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禪思
百福小品
在那一瞬間,我們是被「舉起」來了,從平凡庸俗的日常生活中,來到一處充滿芬芳的虛空,看不見什麼,卻有蜂的鳴聲和醉人的光暈。好像在田野的老榕樹下一夢睡醒,陽光自微風蕩漾的榕葉間篩落,搖晃地印在乍醒的眼睫上。我們曾被一道電光所搖撼,然而毫不懼怕,卻充滿溫暖的幸福。或許「爲聖靈充滿」很能說明這種感覺。
所以一個不再感動的人是可怕的,他已失去人性的磁場。鴿子憑他頭上的氣孔,奇妙地感應到地球南北極的磁場;如果氣孔被阻塞,牠很快地迷失在各種環境中。而不再感動的人,隨境迷轉,已喪失一絲僅有的靈光。
當我們眞實地經歷到一些情境,就像被一塊神秘的磁鐵吸引住,很
m•hetubook.com.com
難再有多餘的言語來詮釋這些狀況,或許祇能以眼淚或充滿幸福的微笑來傳達,這大約就是「莫名」的感動了。所以人性也像有磁場的。當落入了情境的深處,那是一種戰慄而喜悅的經驗!那時口不能開,腦筋無法思考,只有雙眼驚然地怔視;或許過了一會,啊的一聲,充滿了神奇的讚歎與遐思。
那麼活在悔恨中,豈不是縱酒的醉鬼嗎!天天活在爛醉如泥的嘆息中,像四脚踏入流沙的病馬。
那些情慾的焦愁,那些封鎖在過去的無數錯誤,我們多盼望在陰霾中重見晴朗的陽光,也多盼望在心靈的地窖中,封藏的是芳馥醉人的美酒。
適時地保持沈默,常使談話留下和_圖_書不盡的餘味。沈默像一個虛字,留給人一絲冥想的空間,而避免了無聊的談話,使對談溶入了眞實的心情。沈默留下了可疑的空間,一則耐人尋味的奧秘。
只有感動,讓我們領會到生命眞正的神秘。
《聯合文學》十八期
一九八六年四月
一九八六年四月
保持沈默的人,最適宜觀察的距離。鳥動林梢風、蜂吹花中蜜,在疏靜的樹林中,捕捉了最具動感的畫面。而紅塵濁世中,一幕幕悲喜劇在眼眸中上演,牽動了多情的淚水,一幕幕笑鬧劇不經意地掠過眼簾,卻又惹人發噱。他總能在平凡庸俗的事物中,發現不凡而神奇的事象;在最醜陋的人慾橫流中https://m.hetubook.com.com,發現一絲絲微弱的呐喊,發現一丁點兒美麗的象徵。正由於在他眼角未曾遺留一絲訊息,所以總比旁人多懂得一些人性的奧秘。
豈不是:如有神奇的時間隧道,我們願再來一次,以使自己活得更爲光明磊落!而不要再被黑蜘蛛的魔網所纏縛。
感動
在人生中,碰到了冤屈,最易教人無言以對,因爲衆人只相信證據。受冤屈的人,既是暴風的中心,則每一次的辯解,反掀起了漩渦。當眞是剪不斷、理還亂,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既然改變不了別人懷疑的心情,只有以沈默代替抗議,俟水清石現https://m.hetubook.com.com吧!
悔恨
沈默
總有一些秘密的控訴,這些悔恨在我們的夢魘裡,在我們偶爾低迴的心情中,瞬間淹沒了我們。
人生是不是常爲悔恨的淚水充滿呢?
讓我們從悔恨之間超拔吧!前面的轍跡縱使沾滿再多的泥漿,既然已用眼淚沖洗過了,就該上路,並且尋找一條光明坦蕩的路吧!
趙衛民的詩風趨近哲理的推衍和探索,他的短詩往於抽象理念的演繹和闡發,長詩則偏向於英雄典型的建立。他的散文基調和詩作有異曲同工的血緣關係,洋溢著浪漫精神和窮究人生真相的理想性格,〈百福小品〉是完成於八〇年代中期的近作,〈沉默〉、〈悔恨〉、〈感動〉三節都以抽象的和_圖_書心緒為描寫客體,兼納警句和哲理詩的精髓。
趙衛民 (1955-)浙江東陽人。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碩士。現任《聯合報》副刊編輯。著作以詩爲主。著有散文集《火天使》、《荆棘花》等書。
對於生命中充滿理想的人而言,又能多爲自己辯解些什麼呢?語默動靜,莫非是向希望舞動的姿影。百花不語卻解語,仍播散出誘人的芬芳;聖人有大美而不言,自是生命無限的風姿。
雖然那些悔恨,有可能是不經意間造成的錯誤,然而時間無法轉動錯誤的輪子。一切事物均已如此造成,無法更改。
在黑森林中尋找燈火,只要不迷失在黑森林中,眞正的光亮處,一定有甜美的童話與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