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原本大學微言

作者:南懷瑾
原本大學微言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第三篇 內明之學 二二、智知萬物自知難

第三篇 內明之學

二二、智知萬物自知難

但天地之大,萬物之多,在上古,用什麼觀點去分類呢?這又要講到中國與印度的文化,各有一套說法。以中國上佔文化來講,把物理世界,化作八類,叫做八卦,那就是天、地、日(火)、月(水)、風(氣)、雷(電)、山、澤(海)。其中存在的生物,如飛禽、定獸、魚龍等,都是屬於動態的生命,所以叫做動物。此外,與動物生命存在有息息相關的,如草、木,叫做植物。如土地、山、巖、礦藏等,叫做礦物。這些上古的資料,多讀中國古代科學的醫藥書籍,就可明白。
我們大略明白了這些人類傳統文化的研究,再回轉來看人類最初對物理世界中萬物的關係。可以說,人類自始至終,也如各種動物一樣,都是靠征服殘殺別的生命來養活自己,正如達爾文所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但人類和其他動物到底有兩種不同的特性,一和_圖_書方面是為生存而想征服萬物,一方面也具有愛惜憐憫生物的心情。這就是人類之所以不同於其他動物,自有人文文化的特點。這在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文化中,叫做「仁」,是儒家孔、孟一系所極力要想發揚光大的主旨,也就是後世儒家所謂「親親、仁民、愛物」的宗旨。在印度佛學中叫「慈悲」,希望做到「眾生平等」。在西方文化中,叫「愛」或「博愛」。
同時我們為了鬆散一下神經,讓我引用明末清初山東一位明朝遺老賈鳧西的鼓兒詞說:
對於「致知格物」、「物格知至」的研究,現在我們理解它的內涵,並不完全如宋明理學家們的觀念,只要格去心中的物慾,就算是「致知格物」的意義。我們已引證到《系傳》所謂「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的指標,也就是我們在前面已提到過「心物一元」m•hetubook.com.com、「心能轉物」的道理。尤其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了現代,姑且習用公元的計程,已經快要到了二十一世紀開始,即將來臨的人類社會中,人們幾乎喪失了人性,完全是「心被物轉」的時代,工商業的科技文明愈發達,精神文明愈形墮落。有如一把秤的兩頭,要做到比重平衡,非常不易。所以對於孔門心法「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的先賢明見,的確有重新認識、從頭反思的必要。

雖然他是抱著國破家亡的痛苫,滿腹牢騷,無處發洩,故意以唱大鼓來消遣人生,但對於歷史,卻有他自己的一種哲學觀點,也非常警辟。如果照賈鳧西所說,他如代表萬物的律師來告人類,那就難辦了。

看萬物如何分類

仁民愛物天下平

但在印度上古的分類,把宇宙萬物的形和-圖-書成,分為地、水、火、風(氣)四種大類,簡稱四大。後來在佛學中,又加一空大,共為五大類。這是印度文化對天地萬物和物理世界的分類。它和希臘上古文化一樣,也有說物理世界的最初生成的是水大。除此以外,後來印度的佛學,又分生物的生命為四種類生,叫做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更詳細的,又分生命有十二種類,幾乎包括人類以及看不見的鬼神一類生命。但這些任何一種生命,都和地、水、火、風(氣)有關,是心、物分不開的混合一體。其次,大家也都知道希臘文化,到了比曾子後生的柏拉圖手裡,他把世界分為兩類,一是理念世界,一是物理世界。至於埃及上古文化,相當接近於印度上佔婆羅門的觀點。
至於物與心之間的關係,怎樣來治心制物?對於人類社會,在歷史的過程上,有它自然而必然的發展趨勢。孔子早在《hetubook•com.com易經.序卦》上下篇中,已經有了啟示。如《序卦》上篇說:「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如果從這個唯物觀點來看,所謂人類,也不過是天地之間萬物的一類。唯有「方以類聚,物以群分」的類別而已。所以在上古的中國文化中,人類也叫做人群。人類自稱為萬物之靈,那是人類文化的自我封號。講到這裡,又牽涉到哲學與人類學問題,不必離題太遠,多加討論。
太倉裡老鼠吃的撐撐飽。老牛耕地使死倒把皮來剝。河裡的游魚犯下了什麼罪?刮淨鮮鱗還嫌剌扎。那老虎前生修下幾般福,生嚼人肉不怕塞牙。野雞兔子不敢惹禍,剁成肉醬還加上蔥花。——莫不是玉皇爺受了張三的哄,黑洞洞的一本賬簿那裡去查。
關於心物問題,孔於在《序卦》下篇同樣劈頭就說:「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www.hetubook•com.com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這是很明顯的說明人類自我建立了一套人文文化,所以與萬物有分類差別的界限。
而在這些人類文化三大主旨中,尤其從儒家觀點來說。對於「慈悲」或「博愛」,是很準確高遠的目標,無可厚非,但似乎有大而無當之概。只有從各各自我立足點出發,先由「親吾親而及入之親」開始,逐步擴充「仁民」、「愛物」,才有序可行。但要達到這個目的而使「天下平」,首先必須學養達到「盡人之性」、「盡物之性」的「物格知至」。也就同佛學所說的「如所有性,盡所有性」,然後才能有「大智、大勇」的「大雄」才德。唯有具備這種才德,才可能領導人類文化走向「民胞物與」、「心能轉物」,而不被物質文明帶向自我毀滅之途。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