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
須菩提聞說此經名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乃悟聞法之心空,是故如來問有所說法否,即答如來無所說,又聞微塵非微塵,世界非世界,即悟世間法自性空,更聞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了悟出世間法亦自性空,如是盡覺一切法自性空,大悟諸法的真實相,遠離一切虛妄相,深解義趣,涕淚悲泣。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此乃如來印可須菩提之文。
受持此經乃至一四句偈,三身如來便已具足,自證三身如來,又教人證三身如來,法、報、應,三身如來是無漏福,勝過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的有漏人天福。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這段文是須菩提證道之後,借別人來說明自己的境界。須菩提云:「若有人聞到hetubook•com•com般若經,信心清淨。」何謂信心清淨?不見有一法可當情,就是心清淨,從清淨信心得見諸法的實相、微塵的實相、世界的實相、三十二相的實相,得見如來法身,故云即生實相。
「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這句話是須菩提的悟境,意謂見實相後,從實相般若流出諸佛功德—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等所有一切佛的功德。
凡夫未空五蘊,雖以五蘊之身命來布施,有能施所施之妄心,只可得人天福,不能了生死,更何況成佛。菩薩空五蘊,不見五蘊,不見身命,無能所之妄心,以智慧布施,是無相施,得涅槃果。
此乃須菩提悟道之文。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須菩提謂,我現在從佛親聞般若,佛以加持三昧力加庇於我,令我能信、能解、能行、能說般若,在後五百歲的鬥諍堅固時,若有眾生聞經生信,進而能解能行能持般若,是人hetubook.com.com如火裡紅蓮,最為第一稀有。
諸法的實相,非有非無、非生非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非一非二、無生死相、無涅槃相、不可破、不可壞,是故如來說名為實相。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
須菩提深悟般若經義之所趣,趣於諸法實相,遠離虛妄相,恨聞太遲——阿含十二年已過,方廣八年亦已過,般若二十年才解般若之義——所以流淚,嘆佛稀有,既自得實相之義,又令他人得解,是故稀有。
聲聞人只是斷了煩惱障,未斷所知障,是故我執已破,但法執未除,今日在般若會上,得聞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深解第一義諦之理,不但空了我執,法執亦空,法空見法身,亦見諸法的實相,故云深解義趣。
一切相都是虛妄,著一切相,生一切妄,若離一切相,便生一切智,得一切智,即名為佛。
和_圖_書
須菩提是一位羅漢,未得菩薩無生法忍,未見法身,所以上不求佛道,下不化眾生。
須菩提於往昔所得,乃聲聞慧眼,只見我空,未見諸法空,未悟第一義實相之理,即與不聞等,至今方悟大乘第一義諦之道,故言昔來未曾得聞如是深經,悲昔未悟,故涕淚悲泣。
無我的境界是如何呢?虛空粉碎,無東西南北之空間性;大地平沈,無過去現在未來之時間性;迥脫根塵,靈光獨耀,我空、身空、世界空、一切法空,當此之時,若能不驚、不怖、不畏,直下承當,是為初見道。
若有人受持此經,照見五蘊皆空,實相現前,見法身如來,從實相起修,成報身佛,從報而起應,成應身佛。
何以他能無我相,因為我相本來就是空,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亦本來是空,空,就是「非相」。
須菩提是阿羅漢,於五百弟子中,解空第一,已曾勤奉多佛,豈得不聞如是深法?豈於釋迦牟尼佛所始言聞之?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https://m•hetubook.com•com
須菩提因悟道而涕淚悲泣,我們在生死輪迴中,尚未悟道,又不知應怎麼說!
波羅蜜有十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眾生無論證那一法均能到彼岸,所以第一波羅蜜,不一定是那一法,能到彼岸的便是第一,到了彼岸後,萬法皆空,一法都不可立,即非第一波羅蜜。無相而有名,是名第一波羅蜜。
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直下承當不是易事,古人云:「臨崖撒手,直下承當。」就是無我;「絕後再甦,欺君不得。」就是無我之後的境界。惟有無我相的人,才能臨崖撤手,才會不驚不怖不畏,是故世尊說,當知是人甚為稀有。
我相乃無始劫以來便有,若人依此經修行得力,忽見無我的境界現前,不敢直下承當,便驚恐起來,於是我相又重現出來,所以修行不易達無我的境界,無我則到彼岸,有我仍是此岸,若見無我的境界hetubook•com•com,直下承當,不驚不怖不畏,則見法身如來,可惜很多人在此情況下都會驚恐起來,若有良師在旁,給他常頭一棒,前後際斷,便能直下承當。
為什麼呢?此人離四相:無我相故,不受生死,無四大假合的人相,亦無八萬四千塵勞煩惱的眾生相,更無長壽短壽的壽者相。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無論布施或持戒等,若不能度到彼岸則不稱為第一,惟有能到彼岸者才稱為第一波羅蜜。在生死海中,有人以布施波羅蜜到彼岸,是故以布施波羅蜜為第一,但有些人不是以布施波羅蜜到彼岸,故不以布施為第一波羅蜜,他們是以戒波羅蜜到彼岸,是故以戒波羅蜜為第一。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
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