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本事

作者:張大春
本事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蓬萊片

蓬萊片

「蓋相姑(按:即相公,男妓也)往還,嘗以某姑色白爲美,某姑色黑爲醜,故爭買朋來片食之,以求睥睨同儕。據云此藥有奇效,洛中某姑日服百片,匝月間肌膚若澄水,骨血隱約可見,人逕以『雪姑』呼之,稱國中第一。三數月後,雪姑形銷骨蝕,杏如黃鶴,但聞其聲,不見其影。異哉!」
然而,這一則筆記並未說明吳景淵服食的是一種什麼樣的藥,這裡面其實另有玄機。
宋代的馬永卿在他的筆記作品《泊宅篇》裡就曾經提到:「服金石藥者,假藥力以濟其欲,然多諱而和-圖-書不肯言。一日疾作,雖欲諱不可得也。」他還說了一個傳聞:主人翁吳景淵時任職於刑部,偷服硫磺藥以求壯陽之效,外人始終不知此情。直到二十多年以後,吳景淵的兒子吳橐也當了官,突然背生腫瘤,倏忽不治。馬永卿因此按道:「乃知流毒傳氣,尙及其子,可不戒哉。」
最令人稱奇的是「蓬萊片」的發展。在方鞏之所著的《龍溪別談》第四卷中也記載了這種可以美膚漂白的小餅乾,不過這裡的名稱叫「朋來片」。方鞏之可能沒讀過侯渭南的《柳亭雜識》https://m.hetubook.com.com,所以先如此寫道:「或謂:『朋來片』取『有朋自遠方來』之意,是亦羞辱斯文也。」爲什麼用一句《論語》的典故就是羞辱斯文了呢?原來:
值得推究的是:這種藥爲什麼不做成丸狀、散狀、膏狀、丹狀或者其他任何常見的藥品形狀,而要做成一片一片的模樣?關於這一點一個宋代知名的文璞和尚在他的《懶詮集》中提到過:「今人售秘藥者,必欲其不似藥而後已。服藥者諱其疾、製藥者諱其術,犬牙相制,亦勢之必然也。予嘗於郡中見m.hetubook•com•com一販者,持鈴過市,篋中所藏之什若針線、若釘鉚、若銅鐵、若墨、若紙、若絹、若貝者,皆藥也。怪哉!人之嗜藥如斯,且不欲人知其爲藥者亦如斯。」
如果我們翻檢另一本筆記——侯渭南的《柳亭雜識》上卷便會發現,吳景淵服食的其實不是壯陽藥,而是美容藥。《柳亭雜識》卷上〈容止〉條云:「吳興,吳景淵,美丰儀,人皆以『吳擲果』戲稱之;蓋取喩於潘安也。甲申冬,景淵忽罹奇疾,鬚髮皆白而膚色紫黑。邑人有自齊來者,呈『蓬萊片』進之。景淵服之經年,白m•hetubook•com•com髮盡脫而烏髮叢生若匹練,膚色亦復白如昔,奇哉。」事實上侯渭南所說的「蓬萊片」在另一部載錄著宋代民間醫藥珍聞的小冊子《冰心玉壺錄》中有詳細的載錄,它就是用一定量的砒霜(也就是砷)和玉米粉、少量的膠質(取自俗稱的『裙邊』——也就是甲魚的軟殼)混合熬煮而成,最後再壓製成長可三寸、寬可二寸的薄片,猶如薄片餅乾一般。
如果把上述幾則筆記參合起來看,我們會對宋代的製藥技術與大衆心理有一驚人的新理解:那是一個將身體的病痛、失常或衰弱視爲「不道德」的時代和-圖-書和社會;唯其如此,人們才會偷偷地找藥吃,而製藥的人也頗能發展出配合此一大衆心理之需的實用技術,把治病的食用之物打造成針狀、釘狀、墨狀、紙狀甚至錢幣狀的玩意兒。
「金石藥」在中國老古人的心目中別具特殊的地位,尤其是男人。年事稍長的男子動輒擔心自己雄風不再,便亟思朝其他動物身上「尋根」,鹿茸血海狗鞭,不一而足,然而這祇是進補而已。這樣的男人當然不會以肖獸爲足——他們所追求的境界尙在「生龍活虎」之外;要堅如金、硬如石,銅澆鐵鑄、亙古不摧。但是,人非礦物,可能如此嗎?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