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三 雪夜寫專欄,血液不結冰
聽,聽!別忘記你有耳朵
林肯總統這三句話,孫中山先生譯爲「民治、民有、民享」,我想是符合林肯的原意。咱們中國人喜歡四個字的成語,以後這三句話就以「爲民所治,爲民所有,爲民所享」的句式流行,也就出現了兩種讀法:有人把三個「爲」字讀成平聲,(與「圍」同音),這樣「民」是主體,有人把三個「爲」字讀成去聲,(與「味」同音),人民就很被動和-圖-書了,大人物的心態就在這些地方洩漏出來。
美國的盲聾作家海倫凱爾曾經慨歎許多人沒有好好使用他的眼睛,可有人惋惜我們未曾善用自己的耳朵?比較而言,大家對視覺還算認真,聽名人演講主要的收穫是看到這個人如何如何,臺下坐的大半是「觀眾」,即使聽音樂,也得親眼看見臺上有個交響樂團才滿足https://www•hetubook.com•com,此時若有電視轉播,總得安排一些特寫鏡頭,其實可有可無。閱讀一篇文章的時候總會集中精神,聽人講話的時候往往有一句沒一句,他是在聽人講話嗎,他是在找機會插嘴講話,一幅貓等老鼠出洞的樣子,你怎能希望他「會心」?
有這樣一個故事:美國某地的一家學校裡,歷史老師在教室裡講到林肯在和圖書蓋茨堡的演說,他念出其中的名句:「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重音都在第一個字。恰巧有一老兵經過聽見了,他走進教室告訴教師念錯了,他說林肯總統演說的時候,他是現場聽眾之一,總統是這樣說的:「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https://www•hetubook•com•come people」三句話的重音全在最後一個字。這樣兩種讀法表示兩種治國的理念,可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這就是語言文字以外的部分。
文盲眾多、印刷術未發明之前,文化傳播和人際溝通耳朵是第一順位的器官,許多典籍都是口耳相傳的文件,爲人持誦,「有耳可聽的就當聽」。也有人慨歎,許多人沒有好好使用自己的文字,可有人惋惜我們未和_圖_書曾善用自己的語言?有人說中文沒落,可有人指出中國話更沒落?
我曾經有一個疑問:在歷史的重大事件中,某人的一篇演說常能造成群眾運動的高潮,決定歷史發展的方向,今天我們讀演說詞,爲甚麼總覺得那些文句並沒有那麼大的力量?後來知道,演說的魅力除了文句,還有聲音表情和動作,尤其是聲音「非語文的成分」,表現力超過語文,視覺的文獻中失去了那一部分,難免減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