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館
當人覺得旅館的陽台實在太舒服,餐廳太美味,花園太雅潔清寧令人流連不想動,房中古樸書桌教人一張接一張的明信片、一頁接一頁的筆記寫不停時,這代表,是不是這旅人已玩累了該回家了,或此處的外間風光其實並不深得其心?
(刊二零零零年一月六日 中時「人間」)
這就像近二十年許多人家裝潢房子愛在天花板裝上板框再挖出圓洞嵌入鹵素投射燈,又這裡那裡鋪上大理石片,皆全是要把家裡弄得像商家店堂或公共大廳是一樣道理。
另就是,倘我所住的城市,每日皆有玩不盡的風景,我的家何嘗不該設置成只返回睡覺的空淨無物?
https://www.hetubook.com.com房間中有衛浴,幾乎是旅館予人的必然印象,這造成許多台灣鄉鎮家庭在七十年代裝潢新房子時,特別弄成他那透天厝「排屋」(row house)的許多房間皆裝設衛浴,顯得舒適,甚至高級。我們那時高中畢業,到樹林、到彰化、到高雄等的同學或朋友家見此設施,頗感優寵,過幾年再回想,才知道原來他心念中家庭的舒服,是要像「旅館」。
歐洲各處的小旅館及青年旅舍(youth hostel),形式多變,因物制宜,令人羨美,常有出奇驚喜,這是旅途中的好插曲;但旅行最好少花心思在這上面,尤其不宜讓住得不夠理想影響你
hetubook.com.com
的觀風賞景。譬似旅館的免費早餐實不必吃得太撐太久。我不太懂得住旅館,也從來沒享受過旅館的佳處。像游泳池,我沒在旅館裡游過泳。甚至會覺得有些旅館若有游泳池根本就荒唐,譬如「香山飯店」。當然,我雖住過幾天,並不知道它有沒有。像健身房或三溫暖,我也用不上。像好的view,也常沒想到欣賞。即使是房間中的衣櫃、保險櫃、冰箱等,我多半不曾拉開過。
或是,他原本在找尋另一處家?
家,他一逕覺得,是如此的卑微。
然這樣的電視只能看一回,這樣的澡也只能沖一次,第二天我並沒有再迷戀它。並且這樣的旅館日後我竟沒啥印象。那些我留有深刻印象的旅和_圖_書館皆是既沒看電視也常馬虎洗澡之處。及於此,可見我不太愛乾淨,也不妨自我提醒是一身賤骨。
我有時也猜疑,許多的旅館是否也深知太多的遊客打著觀光的幌子實則想至遠地去住一下家罷了。
這當然沒什麼不可以。即使我這種東蕩蕩西蕩蕩的遊魂有時也在旅館中突然感到舒適極了、空淨極了;並且躺著想,假如每天住在這樣什麼自己東西都沒有的地方該有多好!接著按遙控器打開電視,節目琳琅滿目,甚至畫質更佳,愈看愈興味盎然,端的不能停下,一看看了六、七個小時,連第二天該遊賞何景都拋於腦後。而浴室的淋浴更別說有多酣暢了,水溫多麼的恰好之燙,灑水多麼的又寬又勻。
我十分同意旅館只用來睡
https://www.hetubook.com.com覺,其他設施最好全沒有。沒有床頭的聖經,沒有正對面的電視機,沒有箱箱櫃櫃讓你好奇去翻,甚至沒有鏡子引導人去獨攬自照。更好是連馬桶浴缸也沒有,你在走道的另一頭把尿撒完了再回到房間,徒然四壁,倒頭就睡。頂多是翻個身只見窗外(是的,要有窗,一定要有)一鉤殘月而已。倘說「用來睡覺」,這樣的旅館最符合。
很想住這樣的旅館,但不是太貴就是太便宜,不是極素雅就是極下流,委實有趣。京都太多高雅也價昂的旅館(如「石塀小路」的那些)根本就是公用的日式便所與浴室,並且房間是傳統紙門開闔,連鎖也沒有。而剛好又有頗多「客店」(guest house),便宜之極,亦是如此。這兩者和*圖*書全是我樂意住的。
或許是,旅館令我不「賓至如歸」。可能得以解釋成:我不易在旅館房間中生活。然而人會說,誰要你生活了,只是讓你在那兒睡覺!但剛好旅館常讓人睡不著。
旅館也可發人意念。有時想,家中為何不能擺佈成空無餘物,令之只如睡覺之用?
像「西華」我沒住過,但去訪友見天花板如此之矮,老實說,我寧願住像台中的「聯勤招待所」。一來後者窗子能開,二來樓高僅兩層,像我這種一輩子家中沒有裝設過冷氣機的鄉巴佬倒反而比較習慣。這還不只是說錢的便宜,即使公司付費,問我選哪家,我也會選後者。
我今回家,便像走進堆貨的倉庫,卻太多物事並不翻用;譬似旅館裡的衣櫥、保險櫃、吹風機、及門下滑進的報紙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