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九月菊

作者:楊書案
九月菊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十八

十八

那人在地下打了個滾,爬起來伏地而跪,磕頭如搗蒜,嚇得渾身戰慄,口裡支支吾吾地說:
王釕一時答不上話來,只是吶吶地說:「這,這……」
黃巢往墓穴裡培上第一鍬土,營葬的士卒接著撮土覆棺堆墳。隨後擺上香燭牲禮設祭,黃巢親讀祭文說:
王仙芝手一揮說:「嗨,騎馬來也好,坐轎來也好,走來也好,不都一樣?這點小事,尙讓賢弟何必太認真呢!走吧,都到營內小敘,不要為這小事爭執,傷了和氣。」
黃巢愛玩不忍釋手,撫劍沉思說:「相傳晉代汝州南面方城人張華,為中書令時,因見有異彩衝於斗牛之間,於是召精通天文的幕僚雷煥詢問。雷煥仰觀天象說:『這是豐城的劍氣上衝於天。』於是,張華以雷煥為豐城縣令,讓他去尋劍。雷煥到縣,掘監獄屋基,得一石函,中有雙劍,都有刻題:一名龍泉,一名太阿。二劍光芒炫目。雷煥以一劍送張華,一劍自佩。張華得到雷煥進的劍,覆煥書說:『詳視劍上花紋,此劍是干將。莫邪為何沒有見到?雖然如此,天生神物,最後終於還要合到一處的。』以後張華被朝中奸佞投監害死,失劍所在。雷煥死,一天,子雷華佩劍從水邊經過,劍忽然躍出墮水。但見水中有兩條龍游動,水浪驚沸,於是失劍。」
「尙讓賢弟,話不能這麼說。王釕可不比常人,是當今宰相之弟,京都畿輔的刺史,他肯歸降義軍,應該給以禮遇。再說,這次攻打汝州城,黃巢所率義軍攻破北門,殺了別將董漢勛,已奪了頭功,我們贏得了王釕歸降,勉強算是秋色平分。如若再居大簡慢,將王釕推到黃巢營裡去,我們豈非一事無成,而讓黃巢囊括全功?那樣,我們大家都會臉上無光。」
黃巢率義軍入城安民畢,親領諸將為戰死的小弟黃欽營葬。戰地葬儀並不豐厚,一具薄棺、幾串紙花。葬地選在城外一個風景優美的丘崗上,前瞻視野開闊,左右汝河瀠洄,塋後松柏籠翠,地勢高敞乾燥,有野鳥啁啾,無蟻穴暗泉。
說罷,霍地拔出了腰間的佩劍。
「王釕驅使官軍,堅城相拒,冒犯虎威,乞王將軍恕罪。」
於是,他喟然長嘆一聲,插劍入鞘。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何處下金鈎。保存這有用的軀體是至關重要和_圖_書的。他想起了《易經》上的兩句話:「尺蠖之屈,以求伸也。」他還想起老子講的「舌存以柔,齒亡以剛」的道理。當今之計,暫時歸降,乃是上策。只要能勉從虎穴暫棲身,將來就會有乘時變化,縱橫升騰的一天。
北門已經被黃巢攻破,州衙也已失陷,王釕顧不得衙內的眷屬,便自帶隨身侍從投奔王仙芝營寨。王釕不耐馬背顛簸,平常來往慣乘肩輿。現在去王營歸降,依然也叫左右肩輿伺候。一來乘坐肩輿,一路上可以不抛頭露面,比較安全;二來方才訂立城下之盟時,他見王仙芝態度謙和,並有「洒掃營寨,恭迎大駕」的話,估計坐肩輿去不致引起王仙芝的反感。
「王釕何不早降,你徘徊歧路,眷戀窮城,就要死無葬身之地了!」
聽到鼓角聲,黃巢胯|下的烏龍駒首先昂首西北,引頸長嘶。聽到烏龍駒特別響亮亢奮的嘶鳴聲,一時間汝州全城千萬匹戰馬,聲聲相遞,此起彼落,如在呼喚,如在應答,一齊咴咴嘶叫起來,使氣氛更為悲壯。
王釕青年喪母,他覺得這是一個表現孝行的好機會。哀悼母喪,他一日三哭。為表現他孝母的至誠,感動了百鳥,於是,每次哭於母墓,即撒餅屑於地,使群鳥翔集爭食。日子一長,附近的鳥群逐漸形成了一種習慣,只要聽到墓前有哭聲,就爭先飛來。以後即不撒食,也是如此。由此,遠近的人都傳說,王釕至孝,感動瑞鳥祥集老孺人墓地,助為哀啼。
祭祝已畢,黃巢率先上馬,眾將士也依次上馬。軍中無管弦,便以數百面金鼓和數百支號角,為戰死的烈士奏哀樂。悲壯的鼓角同時震響,一時間山鳴谷應,使人摧心迴腸。
王釕在營門口吃了尙讓那一嚇,知道義軍中的確有些血性漢子,有稜有角,不是隨人擺佈的,自己還得小心謹慎。來到中軍,二人坐下,王釕納頭便拜,口裡說:
「汝州刺史王釕,要找天補均平大將軍王仙芝說話。」
王仙芝率領諸將恭迎於營門之外,營寨裡遍插各色彩幡,居中一幅長幡上寫著:天補均平大將軍兼海內諸豪都統王。
王仙芝正在瞻望出城的道路,聽尙讓如此說話,連忙解釋說:
王仙芝和王釕訂立了城下之盟後,即令所部義軍退兵一里之地紮寨,準備受降。
王釕家貓犬同時產子,這事又觸動了他的心機。他想,如能讓貓犬互乳,豈非又是孝悌家風的一個有力佐證?於是,他取貓兒放到狗窠裡,讓牠飲慣犬乳;同時又取狗兒放到貓窠裡,讓牠飲慣貓乳。時間一長,養成習慣,等到小狗、小貓逐漸長大,也依然保留狗吮貓乳,貓吮狗乳,貓犬互乳其子的故態。王釕還讓家人將此事四出張揚。於是,外間又傳言,王釕家孝悌成風,以至家畜也受其薰陶,貓犬不但不如一般人家相互成仇,反而和睦共處,互乳其子。

講到這裡,黃巢嘆息一聲說:「這些傳說固然無憑,未容考信。而今天見到老翁此劍,也就叫人相信。古人鑿石為劍函的事是有的,並不虛妄。」https://www.hetubook•com•com
漸漸地,王釕孝悌之名傳遍鄉里,聞於有司。州縣官知道王釕是當今宰相王鐸的弟弟,世家出身,為了逢迎王家,立即將王釕孝悌之名上奏朝廷。朝廷負責選官的吏部官員,也知道王釕係王鐸昆仲,自然樂得官官相護,一方面予其門閭以「孝悌之家」的旌節表彰,一方面將王釕以孝悌之行選官。就這樣,王釕一方面倚仗世家權勢,一方面依靠心計、權術,盜名欺世,躋身官場。
就在這時,王仙芝大步趕來了。他喝住尙讓說:
水斷虬龍,
陸斬虎兕
魑魅魍魎,
莫能逢之。
削玉鐫金,
其刀不卷。
王仙芝大大咧咧說:「不必,不必,這裡我說了算,王大人放心留下。剛才那位尙讓賢弟,讀書人出身,迂闊一點,認準一個理,有時過於執著,連我也含糊他三分。其實,他心地並不壞。兄弟兩個都在我營裡,與我情同手足。只要你以後一心向著義軍,他自會改變對你看法。營中諸事有我作主,你只管放心好了。」
王釕困守在南門城樓上,見義軍攻打城門一陣比一陣緊,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他既無出戰的武藝,又無退兵的良策,真是一籌莫展。無可奈何,只好派侍衛去北門請董漢勛來,商議退兵解圍之計。然而,派去請董漢勛的侍衛剛走,就有敗卒來報,北門已被黃巢義軍裡應外合攻破,別將董漢勛力戰而死。
王仙芝一看就知道王釕出城了。在這種兩軍交鋒,兵慌馬亂的陣前,除了王釕,誰還會坐肩輿出城呢?王仙芝正要招呼大家上前迎接,尙讓已獨自大踏步迎上前去了。
王仙芝一聽這話,喜出望外。他知道黃巢的軍隊已經攻破汝州北門,殺了別將董漢勛。可是,自己主攻的南門,卻因為沂州新敗,兵微將寡,至今未能拿下。他正嫉羨著黃巢此番又捷足先登,奪了頭功,不料本州刺史、宰相昆仲,兵不血刃,自願歸降,真是吉人天相。王仙芝忙在馬上欠身還禮說:
「刺史豈不聞,識時務者為俊傑。只要刺史誠心歸降,王仙芝決不辜負於你。立即約束將士,斂兵不戰,洒掃營寨,恭迎大駕。」
弟以未冠之年,隨兄戎行之中。軍壁汝州,臨陣請纓。戎馬鳴兮金鼓震,壯士激兮忘身命,聳泰山兮拄天宇,掣城門兮捐鐵軀。體托山阿,功垂青史。
老翁捻髯說:「此劍在老夫家已相傳十世了,先祖是個石匠,每日在崆峒和*圖*書山鑿石,於石窟中得此劍。傳說是廣成子煉丹爐中所鑄,其利無儔。先祖遺言:百年後如遇亂世,有人能解民於倒懸,建曠世之奇勛者,即以此劍贈之。將軍所為,正應先祖之言,故以祖傳石匣劍相贈。」
王仙芝將王釕延進中軍營,叫各將領不必伺候,自回營寨掌管隊伍,然後留王釕在中軍談話。
王釕向王仙芝謙恭地一揖說:「多蒙王大將軍垂教,王釕敢不遵命?王釕一介儒生,既不能守封疆以建武功,又不能殉職守以成名節,願以彈丸之城,獻於麾下。請王將軍暫緩攻城,王釕即率所部人馬來歸。」
「尙讓賢弟,休要魯莽!這就是我們要恭候的客人,汝州刺史王大人。」
可是,王仙芝、黃巢二人,降誰為好呢?王釕權衡了一番,認為黃巢胸有大志,不慕榮利,一心和朝廷作對,如陷入黃巢手中,凶多吉少。而聽說王仙芝不過一介武夫,並無遠見,見利忘義。今日暫降王仙芝,他日還有運籌迴旋的餘地。

尙讓身佩長劍,面有狐疑之色,在迎候的隊伍中站立不安,最後實在憋不住了,終於走近王仙芝,不解地問:
黃巢親奉石匣劍置於黃欽墓穴內,以為陪葬。口裡禱祝說:
「大王饒命,我是……我是……」
黃巢讀罷祭文,淚如雨下,夫人和諸弟侄也悲痛難任,泣不成聲。諸將中有為石匣寶劍陪葬而心存惋惜的人,見了黃巢對兄弟的至情、大義,無不感動以至淚下,惜劍之心方始釋然。
王釕從小詭詐,有心計,知權變。他雖然生在世家,而父親並無官職可以蔭襲。大哥王鐸是從科舉入仕的。自己也從科舉出身吧,對於寒窗苦讀,鐵硯磨穿,皓首窮經的生涯,又望而生畏。思來想去,決定還是從旌表選舉上入仕。
嗚呼,兄弟雁行,從此字缺;天程修遠,鴻哀難任。沙場設祭,淚洒山河;九天有靈,伏惟尚饗!
眾將領都向黃巢致賀,祝賀他得到這世間罕見的石函寶劍。黃巢卻淒然涕下說:
王釕說到這裡,偷偷用眼角瞟了瞟王仙芝,看看他的臉色表情。
王釕想到這裡,兩條緊鎖的濃眉舒展開來,忙令守城校尉向城下傳話:
王仙芝連忙上前攙起了王釕說:「王大人快別如此。適才這位兄弟不識大人,多有冒犯,使大人受驚了。」
「你是何人,膽大包天,敢乘了肩輿,衝著義軍營寨而來!」
黃巢慌忙下馬,親自上前接過石函。石函琢磨得十分光潔,上刻花卉圖案,啓開石函一看,只見其中有一劍,刃若霜雪,光彩照人。上刻劍銘:
尙讓斥責王釕說:www.hetubook.com•com「既是按約誠心來降,為何不緇衣自縛,徒步前來,反而袍服冠帶,肩輿扈從?你置我軍於何地!」
王釕剛才的話不過以退為進,並非真要去投黃巢,見王仙芝一口應承,諸事有他作主,曲意挽留,也就借梯下樓,留在王仙芝營中,暫作棲身之計。而王仙芝卻將王釕待以上賓之禮,竟至逐漸奉為謀主,言聽計從。
王仙芝聽了校尉的傳話,立即躍馬陣前。此時天已微明,只見敵樓上,王釕冠服袍帶而立。王仙芝橫刀勒馬厲聲說:
王釕依仗哥哥王鐸的權勢,累官至刺史,並未經過什麼征戰。王仙芝、黃巢的義軍,突然兵臨城下,已使他驚慌失措。然而,身上還有兩條拐杖可以支撑,一是汝州城高壕深,急切難以攻破;二是別將董漢勛乃是沙場耆宿,當朝名將。他以為,汝州是東都畿輔,離洛陽很近,只要能固守幾天,朝廷援兵便會到來,汝州之圍即可解除。料想不到,一夜之間,城池已破,別將董漢勛戰死,現在剩下自己孤身陷入重圍。他想,眼下隻身突圍脫險已經無望,只有另謀良策。
王仙芝慌忙上前扶起,受寵若驚地說:「快別如此,快別如此。兩軍交兵,各為其主嘛,戰陣間的事情,何必介懷?」
站在黃巢肩下的,是曹梅、丹霞,以下依次黃鄴、黃揆,以及黃浩。黃巢身後是諸將和眾執事士卒。
王釕側身官場之後,有哥哥王鐸的支持提攜,加上自己出身世家,深諳官場沉浮的秘訣,又慣會使心術,搞逢迎,所以官運亨通,平步青雲,不兩年就做到了專城刺史。他原指望一帆風順,扶搖直上,萬萬料不到,中途遭此厄運,弄得城池淪喪,全軍覆亡。
經過一夜激戰,終於攻破了汝州城。黃巢義軍大獲全勝,還斬了唐朝宿將董漢勛。美中不足的是,沒能殺死或活捉刺史王釕,讓他乘間溜了,不過,那也無關大局。天明,汝州城的百姓擔著酒漿,捧著米餅肉食立於道旁,迎接義軍。黃巢緩轡走在隊伍前面,行近州衙,人叢中走出一老翁,白髯垂胸,鶴髮童顏。雖然年逾古稀,猶自身輕體健,膂力過人。只見他手捧一個長約五六尺,寬尺許的石函,一逕來到黃巢馬首。然後,雙手舉石函齊眉,獻於黃巢說:
說到這裡,身邊諸將和眾士卒也無不潸然淚下。
「王將軍,救救小弟,小弟是按約誠心來降的。」
突圍無望,已經計窮,那就殺身成仁吧。自己是以孝悌之名,被有司申報朝廷,由吏部選舉為官的。忠孝節義四字從來不可分,今天是為國盡忠,為臣盡節的時候了。豈不聞「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歟?君子人也!」他很想做一個古聖賢稱頌的,臨大節而不可奪的君子,成全了自己忠孝的名節。可是,當他抽出佩劍想要北面而拜,自裁於塵埃之中的時候,兩手卻不覺顫抖起來,額上沁出了冷汗。當然,他還不至於怯懦到怕割斷自己的頸子,可是他確實割捨不了頭腦中的萬千塵念:嬌妻美妾、萬貫家私、公卿門第、炙手可熱的權勢……和圖書
王仙芝還沒有弄明白尙讓的用意,尙讓已走到小轎前面,只見他衝上前去,一手撕了轎前的繡幌,把轎內端坐的人像提小雞似的拎了起來,往地下一摜說:
黃巢驚問老翁:「此劍何來?」
「黃欽小弟,二哥愧對你了。平日關照誘導不夠,致使你莽撞觸犯軍紀。實指望你將功折罪,又誰知功成身殞。今日裡你暫借青山安眠,異日傾覆李唐,另建了均平的新天朝,再為你重修墓園,再建祝祠,立碑塑像。」
「仙芝大哥,義軍四面合圍汝州,黃巢大哥已率兵攻破北門,王釕成了甕中之鼈,他既願歸降,就該自縛前來,如何還要我們在營門外迎候於他!?」
乾符三年歲在丙申,時維季秋,巢率夫人曹梅、丹霞,諸弟黃鄴、黃揆,侄黃浩,暨義軍諸將、眾士卒,哭祭於幼弟黃欽之塋曰:
王釕又故意說:「王將軍對待小弟真是義重如山,王釕不死,異日必當厚報。只是王將軍營中有的將領,恐難相容,王釕羈留軍營,怕於王將軍有所不便。如蒙將軍俯允,王釕這就改投黃巢將軍營去。聽說黃將軍為人倒是遠見卓識,豁達大度,能夠容人。」
王仙芝親率諸將和侍衛立於營門兩側,迎候王釕。
兩人正說著話,出城的大道上已經過來了一乘小肩輿,八人抬著快步而來,肩輿前有數人開道,肩輿後有一隊扈從。
王釕一見王仙芝來了,簡直如遇救星,忙說:
「將軍英勇蓋世,起義兵,誅貪官,討李唐,濟民匡時,建曠世之奇勛,異日必當名垂青史。老翁無以為敬,願以祖傳石函劍獻於將軍麾下。」
尙讓見王仙芝處處護著王釕,便不再說話,他憤憤然「啪」地一聲推劍入鞘,轉身走回自己營寨去。
他支支吾吾,半天沒把話說明白。想通報姓名,又怕暴露了身分,因為他不知道眼前究竟是何人。
黃巢命左右速備千金贈老翁,以為劍值。但老翁堅不肯受,飄然而去,隱沒在人群中,轉眼不知所往。黃巢為老翁的義舉深深感動,捧劍遙望老翁離去的方向,悵然若失。
「黃巢何功何德,堪受此寶劍?這次攻打汝州城,小弟黃欽進城內應,奮勇廝殺,最後鐵臂挽住北城閘門,殞身損軀,打開入城道路,立下垂世大功。只有神勇如他,才堪佩此寶劍。然而為了起義大業,他年未及冠,已經暴骨沙場了……」
王釕聞報北門城破,董漢勛戰死的消息,頓時呼吸急促,臉色發白,心知大勢已去,現在得依靠自己當機立斷,作出對策。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