新的image。
就像人的面貌,或者是聲音的質感,那是文學讓人著迷的特色。可是在現在的文學作品裡,這種力量已經有一點被沖散了,我很難在下一代的作家身上看到所謂的「文體」,它變成有一點中性化了,把個人的獨特性拉平了。
而且文學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它會反映生活的面貌,它會讓你看到事件正在發生,引導我們去思考,但又不會像哲學那麼嚴肅。我記得有一期《聯合文學》,發表了郁達夫、徐志摩和胡適三個人的情書,那一期很讓我感動,這三封信選了三個我們很熟悉文學界的人,三種不同處理愛情的態度,你可以看到郁達夫的憂鬱,看到徐志摩熱情到完全不顧現實,還有胡適的完全理性。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