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百團大戰與共產黨的游擊戰
29.2 共軍抗日獨樹一幟
因此在中日正式爆發全面的戰爭之後,蔣介石在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一日,與蘇聯終於達成軍援中國的協議;兩天後,國民政府正式授予中共部隊八路軍(後來又增加了新四軍)的抗日部隊番號。中國共產黨與共軍在過去多年來,一直在設法鼓動抗日風潮,發起各種的抗日運動,成爲中國要求抗日的輿論領導者,但是卻沒有機會真正的與日軍作戰,直到接受收編之後,才加入正面抗日的戰鬥序列之中,和日軍真正地進行作戰。
八路軍前身是從井岡山起家的紅軍,經過兩萬五千里長征的磨鍊,打游擊已成了八路軍的專長絕技,共軍的游擊戰可以說是發展到「超微化」,甚至一個班、一個排的兵力,都可以進行游擊與破壞戰。但是,除非是遭到日本軍隊的掃蕩攻擊,八路軍很少對日進行營級以上部隊的攻堅作戰,共軍以發展與擴張實力,做爲抗日戰爭期間的優先策略,而不是針對日軍主動進行猛攻猛打和-圖-書的作戰,在國民政府對日軍正面攻擊的會戰中,共軍幾乎是採取置身事外的態度。
基本上,以「七分發展、二分應付、一分抗日」來形容共軍在正式參加抗日作戰的八年表現,頗有深刻的見解,因爲在整個全面抗日戰爭的八年期間,共軍從一九三七年的兩萬八千人,發展到一九四五年的八十九萬人;從只在陝北的一點基地,擴張到華北、內蒙與東北,甚至在江南與廣東,都有共軍的據點,在抗日戰爭嚴重的消耗中,可以說是成長驚人。因此不能避免的結論就是,在抗日戰爭中,共軍必然是全力發展而非全力作戰,才能有此驚人的成長效果。
因爲八路軍是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武裝力量,其歷史使命是要推動無產階級革命,而日本的法西斯軍國主義,正是無產階級革命的敵人之一,所以八路軍會與日軍作戰;但是打擊日軍並非無產階級革命的主要目標,如何壯大無產階級革命和-圖-書隊伍,以完成無產階級專政,才是共軍的歷史任務,所以共軍的抗日方針,是以發展爲優先的。
但聯蘇的條件就是要容共,在全面抗戰的前夕,中國共產黨充分掌握抗日的文宣,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號召全中國人民與所有的團體,不分黨派共同抗日。中共的這個口號與政策,獲得廣大人民與輿情的支持,因此就算蔣介石對於中國共產黨再有不同的意見,也不得不在尋求蘇聯援助的壓力,以及廣大民意的要求下,將中共納入抗日的陣營之中。
當時八路軍既打日本人,也整合收編其他的武力,當然在必要時,也會消滅其他國民政府的抗日隊伍,因爲「他們」同樣是無產階級革命的敵人。當然國民政府的部隊,也對八路軍採取反擊,後來在許多地區,造成國共部隊之間的對立,比對日軍還要嚴重。和_圖_書
要論八路軍在八年抗戰中,唯一能夠稱得上戰略性攻擊的作戰,應該就是相當有爭議的「百團大戰」了,這是發生在一九四〇年八月到十二月間,八路軍在沒有得到延安總部正式批准下,自行主動地在山西與河北鐵路沿線一帶,對日軍進行主動、多點多線的攻擊作戰。
八路軍之所以會獨樹一幟,進行自己的抗日戰爭,主要原因是,國、共兩黨基本互信不足,以及共產黨列寧專政教條的影響。共產黨絕不會與其他政治團體平起平坐地進行政治競爭,以爭取民意支持而交替執政。共產黨進行的是「革命」,目的要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治制度。所以當時共產黨只有兩種可能的政治地位:一個是在未執政時的「地下黨」(目標是以武力打倒執政的政府),一個是能夠獨掌大權時的「和*圖*書執政黨」。抗日戰爭是一個重要建黨與建軍的革命過程,當時共產黨抗日終極的意義,並非保衛中華民族利益,而是反擊無產階級革命的所有敵人,中國共產黨只是藉著抗日統一民族戰線爲手段,來達成最終之無產階級專政目標。
當時八路軍的戰鬥序列番號是十八集團軍,配屬在閻錫山指揮的第二戰區,進行抗日作戰。八路軍的一一五師,首先在一九三七年九月二十五日,參加過平型關作戰,負責在戰線後的游擊戰,伏擊到日軍的一支運輸中隊,獲得了奇襲的戰果。但是之後中共的部隊,就自行獨立發展與運作,對於國民政府軍委會或是第二戰區司令部的命令,最多只是採取參考的立場,並不一定遵照命令行事,多半也不和國民政府其他部隊一起協同作戰,而是自己獨立作戰,當然更多的時間是在發展與壯大無產階級革命的隊伍。
從抗日戰爭的歷史來看,八路軍幾乎沒有在抗日戰爭重大的戰役中出現過,和*圖*書更別說擔任主要作戰的角色了。這當然不能代表中共的軍隊,完全沒有參與抗日的戰爭,但這卻代表中共的部隊,沒有主動參與對抗日軍的「戰略性作戰」。八路軍的組織力強、運動能力高,擅長控制與發展的策略,有著絕處逢生、無孔不入的超強本領,到處都可以建立游擊基地與收編部隊。
在中日全面的戰爭歷史中,總共進行二十二次的會戰中(雙方動員兵力在十萬人以上的作戰),共軍根本沒有在一次的會戰中,扮演過擔綱的角色;在一千一百十七次的重要戰役中(雙方參戰兵力在一萬人以上的作戰),共軍也很難拿出平型關作戰之外的實例,可以列入對日重要戰役的歷史之中——當然共軍在平型關作戰中,也只是參與其中一次助攻性質的伏擊戰而已,並非擔任作戰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