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麵攤
如今市民富裕,亦肯高價消費,何以這一碗二、三十元的蠅利生意仍有那麼多人做。答案我不知道。我只能猜想:大夥喜歡坐攤子吃麵。
——刊一九九二年二月二十九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我一周亦吃數次,時而下午點心,時而消夜,時而正餐。如今大口嚥湯,在有些店已不易,保力龍碗難散熱,耐和_圖_書心不足常燙舌頭。除碗外,我也儘可能挑是沒有沙茶、肉燥等作料的攤子吃,較能味真湯實也。
四十年來,「台灣吃」長足發展,加以近年西式速食也遍城鄉,人們的換食習慣可說變過幾變,但「麵攤」始終興旺不減,麵鍋水煙處處可見。據我目測,台北市應有一、兩千個麵攤。
麵攤遍設,有時不避違章麻煩,足見業者之服務https://m•hetubook•com•com精神,也足見台北市民之內行。台北麵攤板凳,我到處去坐;十來年前,新生南路一段103巷茄苳樹下的福州老夫婦擺的麵攤,真是好吃,亦是好景。
大安路一段126巷12號的油加利樹下,亦是一麵攤,人在鬧市散步經過,豈不是最好的視線暫停。
人生在世,常常有一碗好麵吃,也算難得吧。
多年國外,又回台北,有一件和-圖-書事還是常做,吃麵攤。
三、四十年前吃麵,是飽肚子。而今吃麵,是進點熱湯氣,呼嚕嚕用麵條子滑它入喉嚨,立然額上出汗,再使力擤一個大聲的鼻涕,喘出幾口淤氣,肩膀與背上的毛孔都鬆開了,神清氣爽。二小時後,要吃飯還有胃口。它的膽固醇不高、卡路里有限;不像咖啡熱茶提你神卻不給你汗、供你少水卻逼你多尿,這種中國發明——湯麵——西洋人不 知有沒想和圖書過其妙處。而在台北這盆子底一般的溼地更是益顯其妙,無論冬夏、無論胖人多痰瘦人多火,一碗麵下肚,抹汗擤鼻涕,百邪不侵。並且不需特地奔赴才吃得,隨地有吃,隨時有吃。有朋友打算搬至郊外山城;問他常吃麵否,答以一周數次,我立刻勸他別搬出城。山上沒麵攤也。
小時候,家中若沒燒飯,給二元讓你在巷口吃一碗陽春麵。中學時曾經有一念頭:是否我們常吃麵攤這份飲食www•hetubook.com•com習慣,奠定了營養攝取不足之深基?須知那時瘦子是國民標準模型。
松江路,何寬闊的一條大馬路,但77巷口樹下的麵攤,教人真想親近。
許多人硬是不能抗拒巷子口麵攤那一份「暖人心脾」的景致,這是我們這民族與生俱來的情愁。樹下麵攤,怎麼能不去坐下吃一碗麵呢?
如今信義路二段161巷(即麗水街對過)的「老爹」麵攤,亦是今日在鬧市難得好景,仍受我多次走經皆印象深刻。