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

作者:鄭浪平
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31 中國戰區與史迪威事件 31.4 盟國設法陰謀壓制、打擊中國的策略

31 中國戰區與史迪威事件

31.4 盟國設法陰謀壓制、打擊中國的策略

英國雖然實力已經不如往昔,但仍企圖在戰後維持其殖民帝國的架構,尤其是它在亞洲的屬地。英國多年來一直企圖染指西藏(英軍曾經在清光緒三十年短暫地佔領西藏首府拉薩),以破解中國在亞洲擁有戰略制高點的優勢。不過,英國也擔心假如中國獲得大量的美援,得以在對日作戰中,轉守爲攻,那麼中國勢必能在戰後成爲強國,中國不但會要求收回香港,也會影響到亞洲其它國家擺脫英國殖民主義的統治。因此英國希望中國能在大戰中,耗竭掉所有的國力,最好還能爆發新的內戰,所以丘吉爾一直設法離間中國與美國的關係,並利用他對美國的影響力,盡量地醜化蔣介石與國民政府,使得中國始終被排在盟國決策圈之外。丘吉爾甚至認爲,假如英國無法防止蘇聯的擴張,那麼不妨利用蘇聯擴張的壓力,以加強英、美的關係。
美國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國家,它自身經歷過反殖民主義戰爭而獲得獨立與發展。無論是在十九世紀所提出的「門羅主義」,以保衛西半球國家的獨立利益,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所提出的民族自決主張,都有結束西方帝國主義支配全球利益的理想,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的參戰,同樣有著這種理想主義的色彩。當然美國的民族平等主張,仍然受制於文化與利益的和-圖-書結構,多少仍然以西方社會的觀點出發,特別是美國的軍政部門執行的官員,並未充分地了解與體認羅斯福總統高瞻遠矚之觀點。
不過美國究竟是一個僅有百多年歷史的國家,對於長遠的戰略與政略,缺乏歷史的遠見,雖然它的本土並未遭到戰火的攻擊,但是它卻是最急於結束戰爭的國家。美國願意不惜一切代價,提早結束大戰,以減低美軍的傷亡——無論是發展及使用核子武器,或是把中國當成「戰利品」來引誘(邀請)蘇聯參加對日作戰,都是源於美國政府與人民對歷史意識的缺乏。
一九三八年中日戰爭進行到難解難分的時刻,蘇聯進一步派兵駐進新疆,實質控制了新疆的軍政運作;一九四一年史達林與日本簽訂了中立條約,承認滿洲國,甚至不准美國援華的物資,經蘇進入中國。此後蘇聯就全面杯葛盟國與中國的各種合作。更不能忽略的,是蘇聯善運用其在全球滲透的外圍組織力量,進行不實卻迷惑人心的文宣,全力破壞中國對日作戰的事實。這種高度組織化、靈活與潑辣的負面宣傳,配合上馬歇爾、史迪威的陰謀,終於使得美國決策階層錯誤地認爲,中國無力也無心抗日,美國若是要想提早擊敗日本,不能靠武裝中國,而是要給史達林利益,讓蘇聯出兵和*圖*書參戰。於是在雅爾達會議中,美、英兩國秘密應允俄國正式控制外蒙古與進軍中國東北的「權利」,作爲史達林「將」對日作戰的條件。
就形勢而言,可以看出中、美、英、蘇四強的反法西斯盟國陣營內部,有著非常重大的矛盾與差異。在反軸心國戰爭的初期,由於盟國處在失敗不利的局面,倒還能同心協力,以最低限度勉強支持中國對抗日本的侵略。但是當戰局開始好轉之後,盟國之間的明爭暗鬥,特別是分化與打擊中國的招式,其做法之凶殘,甚至勝於戰場上敵人。蘇聯的戰略目標是建立新的赤色帝國,因此要乘機佔領整個東歐,以及控制中國,英國則是要維持大英帝國的殘存結構。
當時的蘇聯,則是一方面打著無產階級全球革命的口號,對於西方資本、帝國主義國家,進行鬥爭,一方面卻推動大斯拉夫主義的擴展,以老大哥自居,壓制與欺凌納入其勢力範圍內的國家與民族。蘇聯把侵略中國,當成推動全球革命的第一個前進戰略要點,列寧之「經由北京、加爾各答,是由莫斯科到巴黎最近的道路」的戰略佈局,促成了共產第三國際(Comitern)在中國的發展。蘇聯在一九二一年就已攻佔了外蒙古,扶植「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傀儡政府(比滿洲國的成立,足足早了十一hetubook.com.com年)。爲了引爆中日兩國全面的衝突,以坐收漁利,俄國甚至出售其在中國東北的鐵路與利益給日本,以讓日本安心地侵略中國;又同時放出消息,表示蘇聯在必要時會與日本作戰,來鼓舞中國與日本進行全面的戰爭。
當時反法四斯陣營的結構,可以說存在著極其矛盾的分歧,以及國家間利益的衝突。在盟國的四強中,中國是一個大國,但也是一個弱國,曾經也正是強權殖民主義欺凌與壓迫的對象。但是因爲中國在對抗法西斯的戰爭中,參戰最久、犧牲最大,同時牽制了日本一半以上的軍力,因此中國理所當然的成爲反法西斯盟國的四強之一。雖說中國只求恢復自己國家應有的權益,並無任何對外侵略與擴張的野心,中國甚至還樂意幫助其他亞洲國家,追求合理的民族自決,但是中國的復興,卻會影響到蘇、英、法等強權在亞洲利益的維持與發展,因此她就成爲這些盟國必須打壓與算計的對象。
由於羅斯福認爲蔣介石身爲國家元首,兼任中國戰區最高司令官,因此不能直接受到盟軍聯合參謀團會議指揮,馬歇爾就以這個「尊重」蔣介石做爲口實,否決了中國戰區派代表參加聯合參謀團的建議。(因爲一般的盟國戰區,理論上是要接受聯合參謀團的節制與指揮的,既然蔣介石地位崇高,不受直接和-圖-書的指揮,那麼中國戰區就不能參與聯合參謀團的會議。)
這樣在表面上,蔣介石的地位好像高過其他的盟國戰區司令官,事實上,中國戰區就根本不能預聞盟國的戰略決定,自己的作戰角色的變化,也不能直接申述自己作戰所需的後勤。許多需要中國參加的戰略計畫決定,都一改再改,而且多半是作成決定之後才知會中國戰區。馬歇爾自己更是經常使用威脅中斷對中國援助的方式,對蔣介石下達「命令」般的最後通牒——這就是馬歇爾「尊重」蔣介石的方式。
馬歇爾同樣的不讓中國代表參加軍火分配委員會,這樣中國戰區所有需要的裝備與後勤需要,都不能直接申請與爭取,有時軍火分配委員會勉強把剩餘的軍火撥給中國,還不一定有運輸工具。由於馬歇爾堅定支持史迪威所有的「辱華」與「亂華」政策,讓史氏全權掌控美國援華物資的分配,做爲控制中國戰區的手段,並且介入中國權力鬥爭的分化工程。馬歇爾在反攻緬甸的作戰上,毫無理由地配合英國的立場,一再反覆變化,以徹底打擊中國戰區的士氣。最後馬歇爾更堅持美國必須執行雅爾達密約(雖然連出賣中國以提早結束對日戰爭的藉口已經消失了),公然應允蘇聯侵略中國。
因此「中國戰區無望論」,以及「中國政府根本沒有抗日論」,就是馬歇爾所有中https://www.hetubook.com.com國戰區報告的基本內容,這些來自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經年累月的「第一手報告」,最終瓦解了羅斯福對於中國抗日的支持與信心。馬歇爾更爲厲害的一招,就是在執行對中國戰區支援的政策上,儘量誇大困難、阻礙而設法打折,同時在時間上儘量拖延。羅斯福總統在一九四二年,親自下令指示馬歇爾,在中國的空軍戰機應該到達五百架,駝峰空運的噸位應該超過每月五千噸(當時美軍一個師的消耗物資數量,就已經每月超過三萬噸),但馬歇爾設法以執行困難做爲推拖的理由,每件指令都設法拖延一年以上才執行,令中國戰區根本無法依照計畫的時間表進行作戰的配合。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戰區上有馬歇爾有計劃的打擊與出賣,內有史迪威的摻砂子、挖牆腳,中國還能支撐得住日軍的攻勢,其中的艱難真是難以想像。雖然沒有任何其他的證據,顯示蔣介石與馬歇爾有任何的個人恩怨,但我們可以就事論事,他的確大有不搞垮蔣介石,決不甘心的「堅忍意志」。在整個抗日戰爭的過程中,馬歇爾幾乎沒有一次放過蔣介石,最後雖然中國戰區成功地通過抗日戰爭的考驗,馬氏還專程到中國負責「調停」國、共內戰(交給別人作還是不放心),結果終於達成心願,把蔣介石逼到台灣,當然最後也讓美國付出參加韓戰與越戰的重大代價。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