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閱讀

理想的下午:關於旅行也關於晃蕩

作者:舒國治
理想的下午:關於旅行也關於晃蕩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手機閱讀請點擊或掃描二維碼
0%
紐約登峰造極小史

紐約登峰造極小史

很奇怪的,許多人費盡了辛苦,當年從玉米帶(Corn Belt)或棉花帶(Cotton Belt)坐了幾天幾夜的「灰狗」來到紐約,便為了登上這絕頂,親嘗那「高」的滋味,但在頂上待不了多久,便就又想下來,在電梯中一邊想「我已上過絕頂了」這虛榮念頭,一邊卻又迫不及待的想快點到達底層,然後和老伴講:「我真高興又回到地上來了。」
(一九八五)
克萊斯勒大樓自然是全世界最高的樓,然而它的「最高」紀錄也是最短的,總共保持不到二年。繼之而起的,便是那本世紀最出風頭、名聲維持最久的「帝國大廈」(Empire State Building)。倘若遠望曼哈頓中城,相隔不到十條街的克萊斯勒大樓與帝國大廈,像是並肩而立。這時你往往有一種感覺,好像兩座樓宇間存在著一種關係,但又說不出來。下面這句話絕對可以道出你這種感覺:「如果『帝國』是樓中的皇帝,『克萊斯勒』則是皇后。」
一九一三年的「伍活斯大樓」(Woolworth Building)聳立在Barclay St.與Park Place之間的百老匯上。樓高七百九十一呎又半,領先全世界幾近二十年。開幕典禮那天,威爾遜總統在白宮撳下一個按鈕,八萬支燈光頓時將這五十五層樓大廈照得閃亮通明,蔚為奇觀。一九四一年,正值二次大戰,美國海軍部下令將伍活和_圖_書斯大樓的觀望塔關閉,因為它提供了太好的角度去觀察進出港口的船隻。從那時起,觀望塔再也沒開放過了。
一九零七年,座落於百老匯近自由街(Liberty St.)的「勝家大樓」(Singer Building),以六百一十二呎的高度稱雄紐約。當時它的電梯誇稱從底層直昇四十二樓高的觀望台,只需一分鐘而已。勝家大樓可惜在一九七零年拆除,改建成鋼架玻璃式外觀的Libery Plaza大樓。
紐約這高聳之造就,半在於水泥,半在於人心。
帝國大廈的名氣,永遠伴隨著各種數字統計。比方說,它有六千五百扇窗子,七哩長的電梯管道,二百一十五萬八千平方呎的辦公空間。人們總說它當年建造時所用的六萬噸鋼,可以建一條雙向鐵路,從紐約直到巴爾的摩。假如把帝國大廈裡的電話線及電報線拉成一條直線,長度可以從東到西貫穿整個美國。
遠溯到一八四六年建成的「三一教堂」(Trinity church),它那二百八十四呎高的尖塔,便一直在大半個十九世紀獨占紐約之鱉頭。而三一教堂並不是一次完成的,它在十七世紀末與十八世紀末各建過一次,皆毀壞了,如今的這座是第三次,已矗立了一百多年。到了一八九九年,三百九十呎高的公園路大樓(Park Row Building)完成,「摩天大樓」的意念與形象已開始真正的進入紐約。「摩天穿雲」(skyscraper和_圖_書)一字最早被用來指輕快帆船的最長的桅桿,但到了二十世紀來臨時已被用來專指紐約的十層以上的高樓。
要談紐約,不能不談紐約的高。紐約文化上的高,有不少要托其樓高之賜。人們常說的紐約人目空一切、形態冷峻高傲,街頭步行神速,連車輛也互不相讓,凡此諸般印象,也實有不少是隱隱發自對紐約這平空拔起的參天森嚴水泥叢林之折畏。人們不敢夜行於紐約街頭,也有不少是為了這樓宇高寒、壁壘陰迴,禁不住的一陣鬼氣四襲。須知紐約(若只究曼哈頓)並不大;在傳統的統計上比倫敦的人數略少,並且它遲早會被東京趕過。然而紐約就是高,即使芝加哥的西爾斯塔(Sears Tower)比紐約的世貿中心大樓高一百呎,又即使世貿中心沒在一九七零年建成,仍然不改紐約為世界最崇高城市之形象。
一九零九年,在二十三街與二十四街之間的麥迪遜大道上,完成了有名的「大都會人壽大廈」(Metropolitan Life Building),塔高六百五十七呎。塔上四面有鐘,可供每一方的人們遠望時刻。這具「四面巨鐘」宣稱是全世界最大的鐘,比倫敦的「大笨鐘」(Big Ben)還來得大。這鐘每一刻鐘敲打一段由韓德爾當年精密計算設定下來的樂音。
有道是高處不勝寒,不僅如此,人到了十分高的地方,感覺都變得奇異了;所以在帝國大廈頂樓,你看別人,會覺得他們怪怪的。女孩們不自禁的會扯緊男伴的手(hetubook.com.com即使她平時是比較會難為情的那種)。又有的男士女士,他們皆在這一刻頓感需要對方的一吻,否則腳下虛浮。可能是離地心太遠,有些動作竟脫離了引力之制約也不一定。
紐約的登峰造極,到了帝國大廈建成時算是落定了最後的一塊里程碑,將十九世紀末向上發展的「摩天」意念達到一段極致。而那段四、五十年的時光,是登峰造極的時光,既獨特又珍貴,人心的求高與鋼筋水泥技術的求高正好相合,是一段難忘的時代。七十年代建成的世貿中心大樓與更後的芝加哥西爾斯塔高雖高,卻沒什麼稀奇了。為什麼?便因為登峰造極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帝國大廈的獨一絕高,讓人登臨其上極目遠眺時,的確會感慨萬千,禁不住一陣腿軟,剎時間,美與滅亡俱化而為一了,死與活也竟像是沒有界隔一般。太多傷心人在尋短見時最先考慮到這絕高的大廈,因此有人責怪帝國大廈讓跳樓人增加。其實不然;任何人在自家六、七樓高的公寓窗口跳下去,一樣會死,倒反而是他們在赴帝國大廈尋死的途中,或是坐公車或是乘電梯時之所見所想,或是到了頂端時看見別的遊人的神態、男女談笑指東看西的情景,凡此等等,往往因而打消了跳樓之念。甚至在徘徊樓緣時,被遊人或警衛一把攔住或苦口勸住也是有的。帝國大廈的浪漫情調,便是包含著無數次男女老少的喜悅驚叫、懼高患者的一灘灘難抑的嘔吐渣水、被懸崖勒馬救下的跳樓倖存者的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等等之和圖書集合。
帝國大廈在最艱難的不景氣時代(一九三零年三月)起建,在最短的時間(十三個月)裡建成舉世最高(一千二百五十呎)的樓,而那時正好是農田裡想要作物多長六吋都不可能之時。
十七年後,一座最能代表當時設計意念的大樓誕生了。矗立在四十二、三街之間的萊克辛頓大道上,它的内部與外觀一樣華麗與高挑精巧,不論是天花板、地板、燈光裝設、電梯間、甚至發電機,都是很統一的以Art Deco式的設計風格來精緻裝飾。這大樓原只打算建九百二十五呎高,但為了壓倒當時宣稱要蓋九二七呎高的曼哈頓銀行(Bank of Manhattan),所以秘密修改建築藍圖,使得建成後的大樓有一零四八呎高。這便是有名的「克萊斯勒大樓」(Chrysler Building)。
二十年前,每年有一百五十萬人,登上帝國大廈。有人說,就像小孩子爬樹是同樣道理,而帝國大廈是全人類最高的一棵樹。不管是在八十六樓或在一零二樓的瞭望台,舉世最奇妙的視覺經驗在等著你。在晴朗的日子,方圓五十哩外的景致也可收於眼底。但帝國大廈不只是一座瞭望台而已,它也可以被瞭望;人以為自己已在極遠處,卻偶一回頭,竟然它還矗立在那廂,甚至你可以在荒寒的雨夜自孤絕的七號地鐵車窗內,由皇后區望見五彩燈光照射下的大廈尖頂,它竟能隔得那麼遠而猶能溫暖你淒冷的旅意。不論親眼望見或經由照片,帝國大廈總讓人認識,它是全世界人類盡皆https://www.hetubook.com.com知悉的地址。
一九零二年建成的「熨斗大廈」(Flatiron Building),位於二十三街與百老匯及第五大道的三角交會處,是二十世紀初最怪異的摩天大樓,雖只有二百八十六呎高,然既建於三叉路口,便因勢建成三角形,像一座隆起的高瘦熨斗。但它的怪誕外形是有道理的,這三叉路口是當年曼哈頓島風刮得最大的地點,所以「熨斗」一來採用初創的鋼骨建造法,二來三角形尖端之設計也減少受風的襲力。這座大廈是警察們常互相談笑間必提之話題,因為不時要驅趕一些專在此等著欣賞強風吹起路過婦女長裙的無聊男子。「熨斗」雖只有二十一層高,但仗著它的怪異高聳造形,使得美國各地的男女老少藉助風景明信片及攝影相片之不斷觸目,完全對它不感陌生。
帝國大廈之所以能保持全世界最快建成之摩天大樓這樁紀錄,每天有二千五百個工人做工是一個原因,其中有十四人殉於工程。
帝國大廈曾偶然被考驗到它的堅固;那是一九四五年七月,一架軍用B-25型轟炸機撞上了大廈的七十九樓,死了十四人(巧合得很,與蓋樓時死的人一樣多),傷了二十六人,但大廈屹立自如。在一九三七年,電影中的金剛(King Kong)攀上了帝國大廈,嚇壞了不少坐在影院中聚精會神的觀眾。另有無數次的雷殛閃電打在大廈上,仍沒什麼損害。倒是有太多的傷心人自樓頂跳下,自絕其性命,這使得紐約客每經過三十三、四街間的第五大道時,總不自禁的加快腳步通過。
  • 字號
    A+
    A-
  • 間距
     
     
     
  • 模式
    白天
    夜間
    護眼
  • 背景
     
     
     
     
     
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