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講
點穴起於宋、元,在那個時期以前,是沒有點穴這椿事的,這一點已足以說明點穴是與奇經八脉的針灸有關的事了。
但是,我心中卻難過萬分,因為這些只是我們老祖宗的光榮,證明了我們有個了不起的祖先而已,至於我們自己又如何呢?到目前為止,實在毫無光榮可言。
中國古老的拔火罐的方法,是由「砭」治中脫胎而來,現在正被日本改進使用,稱為淨血治療、真空治療。這種方法,如配合了穴道及針灸,一定也可以在治療上邁進新境界。
道家與醫學的配合,實在非常偉大,道家云:
對於這一椿醫案,我內心常感不解,到了峨嵋山,才因廟中僧人喝附子湯而有所契悟。
據說,是黃帝命大捷造甲子,因為要以天文星象,來制定曆法的關係。
一天呼吸多少次
所以,中西的文化是可以溝通,其實,它們本來也就是溝通的。
所謂五行是代表五星的輻射作用。
因為漢代的醫學非常昌明,陰陽家的學說也非常發達,京房先生這一套納甲理論,也就自然而然的攏進醫學的領域中去了。
每分鐘每人平均呼吸十八次。
京房,這位專精理論天文的先生,大概覺得這一切曆法上的問題,諸如五行、干支等,太雜亂了,所以把它們作了一個整理,和統統歸納到一起,納入《易經》學理的系統,後人稱之為納甲。
一晝夜,脈共走八百一十丈。
《內經》及《難經》上說:一吸走脈三寸,一呼又走三寸。一呼一吸為一息,一息之間,脈走六寸。一晝夜,人呼吸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走五十度。
針灸也是依照氣脉運行的時間及部位而配合,所以說針灸與點穴,相互間也是有關聯的。不過,點穴的計時,卻自成一個系統罷了。
太陽經過二萬五千九百二十年,完成一次週期輪轉。我們先把中西兩方面作一個比較來看。
這意味著什麼?
月盈虧 應精神之衰旺
日出沒 合榮衛之寒溫
m.hetubook.com.com日出沒 合榮衛之寒溫
到宋代趙匡胤時代,天空星象又呈現五星聯珠的狀況。據說,星象在五星聯珠時,在地球上的人文世界中,也象徵著學問的鼎盛,所以宋代的文風極旺。根據儒家的眼光來看文化史,宋代的許多成就都是了不起的,那個時代文才人士之多,也是創紀錄的。
站在中國醫藥發展的立場而言,我們更應該很興奮了。
一個醫生說是一個男嬰,另一個醫生說是雙胞胎。
在抗戰時到達四川後,遇見了一位有名的中醫,外號叫火神爺。這位火神爺家中常年不斷地煮著一大鍋附子湯,誰都可以喝上一碗。
另有一派是以治腎經為主,他們的理論是水火既濟的道理(腎屬水)。
相差約一千次,也許男女有別,或者今古人體力也有差別,那麼這個相差數字等於並不存在。
總之,這個時代醫學有建樹的原因,是因為醫學融合道家學說,已經有了實際的施證成效。所以,滑壽大師才倡言道家任督二脉的重要,甚至要將任督二脉加入《內經》的十二經脉中,這也是醫學的創新,是醫學的發揚。
五星聯珠
流產的嬰兒,果然是雙胞胎,廢帝認為另一位判斷不準的醫生,醫術不高明,加以刑罰。
當然,要發揚這個法則,還須要大家集思廣益去努力,而且必須要在道家與密宗的氣脉之學中尋求其原理。
站在中國文化的立場上來說,目前的世界潮流趨勢,我們真應該很高興。
漢代的京房先生
這個方法似乎也是難以辦到的事。
漢代的人物與學風,在歷史上是劃時代的,那時不但陰陽五行,天干、地支及曆法達到了最興盛蓬勃的時期,就連醫學也是高潮和有成就的階段。
就拿附子這味藥來說吧!許多醫生與病人,不敢輕易使用這味藥,因為它的毒性頗重,一不小心就會鬧出人命。
所以,氣脉與穴道的學問,是在真正的「生」理學上完成實驗的工作。不像近代的醫學,是在人死後才做hetubook.com.com解剖,這種近代的生理學,實在可以說是死理學。
一九七二年四月份的《人文世界》雜誌上,登載了一篇翻譯的文章,題目是「月亮與疾病」。這雖是一篇外國的文章,但我深深相信,這個理論是由中國道家的學說中轉輸到西方的,因為對這方面知識,我們中國的道家實在早已有了。
當時,更有金元四大家,即四大學派,影響了元、明、清三代的醫學。
點穴所講求的氣血流注,與針灸的子午流注和靈龜八法,是相同的道理。點穴的道理大可供針灸替代麻醉方面的參考,下面是關於點穴的口訣,有關氣血運行時位:
況且,人與人各有不同,也可以說,每人自成一個自己的法則與天地,把這些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法則,都套入宇宙的大法則中,豈有不發生偏差的道理!
在座之中有些朋友,表示對五行干支及六十花甲的問題,仍太模糊,希望能再加解釋,所以現在再花一點時間,來作補充的說明。
因為針灸在麻醉效果上的功用,已震動了世界。西方講求科學的醫藥界,都在熱衷地研究針灸,這不是我們的光榮嗎?
當大家喝附子湯的這日子來臨時,附子早已入鍋煮一晝夜有多了,所以大家年年都喝附子湯,但也沒有死過一個人。於是我才恍然大悟,經過久煮的附子,可能毒性早已揮發殆盡,剩下的是增加熱能的成分了,難怪火神爺家的附子湯大鍋,也是日夜不停地在沸騰著。
事實上,在廢帝以前,氣脉的研究和證明都已存在了,那時是利用犯人,在他們活著時作解剖,在生命仍然存在的時候,看到氣脉的運行。
兩個宇宙
我們在前面已經談到過,廿四節氣的偏差問題,所以用宇宙法則來作醫治的準繩,是值得重新商榷的,天干地支與地區的偏差也是一個問題,所以先要把八卦與干支請出醫學的範圍。
十天干是代表太陽系的物理系統,十二地支是地球與月亮的運行作用,天干地支是互相作用的。
如果採用每人自身小天
https://www.hetubook.com.com地的法則,來作醫療的話,醫生必須要懂得陰陽五行,與病人的八字。換言之,醫生需要會算命,先算了病人的命,才能診斷下藥。
六十花甲成為一個段落,擴而大之,可以成為六百年、六千年。縮而小之,可以代表六十天,六十時辰。
點穴和氣脉
火神爺附子湯
西方觀點:廿四小時呼吸二萬五千九百廿次。
由此看來,中西的論調是不謀而合的。也可以說,既然是真理,外國話也好,中國話也好,說的都是一個東西。
道家與醫學的觀點,認為氣血的運行,以氣為主。
如果勉強套用《易經》八卦,來對付全體病人的理論,正是中醫的一大缺點;他們總認為如不搬出《易經》八卦和天干地支,好像中醫就沒有理論根據似的。
欲知氣血注何經 子膽丑肝肺至寅
大腸胃主卯辰真 脾巳心午未小腸
若問膀胱腎絡焦 申酉戍亥是本根
子踝丑腰寅在目 卯面辰頭巳手足
午胸未腹申心中 酉脾戍頭亥踝績
(地支)
甲頭乙喉丙到肩 丁心戊腹己背連
庚辛膝部正當位 𡈼胸癸足總相連
(天干)
大腸胃主卯辰真 脾巳心午未小腸
若問膀胱腎絡焦 申酉戍亥是本根
子踝丑腰寅在目 卯面辰頭巳手足
午胸未腹申心中 酉脾戍頭亥踝績
(地支)
甲頭乙喉丙到肩 丁心戊腹己背連
庚辛膝部正當位 𡈼胸癸足總相連
(天干)
廿四小時呼吸二萬五千九百廿次。
氣脉穴道的求證
干支的起源是黃帝時代,以黃帝即位時,定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堯即位則為甲辰年。
南朝宋廢帝是個好奇心很重,秉性又極端殘酷的皇帝。有一天,他指著一個孕婦,考問兩位醫生,要他們說胎中的嬰兒是男是女。
為什麼在談醫理的時候,提到武林拳術的點穴之道呢?原來點穴是與氣脉有關係的。
只有採用道家活子時的學理,方能創造中醫的新境界。
漏水下百刻,陰陽走二十五度。
甲子究竟是不是黃帝時制定的,抑是後人冒名而定,我們不來深究,重要的hetubook.com•com是,在黃帝時代的那一天,正好是天文中五星聯珠的時候。
再看西方說法中的一點,認為人的一晝夜呼吸,與太陽的週期輪轉是一樣的數字。
我們要馬上用新的方法,在理論上創新醫學的基礎,將一切古老的干支問題,及勉強套在醫理上的《易經》八卦丟掉,醫學才能進步,才會有適合時代的創造和成就。
而氣血的運行,與時間和人體部位,都有著極密切的關聯。
在宋、元時代,中醫是中國史最燦爛光輝的時代,所謂子午流注,及靈龜八法,都是那個時代的傑作。
原來峨嵋中峰大坪寺的開山祖師,當年初建山上寺廟時,受過許多困苦,在他饑寒交迫時,常在山中採集烏頭來吃,烏頭也就是附子。後來山上的僧眾相沿成習,每年規定一日,全體僧人停食,只喝附子湯,以紀念開山祖師的艱苦奮鬥。
再說活子時
現在言歸正傳,再來談醫學的問題。
比如說,干支與潮汐有關,這是因為月亮影響著潮汐,如果我們再仔細注意一下,就會發現同樣的日子,同樣的干支,但在浙江與廣東、東北與福建潮汐的時間仍有差別。因此,把這些有時間差別的干支,刻板地應用到人體上,是絕對有問題的。
我們看了這些寸、度、丈、息,沒有人不糊塗,更不知道這種度量衡是什麼標準。
到了宋代邵康節,就總其成著了《皇極經世》,更為包羅萬象,充分發揚了。
元初的宰相耶律楚材,是個精通道家、佛家以及一切學問的人,他也曾在戰場上,將垂死的人,作氣脉的研究,那是出於戰士的要求,渴望早死的情形下而作的,並不是像廢帝那樣的殘忍無道。中國古代穴道圖的銅人,實完成在元代。
許多人都在懷疑,氣脉既然是解剖學上看不見的東西,從前的道家與醫家,怎麼會發現並且證明它的確有其事呢?
宋元時代的醫學
說到各學派治病的方法,聯想到了醫生見仁見智的問題。
干支的問題到了漢代京房的手中,就起了變化。
為了證明誰對誰錯,廢帝hetubook.com.com竟然不能等到孕婦十月臨盆,立刻下令用針穴法,使孕婦流產。
普通人脈搏的跳動,每分鐘平均七十五次。
把握了這個原則,儘可大膽採用活子時的法則了。
干支的配合,成為六十花甲,這也是抽象的天文學。所謂抽象,意思是理論的天文學。
人身既可以脫離宇宙的法則,則活子時的方法,正是以病人為主,利用自身氣脉的運行而對症治療。
在當時,六十花甲定為三個時期,共為一百八十年,分為上元、中元及下元。
大陸上的共黨,雖然也忙於整理中國的醫學,但是,他們也只是限於整理而已,整理出來的仍是老祖宗的東西,而積極的重新估價及計算的責任,卻落在我們的肩上。要想將中醫發揚光大,是要靠我們的努力了。
在這些學派之中,有一派是以治脾、胃經為主,認為不論什麼病,都應該先治理脾、胃,把胃強健起來,其他的毛病才能診治。
要想批判是非,首先要瞭解事情的本身,所以,醫理的歷史發展和哲學基礎,一定要先弄清楚,才能談到保存和丟棄的問題。
宋、元時代的一位大醫師,名叫「滑壽」者,認為《內經》中的十二經脉,應再增加包括任督二脉,而成為十四經脉。
宋廢帝一下子害了三條命,真是殘酷到了極點,不過由這件事可以證明,穴道及氣有脉的真實性。
司馬遷在《史記》中就說過:「嘗竊觀陰陽之術,大祥而眾忘諱,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說到這裡,就不能不談到一位殘酷的帝王了。
每二百七十息時,脈走三十六丈二尺。
說來說去,又要回到氣脉的問題。學醫的人,不但要懂氣脉,更要懂得神秘學。
《內經》觀點:廿四小時呼吸二萬七千次。
當然,這是屬於藥物學及化學的範圍,我們只能提起注意,這一切都正待進一步科學的研究才是中醫學的正途。
暫且置之不理,再來看一看西方的科學計算,這也許是我們能夠瞭解的。
這證明了道家的學說,認為人體是一個小宇宙,將一晝夜的週期擴而大之,就是太陽的運行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