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講 文學力
文學是一種感染
我這麼說不代表年輕作家一定要靠閱讀發展出文體,我覺得不需要。每一代的文學有自己的特徵,就像《水滸傳》絕對是反映那一個時代的說書習慣,那也不是從閱讀出發,而是說故事,所以你看《水滸傳》完全覺得是可以唸出來的,它就是跟說唱文學有關。
我相信文學是一種感染,在這個時代的氛圍當中,他們彼此之間會有一種默契,譬如網路族群發展出網路文學,他們彼此會懂,可是我是一個不太上網的人,我讀網和-圖-書路文學就好像闖進一個完全不了解的世界,就像愛麗絲到了一個不同的世界,她就驚訝住了,那個邏輯是不一樣的。可是基本上,我不懂,但我完全尊重。就好像我回到三、四千年前,在一個烏龜殼、牛骨頭上刻字的時代,那個刻字的邏輯一定與現在電腦選字不一樣,而這就會影響到整個人的思維。每一代、每一代都有不同的思維,每一代也一定都會有LKK,沒有辦法進入新的文學領域,我相信這是一和_圖_書個完全正常的現象。
這種中性化的現象非常明顯。我和陳映真聊天得到一個比較一致的看法,就是文學青年起步與我們當初不一樣,他們不是從閱讀出發,而是從電影。他們是電影的族群,電影對他們的影響很大,這個世代是畫面的,不是文字的。
這些都是與閱讀有關,閱讀不同的素材,會得到不同的文字風格。可是,在圖像媒體中,文字的特性不明顯,閱讀電影的這個世代,比較難在文字上形成所hetubook•com•com謂的風格。近代年輕作家中,讓我覺得有文體的應該是邱妙津,在我第一次讀她的《鱷魚手記》時,我有一點嚇住了,會問:這是誰啊?怎麼會有文體。因為我長久以來沒有感覺到文體這個東西了。
譬如說,我在中學非常喜歡杜斯妥也夫斯基,我會一直讀他的東西,一直畫線,我的文字會受他的影響。陳映真則是透過英文、日文讀很多外國的作品,所以他的文字也不是純粹漢語的,而是有很多日文副詞子句的結構m.hetubook•com.com。我想七等生也有,甚至雷驥,他的文字是帶有日文氣味的,我不知道為什麼,可能是受那個年代翻譯小說的影響。而白先勇是從《紅樓夢》出發,所以他的文字是比較偏純粹漢語系統,跟七等生、陳映真又有一點不同。
今天小說很難說、很難唸誦,因為它是視覺的、畫面的狀態,所有的心靈空間都是打碎的,他運用了很多蒙太奇的拼貼手法,從這一個畫面,啪的跳到另一個畫面。有時候你會抓不到它的重心跟主體,而這就是他們的和圖書特色。
我並不認為這樣不好,我也相信在這一代的創作中一定會出現一個優秀者,建立自己的文體,而那個文體是什麼,我目前還沒有看到。因為社會是處在轉型的過程中,這一世代的創作者還需要摸索一段時間。
不需要要求這一代的人去寫以前的文體。譬如說白先勇很關心尹雪艷,他的主題就圍繞著尹雪艷這個角色,但新一代作家在書寫的過程裡,很少關心人的角色,主角是模糊的,非常模糊的,是很多幻影在交錯,與過去「主角」的概念非常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