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從重創中復原與反攻的計畫
35.5 青年軍的組成與日軍的末路
當日軍奉命從廣西撤退之時,正是新編華軍開始佈署反攻華南的時刻,因此中國部隊在廣西展開尾隨的追擊行動。一九四五年七月底,收復了廣西全境,而在東南的福建地區,華軍也順利光復了重要的城市與口岸;負責反攻廣州、香港與湛江的新編華軍部隊,也開始進入作戰集結的位置,只等準備完成,就對日軍發動攻擊,以打開華南的海港。和圖書
在一九四五年年初,日本新任的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認爲唯一可能扭轉日本戰敗命運的作戰計畫,就是拚下最後的本錢,攻克中國的四川,迫使中國失去作戰的能力,這樣日軍可以有更多的籌碼,與盟國進行有條件的和平談判。岡村寧次的這個戰略構想,卻來得太遲了。日軍在打完一號作戰之後,日軍大本營已經沒有力量,再支持岡村寧次進攻四川作戰計畫。其實日軍在一九四四年,原先應該發動五號作戰計畫,進攻重慶與西安,對於日本扭轉整個戰局,可能會有更大的效用。
日軍早先於一九四五年年初,還在中國的戰場上不斷企圖發動攻勢,因爲日本在中國戰區的勝利,已經成爲其作戰意志與心理的唯一支柱了。岡村寧次當然捨不得叫日軍自動撤退,「放棄」所佔領的中國領土。但是岡村這種缺乏全局的戰略眼光,只看到自己戰區的「風光
hetubook.com.com
」,沒有想到日本的整個戰略佈署,已經因爲日軍主力集中在遙遠的華南,無法回防本土、東北與朝鮮,將會造成日本戰略核心空洞的危機。在一九四四年八月,當中國面臨全面慘敗的打擊之時,在抗日的後方,出現了知識青年從軍的熱潮,也是一個中國知識青年感人的愛國奉獻行動;由於蔣介石對於青年學生與知識份子的特別優待,在抗日戰爭國家面臨如此困難的狀況之下,學生仍然可以免費上大學,也不必當兵,國家還供給學生衣食。但是當學生青年看到整個抗日戰爭的局勢,面臨功敗垂成的危機之時,決定犧牲特權,投身軍旅。這時正是國民政府急需高素質的兵源,以接受美援軍事裝備之時。
此時,日本全面的戰局已經陷入了十分危急的狀況,美軍在一九四五年的五、六月間,攻佔琉球,日本帝國海軍在琉球海域,遭到殲滅性的慘敗之和-圖-書後,幾乎已經完全失去作戰能力;日本殘餘的空軍,也只能在本土進行非常有限的活動。美國下一個目標是準備進攻日本南部的九州,蘇聯開始調動空前的兵力在西伯利亞集結,正進行攻擊關東軍前的戰略準備。此時日軍大本營才從錯誤的迷夢中清醒,下令中國派遣軍應將主力從華南大幅的撤退,以支援關東軍在東北所面臨的決戰,同時要兼顧防禦美軍可能從華東登陸的攻擊。
此時日軍向華北與東北調動的運輸,一路上受到中國與盟國空軍密集的攻擊,而損失慘重,日軍部隊甚至被迫放棄一些重裝備,狼狽地向北撤退。這時候岡村寧次仍然寄望在中國的日軍軍力,能夠成爲日本與盟國要求投降條件更佳的談判籌碼。但是日皇裕仁已經無法忍受日本近乎全面潰敗的壓力,他要求首相鈴木貫太郎,設法迅速與盟國求和,也准許岡村寧次自行與蔣介石接觸,商討中日之間的和談條件和圖書。
更爲關鍵的是,日本在中國戰場上,再也沒有史迪威做爲「內應」,因而日軍要想發動攻佔四川的攻勢,成功的機率將是極低的,單是來自中國戰區空軍的壓力,就可以徹底中斷日軍補給線(這時候已經沒有史迪威干涉空軍的作戰,美軍飛機得到全力的後勤支援,可以盡量發揮作戰打擊能力),同時裝備較佳的中國遠征軍,也開始從緬甸回到中國戰區。所以岡村寧次曾經發動湘西芷江與老河口的作戰,以試探日軍西進四川的可行性,但是遭到中國守軍相當強烈的反擊,制空權更是已經完全落在盟國的手中,日本的中國派遣軍在中國戰區表現的最後機會,已經結束;更糟的是,日軍的主力完全深陷在華南,若想長途運動,必定飽受盟國空軍的炸射,因而無法順利調回東北與華北備戰。
所以當蔣介石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號召知識青年從軍救國的口號,立刻得到了青年學生熱烈的反應,兩個月內,多達十二萬青年報名參加從軍,造成人心士氣從低迷中的大振。這些從軍的知識青年,最後組成九個師,番號爲二〇一到二〇九師,定名爲「青年遠征軍」,而成爲中國有史以來,素質最高的部隊。這股知識青年從軍熱潮,也是穩住當時局勢民心的力量之一。和-圖-書
日軍大本營開始不斷施加壓力,岡村寧次也發現日軍把主力放在華南,不但無法有重大突破的作爲,同時更是造成東北與華東防禦空虛,萬一蘇聯進攻東北,或是美軍登陸華東,那麼留在華南的日軍主力,將會成爲後路被切斷的孤軍,所以岡村寧次才開始下令日軍退出廣西。但是在整個戰略的大局上而言,已經是太遲、太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